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贝的《哈姆雷特》下半场有一整个舞台的水,内心充满挣扎的哈姆雷特,时而悲伤哭泣在潮湿的地面上翻滚,时而愤怒拍打水面激起水花飞扬。(Alex Yocu 摄 诺曼第国家戏剧中心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反骨的温柔—大卫.包贝&《烈爱.波姬亚》/风格介绍

多元演员反映社会 身体、影像打造舞台奇景

大卫.包贝的创作与导演风格

卅七岁的法国导演大卫.包贝,是法国剧坛新一代导演中备受瞩目的一位。创作上身兼导演、编剧、舞台设计、声音影像数职,堪称全方位艺术家的他,坚持舞台上演员的多元性,任用不同族裔的演员,以呼应社会的现实状况;关注主题也聚焦于新移民、少数族群的生活,深具社会关怀。他的舞台上有演员、舞者与马戏演员,强烈的身体性表演也是他诠释文本的重要特色。而强烈的舞台视觉,精湛的灯光、投影,特殊的舞台设计,都是他的招牌标志!

卅七岁的法国导演大卫.包贝,是法国剧坛新一代导演中备受瞩目的一位。创作上身兼导演、编剧、舞台设计、声音影像数职,堪称全方位艺术家的他,坚持舞台上演员的多元性,任用不同族裔的演员,以呼应社会的现实状况;关注主题也聚焦于新移民、少数族群的生活,深具社会关怀。他的舞台上有演员、舞者与马戏演员,强烈的身体性表演也是他诠释文本的重要特色。而强烈的舞台视觉,精湛的灯光、投影,特殊的舞台设计,都是他的招牌标志!

大卫.包贝(David Bobée),一九七八年出生,大学原读电影系,后转戏剧系。一九九九年起导演剧场作品,常结合电子音乐与装置艺术。同年创立剧团「咧嘴而笑」(Rictus),融合戏剧、hip hop、马戏、录影等技巧,寻求有原创性的表现手法。包贝常一人身兼导演、编剧、舞台设计、声音影像数职,堪称全方位艺术家。二○○四年起,他进入诺曼第国家戏剧中心(le Centre Dramatique National de Haute-Normandie)暨附设剧校,担任知名导演拉卡斯卡德(Eric Lacasade)的导演助理,共同参与多出制作。另一方面,剧作家罗南.谢诺(Ronan Chéneau)加入「咧嘴而笑」剧团,长期合作迄今。二○○七年起,包贝开始受到法国剧场界的广泛注意。近年他更将触角延伸到莎士比亚、雨果等经典剧作家,执导了《哈姆雷特》(2010)、《罗密欧与茱丽叶》(2012)、《烈爱.波姬亚》Lucrèce Borgia(2013)等,备受各界瞩目。二○一三年,包贝出任诺曼第国家戏剧中心总监,这是法国第一所将「跨领域创作」定为宗旨的国家戏剧中心。在法国新一代导演里,包贝的作品以视觉风格鲜明著称,尤其体现在演员的多元性、表演的肢体性、舞台的影像性等三个面向。

深入社会议题  以演员多元性反映时代

二○一五年亚维侬艺术节的一场座谈会上,包贝提到法国剧场中长期存在的「演员多元性」问题。他表示,每天在路上总会看到不同肤色与外貌的各个族裔,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法国社会里。然而只要一进剧场看戏,就发现从观众席到舞台几乎都是白人的天下。对他而言,这样的剧场演出完全与现实社会脱节,是一种刻意忽略其存在的「歧视」方式,难以反映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因此,包贝执导的作品里常特地起用非白人演员。例如突尼西亚裔演员阿诺.薛宏(Arnaud Chéron)在《哈姆雷特》中演出何瑞修(哈姆雷特的挚友)一角,并在《罗密欧与茱丽叶》中担纲演出主角罗密欧。在《烈爱.波姬亚》剧中,观众一眼就能注意到舞台上多位非裔、拉丁裔演员。他们有些出生成长于法国,有些是法国新移民,但都能在包贝执导的戏剧舞台上得到发挥空间。包贝此举实属难得,因为非白人演员在法国公立剧院体系中常遭遇「透明天花板」的隐形限制,演出机会相当有限 。

包贝对于非白人族裔的关注,并不只是找几个深肤色的演员到舞台上点缀就算了事。熟悉包贝的观众就知道,他常通过各种公开方式(包括脸书贴文),呼吁各界关注少数族群、移民或难民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在剧场创作方面,包贝于二○○九年执导《我们的孩子令我们害怕,当我们在路上与之错身时》Nos enfants nous font peur quand on les croise dans la rue 一剧。该剧剧本由谢诺执笔,创作灵感来自萨科奇总统担任内政部长期间(2005-2007)放任警察执法过当,导致北非裔青少年为躲避警方追查误遭电击身亡,从而引发全国性移民社群暴动抗争的事件。由于非洲(特别是北非)过去受法国长期殖民,现今又是法国主要的移民来源,因此非洲移民与法国社会之间的伤痕如何调融,就成为每一个法国民众不得不面对的议题。《我》剧思考的,就是这些「新法国之子」如何让人「害怕」,而恐惧的根源究竟又来自何方。

