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幕上的新台湾:新世纪台湾电影里的台湾新形象》(联经出版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了解台湾,从电影开始

在观察评述之外,《银幕上的新台湾:新世纪台湾电影里的台湾新形象》作者野岛刚还访问了多位电影人,囊括台湾各个世代最具影响力的导演,让读者能够了解作品背后的思考脉络,也为这段国片从颠簸中站稳的历史留下珍贵资料。本书既是认识台湾的入口,又像一面镜子,回顾之余,我们也借此看见他人如何「看见台湾」。

在观察评述之外,《银幕上的新台湾:新世纪台湾电影里的台湾新形象》作者野岛刚还访问了多位电影人,囊括台湾各个世代最具影响力的导演,让读者能够了解作品背后的思考脉络,也为这段国片从颠簸中站稳的历史留下珍贵资料。本书既是认识台湾的入口,又像一面镜子,回顾之余,我们也借此看见他人如何「看见台湾」。

台湾电影自一九八、九○年代盛极转衰,接著历经了漫长的冰河期,在电影产业年年萎缩的困境中,仍然有电影人默默耕耘,努力突破僵局,偶尔迸出零星的火花,期间蓄积的能量终于在二○○八年的《海角七号》一口气爆发,国片市场初露曙光。

《银幕上的新台湾:新世纪台湾电影里的台湾新形象》一书的作者野岛刚,是一名日本记者,著有多本与台湾历史、社会相关的作品,他在二○○七年至二○一○年间驻台,正好见证了这股国片现象。也正因近年国片与观众之间重新建立了连结,各种题材、观点的电影陆续推出,作者认为这是认识台湾历史与当代文化的最佳途径。本书主旨不在于评析电影本身,而是以这股「国片热潮」为透镜,观察台湾的社会脉动。

紧扣社会矛盾

台湾近代纠结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冲突,处处是电影题材。书中锁定二○○七年至二○一四年上映的台湾电影,整理出与台湾整体状况有所连结的多项主题。

日本与台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站在此交界处的作者,第一个切入的就是引领国片鸣枪起跑的《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接连执导或监制的三部作品都聚焦在台日关系,电影中寻求的是彼此理解,但仍惹来「媚日」或「反日」等荒谬批判与争辩,足见这确实是台湾社会的敏感神经所在。另外还有《军中乐园》触及国民党撤退来台造成的时代伤口、省籍问题;《不能没有你》、《白米炸弹客》、《郊游》突显了贫富悬殊等经济问题底下的人民处境;《看见台湾》这类纪录片则赤裸呈现自然环境遭人为破坏的情形,其影响力甚至牵动了整个社会的风向。

纪录片的亮眼表现尤为值得一提,作者认为台湾是纪录片的宝库,可以探讨、揭露的题材极为丰富,甚至在戏院上映也偶有佳绩,在日本这是罕见的。而台湾导演积极参与社会议题,言行受到社会关注,这点也与隐身于产业中的日本导演处境不同。   

突显台湾特色

除了敏感、尖锐的议题以外,野岛刚也归纳出许多台湾电影中呈现的软性文化特色。他观察国片复苏现象,认为本土意识抬头是一重要因素。早期在「反攻大陆」的前提下,认识自己生活的土地,并不受到社会重视,即使反攻无望,政府主导的教育体系仍长期活在祖国幻想之中。

二○○七年的《练习曲》,掀起单车环岛风潮,此外还有多部与环岛有关的电影。「环岛」是台湾特有的活动,距离适中,可以饱览台湾不同地区的自然美景,认识许多平时少有机会造访的乡镇。在作者眼中,这就是一种重新认识故乡的行动。另外,像是《总铺师》的饮食文化、《父后七日》的殡葬礼俗等,都呈现了台湾极具特色的面向,由外国人眼光看来,尤其如此。例如台湾喧闹的丧礼,就与日本大相迳庭。

在观察评述之外,作者还访问了多位电影人,从侯孝贤、魏德圣到九把刀,囊括台湾各个世代最具影响力的导演,让读者能够了解作品背后的思考脉络,也为这段国片从颠簸中站稳的历史留下珍贵资料。本书既是认识台湾的入口,又像一面镜子,回顾之余,我们也借此看见他人如何「看见台湾」。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