:::
PAR表演艺术
达人推荐 本月我要看

牯岭街「人.偶.嘉年华」

无论是国家剧院曾邀来的「玩物剧场」,或是牯岭街小剧场的「人.偶.嘉年华」,都反映出当前国际剧坛的一个重要倾向:偶戏的发扬光大。「偶」不再只是人偶,任何玩具、日常器物、或古怪发明,都可以变成角色;「戏」也不再只是戏剧,也可以是舞蹈、杂耍、影像、甚至行为艺术。当然,除了儿童观众,更多偶戏的对象是成人。偶需要人操控,看似增加了演员的负担,然而人却借助偶,成了跨越自身限制、发挥想像力的表达妙方。从香堤偶剧团、太阳马戏团、到纳许的舞蹈剧场,无不藉著偶的加入,达成让人瞠目结舌的剧场效果。

牯岭街国际小剧场艺术节以「偶人相遇」为题,引介六个精致演出。其中两个是国内团体「无独有偶」和「沙丁庞客」颇获好评的旧作重演,四个是欧美剧场的奇货,大量结合舞蹈、影像、装置,还有一次只容十二名观众的「小戏」,应该是今夏最值得期待的趣味冒险。

 

文字|鸿鸿 诗人、剧场与电影导演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