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俊杰和北艺大艺术与科技中心、「Linking LAB实验室联盟」合作《索多玛之夜》动力机械装置。(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与科技中心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兔子洞的奇异之旅 混种的艺术新感知

刻正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的两项展览:「爱丽丝的兔子洞」与「索多玛之夜」,作品均兼融表演、声响和视觉,还有科技元素。萧淑文策展的前者邀请表演艺术工作者参与创作,在现场互动中营造作品意义;后者由与剧场界互动频繁的王俊杰主持,作品《索多玛之夜》是「一场十五分钟的表演,却没有演员」,讨论的是「艺术要做什么」。

刻正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的两项展览:「爱丽丝的兔子洞」与「索多玛之夜」,作品均兼融表演、声响和视觉,还有科技元素。萧淑文策展的前者邀请表演艺术工作者参与创作,在现场互动中营造作品意义;后者由与剧场界互动频繁的王俊杰主持,作品《索多玛之夜》是「一场十五分钟的表演,却没有演员」,讨论的是「艺术要做什么」。

爱丽丝的兔子洞」「索多玛之夜」

即日起~2016/1/10 台北市立美术馆

INFO  02-25957656

介于展览和表演形式的「混种艺术」发展半世纪以来,创作者持续注入各种艺术基因,混血出当代艺术新样貌,有时难以归类。萧淑文策展的「爱丽丝的兔子洞」和王俊杰主持的「索多玛之夜」同时在台北市立美术馆推出,两展作品均兼融表演、声响和视觉,及科技元素,部分作品邀请观众和创作者一起打造新的身体和语言逻辑,从不同视角感知身体和观看生活。

廿世纪中叶,被归属于观念艺术、身体艺术等范畴的创作者们,已试图总合绘画、身体表演、音乐于一件作品的思考中,这种借由混种形式拓展、改变了自古以来视觉艺术具有的物质特性,也打破艺术分类间的藩篱。虽说混种已非艺术形式上的创新,然,这样的作品在仍以视觉为导向的台湾的美术馆里发生,仍具有某种挑战性。

现场、互动、情境

「在戏剧界,谈话已被认同是『作品』,在美术馆是否也能成立?」耿一伟在「爱」展抛出这项命题,他依藏传佛教的大学问高僧「拉然巴格西」问谈形式,设计了《拉然巴在美术馆》,规划三场现场对谈,民众可从脸书即时互动,或在如电视政论节目似的展览现场,与伍至学、史伟民、龚卓军、沈清楷及赖贤宗这五位哲学家谈论哲学与生活,每场对谈以连续六小时马拉松方式进行,全程录影记录。

「爱」展参展群中几位来自表演艺术界,编舞家谢杰桦和董怡芬合作编创《日常生活编舞》,由剧场演员录制三组动作指令,现场提供十二副耳机,观众聆听耳机里的指令做动作,「一个人时,体会的是自己的身体和指令间的关系,如果是群体,你会思考和他人互动,舞台上就像一场即兴舞作。」谢杰桦说。但倘若没人「登台」时,观众只会看到一处空荡荡的白色台座,而这能否被指称为「作品」?

参展的视觉艺术家则不乏参与表演艺术的合作经验,他们更擅于营造情境,引导观者和诠释开放、即兴的动态辩证特质,如何采柔的《某日,》在现场打造七道门、七个房间,展期间将依星期二、三、四等顺序打开特定的门,每扇门背后都有不同的情境设计,像「兔子洞」引领观者进入奇异的空间。

林昆颖的《八十二个工作天》预计邀请八十二位愿意分享一日工作的参与者,参与者须提供当日电脑的即时工作画面,观者从展场的电脑萤幕上可窥探对方的工作内容,移动滑鼠甚至可干扰远端参与者的工作。作品中,艺术家仅有概念的发想、展场视觉的构成,其余条件都是无法掌控的未知,将诠释权交付给参与者与观者,林其蔚的《缎带放音机》也近乎于此,参与者朗读他写在缎带上的字音,众人齐念便形成仪式般的吟诵乐声,参与者保有诠释文字与声音表达的权力。

对未来艺术的思考

与剧场界互动频繁的王俊杰,过往创作已带有表演元素。《索多玛之夜》是继去年《罪恶之城》后的实验之作,展场划分主空间和副空间,主空间展出《索多玛之夜》动力影像装置作品,仅开放十八岁以上的观众入场,每场限定卅人,除了投影在三面墙上的录像画面,还汇集雷射、声光、影像、即时3D Point Cloud物件侦测定位技术、人物追踪技术、高承载模组化轨道机械等技术。副空间展出的《忧郁少年百科》展示一百幅文字与图像拼贴的平面作品,场中放置一座如白雪般漂浮的绒毛空间装置。

「它是一场十五分钟的表演,却没有演员;它充满视觉效果,又结合声光高科技,现在不是讨论『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要做什么』。」虽说作品中可见王俊杰大量挪用美术史经典的图像元素,但他仍试图在结构、解构与再结构的过程中,透过不同媒介传递他对未来艺术的思考。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