《我》剧中担任编舞的,是包贝与谢诺在刚果布拉扎城(Brazzaville)结识的黑人舞者毕迪封诺(DeLaVallet Bidiefono)。二○一四年,包贝与谢诺再度让刚果艺术家站上舞台,在《我的布拉扎》My Brazza中由舞者马胡库(Florent Mahoukou)现身说法,娓娓道来自己的成长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这出制作除了在剧院演出之外,更到法国中学课堂巡演,让相关议题的讨论与正能量在青少年移民后裔中发酵。迄今为止,移民议题始终是包贝导演作品里重要的一环。二○一五年底的《巴黎》Paris,是以三位白天收垃圾、晚上做粗工的刚果移民为主角。二○一六年将执导以移民为主题的制作《抵达者》Les Arrivants。该剧文本由谢诺指导的写作工作坊呈现拼贴而成,工作坊参与者都是新来后到的移民,借由写作重现其亲身经历的斑驳历史。

结合当代马戏  突显剧场身体性与表演性

除了剧作家谢诺之外,另一位与包贝长期搭档的演出伙伴是演员皮耶.卡东内(Pierre Cartonnet)。在包贝的戏里,他曾演出犹豫不决的哈姆雷特、为情所苦的罗密欧,及爱上生母波姬亚的贵族军官。相较于法国一般剧场演员演出经典剧作时的精湛念白表演,受过专业马戏训练的卡东内在舞台上最抢眼的,莫过于他优美的肌肉线条与张力,及忽上忽下、翻转自如,结合马戏与体操的肢体表演。许多剧中主角的内心戏段落,包贝都是通过卡东内的肢体搭配音乐,呈现给观众纯视觉的美感与想像。在这些段落中,剧作家的文字退居辅助地位,而演员的肌肉或紧绷或松弛,随著淋漓挥洒的汗水,无时无刻不提醒观众剧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视觉艺术的独特质感,让习惯于声光影像的当代观众,重新将目光投向演员最真实的,也是剧场上最无法被替代的身体。

早在二○○八年,包贝就以「当代马戏」为概念,导演舞剧《温暖》Warm,借由两男一女的马戏肢体表演,呈现爱情里的平衡、拉扯与纠结。此后,包贝更将马戏技巧融入经典文本的导演里。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不再只是一个终日捧卷,喟叹「空言!空言!空言!」的忧郁小生。卡东内充分运用空间的马戏肢体表演,充分显露出这位复仇王子的躁动不安。无法向女主角直接吐露心迹的哈姆雷特,在桅杆上矫健灵活攀爬,收放自如;一会儿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会儿又倒挂金勾现身在奥菲莉亚面前,令观众联想到电影《蜘蛛人》里有口难言的彼得.派克。另一方面,马戏本身具有高度娱乐效果,是老少咸宜的表演形式(近年风行的太阳剧团即为一例)。包贝将马戏结合通俗文化元素,让经典文本不再只有可读可听的文学价值,更让它成为吸睛的大众舞台娱乐。

包贝二○一五年的最新作品之一《上帝赐予》DIOS PROVEERÁ,由十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马戏演员担纲演出。从殖民时期的巴洛克音乐到当代警民的武装对峙与社会动荡,这出作品以优美的马戏与舞蹈身段,铺陈一个国家的沧桑血泪史。

运用影像声光效果  丰富演出临场感

与演员的身体相映衬的,是影像光影运用,辅以现场演奏、渲染力强的音乐。包贝常在幽暗的舞台上大面积投影,利用光影交错制造视觉反差,让切切实实的演员肉体与虚幻的萤幕影像之间,产生似真若假的交叠效果。这项特色在包贝稍早期的作品里(例如《我》剧)已可见端倪,而在《哈姆雷特》里尽情发挥。阒黑的舞台配上冰冷的光线,如同停尸间一般,表现出笼罩全剧的阴魂氛围与挥之不去的死亡意象。

《哈姆雷特》里另一项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就是下半场弥漫一整个舞台的水。借由灯光与投影的变换,水波在黑暗中粼粼发亮,造成阴寒的视觉观感。内心充满挣扎的哈姆雷特,时而悲伤哭泣在潮湿地面上翻滚,时而愤怒拍打水面激起水花飞扬,既像是眷恋母亲羊水的赤子,又像在水中挣扎却无路可出的落魄英雄。

《烈爱.波姬亚》里同样也运用了水光效果。全剧一开场,只见舞台上弥漫著雾蒙蒙的水气,诸多身材壮硕的年轻男性裸露上身于水中跳跃、奔跑与打闹,既点出场景为威尼斯,又直接让观众感受到肉欲的流动,情海波涛翻腾;而男演员之间过度亲暱的张力,更使观众嗅到一丝丝的不安与紧张,因为全剧剧情正是围绕著非传统架构的情欲而开展。

冲撞议题亦稳健创作  青年导演中最受瞩目

历数包贝的创作,可看出他多年来一贯关心的族群议题、演员身体与影像美学。在长期搭档伙伴的协力之下,其创作风格已然成形,持续稳健发展,质与量皆有可观,可说是法国新一代剧场导演中最被看好者。目前最新的创作计划,是二○一六年夏季上演的《精灵》Fées。此剧最早创作于二○○四年,现已修改至第三版。剧情叙述一位廿五岁的年轻男孩将自己关在水流潺潺的浴室里,企图与线性流动的时间切割,让自己自外于现世。诡谲迷离的声光与舞蹈,搭配想像满溢的文本,预计仍是精采可期。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