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巴黎》当年首演剧照。(宝冢歌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探访梦幻星花园—宝冢歌剧团A to Z/宝冢A to Z

Revue

宝冢歌舞秀形式溯源

宝冢歌剧团最经典的歌舞秀,通常是在正剧结束后演出,也是宝冢粉丝最期待的时刻——大阶梯上边舞边走的娘役与男役,华丽无比的羽毛与亮片服装……这种叫做“revue”的演出形式,原是来自一九二○年代的欧洲,但在宝冢歌剧团的呈现中,更像日本人想像中的西方世界,从《我的巴黎》一剧伊始,就奠定了宝冢打造非写实理想国度的表演风格。

宝冢歌剧团最经典的歌舞秀,通常是在正剧结束后演出,也是宝冢粉丝最期待的时刻——大阶梯上边舞边走的娘役与男役,华丽无比的羽毛与亮片服装……这种叫做“revue”的演出形式,原是来自一九二○年代的欧洲,但在宝冢歌剧团的呈现中,更像日本人想像中的西方世界,从《我的巴黎》一剧伊始,就奠定了宝冢打造非写实理想国度的表演风格。

“revue”的法文原义,指的流行于十九世纪欧美的一种综合型态、高娱乐性的舞台表演,结合舞蹈、歌唱及篇幅短小的喜剧,并有挖苦、讽刺时事的意味,也不乏情色裸露的内容,虽在纸醉金迷的一九二○黄金年代,看一场revue,必须负担非常高的费用,但观众趋之若鹜。

“revue”的另一个意义,指的是一九二七年,宝冢歌剧团一出跨时代的歌舞秀《我的巴黎》Mon Paris为宝冢剧团带来崭新的表演形式,最初的revue是一种高度女体展示并带著猥亵表演性质,当然不可能出现在「清、正、美」的宝冢舞台,但是宝冢歌舞秀里,华美的布景装置、羽毛装饰、大腿舞、燕尾服等经典元素的确取之于欧美的revue,到底西方的revue如何被转化成宝冢的revue?

日本人想像中的西方世界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吹起一股洋风,吃洋食、穿洋服、听洋乐成为一种新型态的生活方式,一九○九年及一九一一年,三越百货店与白木屋百货店相继推出「少女音乐队」,以「逛百货可以同时享受时髦的西洋音乐,并且免费」,成功留住人潮制造消费商机。一九一四年宝冢歌剧团成立时,并未明确设定节目演出方向,初期演出内容是融西洋乐于日式舞蹈、传统日本戏剧;到了一九一八年,小林一三在《歌剧》杂志正式提出「新国民剧」概念,希望使用西洋古典音乐,同时留住日本传统歌舞伎的美好,创造适合阖家观赏的表演,宝冢舞台其实一开始就存在高度的跨文化结合。

一九二五年,小林一三派遣一批剧团人员到欧美见习,岸田辰弥从法国回日后以其游历经验编导出《我的巴黎》,造成轰动,宝冢歌剧团至此确立了新的演出风格:一字排开的大腿舞、羽毛、亮片、撑著阳伞优雅步行的淑女、英姿焕发风度翩翩的燕尾服绅士……这些表演形式取材自欧洲的revue,但又超越revue,去除掉腥膻色,宝冢的revue歌颂自由恋爱、勇于追梦的价值,带著对西方生活满满的美好想像。而舞台上扮演西方人的演员,穿著讲究、举止高尚,但是他们都不开口说话——对这个设定,岸田表示他无法想像这群人该说什么台词,因为他完全无法理解西方人,尤其是他们的生活价值观、思考方式等,《我的巴黎》其实更像是日人想像中的西方世界。从《我的巴黎》始,宝冢歌剧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revue风格,从音乐到舞台、人物设定、造型,莫不是倾力打造出一个非写实的理想国度。

燕尾服男役深深吸引女性观众

特别的是,revue表演中著男装的「男役」逐渐成为瞩目焦点,其理想化的男性形象,深深吸引著女性观众。也因此宝冢歌剧团的观众男女比例从初期的男多于女,转成女多于男,同时明星现象开始出现了。这样意外的粉丝效应,身为创办人的小林一三其实是反对的,但歌舞秀的魅力无法挡,尤其是大阶梯及燕尾服男役,成为宝冢演出的金字招牌。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