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聚会里发生的事其实百无禁忌,该如何适可而止,就是一种团队默契。(Fa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仪式不能少 信任最重要

Great Party 的三 W五守则(II)

有对的地点对的人,PARTY中发生了什么,左右了你这一夜(这一生?)。有主题、有节目,让与会者一刻不得闲,杯觥交错中,或笑意满屋,或沉浸感动。气氛佳、风光好,也别忘了行止得宜,有为有礼。一次美好的聚会打造美好的一夜,也可能铺陈美好的一生,好聚好散,为了下一摊「明日的聚会」……

有对的地点对的人,PARTY中发生了什么,左右了你这一夜(这一生?)。有主题、有节目,让与会者一刻不得闲,杯觥交错中,或笑意满屋,或沉浸感动。气氛佳、风光好,也别忘了行止得宜,有为有礼。一次美好的聚会打造美好的一夜,也可能铺陈美好的一生,好聚好散,为了下一摊「明日的聚会」……

万圣节变装、圣诞节交换礼物、跨年看烟火狂欢、吃年夜饭发红包团圆,常态性的派对其实都有明确内容流程,即使只是三五好友聊聊近况八卦,你心里大概也有个底,哪些事希望分享、哪些话题不该说。聚会其实存在不少模糊的规则与界线,该保持默契、心灵相通,或清楚告知权利义务,全凭个人喜好、也关乎你想要的聚会性质。

一般派对强调推展气氛、让宾客有机会展现自己,活动流程及场内动线都要仔细思量,避免断断续续、干扰失焦;愈流行的音乐愈能引起共鸣,与其放在开头炒热场子,不如循序编排更能挑动神经。Dress code(服装规定)或角色扮演即是最容易让客人自体发亮的舞台,简单花点巧思或隆重华丽登场,获得关注也开启话题,合照发上社交网路,生活仿佛持续光热。

WHAT MUST 什么该做

专业的派对规划有其客户需求,大至商品代言、宣扬品牌、业界交流,小至告别单身、婚礼寿宴、受洗弥月都有基本目标。私下聚会虽不用面面俱到,清楚订出原则方向有助长远发展,主办者也可借此不断整合活动内容,找出自己与朋友们最舒服的方式、最看重的部分。然而,该做些什么才不会造成负担?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宾主尽欢?主办人身负重任、动辄得咎,亦如同守则二的聚会与标靶,其实关乎你举办派对的初心何在。

先别担心能否做好、做满,搞清楚为何而聚才是关键。随著年龄增长,了解世事无常,才知道相聚实属难得,在某个时间点见了某些人、去了某个地方、一起经历某件事,共同走过的片刻成了回忆轨迹。无奈人们心头手边总有许多要务琐事,无法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有时候也须刻意为之,找个理由主动邀约、想个主轴借题发挥、花点小钱张罗准备,如戴洛威夫人那样高声恳求:「记住我的宴会!」就是个友情升温的好机会。

守则四:语犹可闻,人难可见

派对之所以需要注重细节与宾客感受,在于区分「出席」和「参与」的不同:Dress code让人不只是到场,还能有所贡献;赠奖摸彩则强调全程在场的好处。小聚会不用计较那么多,迟到早退也没人会怪你,但若能排除万难参加,也让东道主人颜面有光。现代社会其实没什么话语不能及时传递,然而老派约会还是有其必要,酒水菜肴、筵席包厢、特殊流程等等活动,讲究归讲究,跟「人」比起来都是次要。

欧头认为,西方的饮酒文化,很大部分包含交际训练,人与人之间如何互动、怎么开启话题,对方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后续友情的发展可能,透过聚会能更进一步测试、更深入认识彼此。在这样相互欣赏的过程中,或许因此受了谁的启发或影响,生活态度与经验视野也会随之改变。欧头有位因固定派对而认识的朋友,两人特别投缘、友谊也逐渐变得比其他团员更为深厚,今年他计划前往日本青森县采访,先前认识的当地翻译也力邀欧头多留几天,参加一年一度的青森睡魔祭。他想邀请朋友周先生一起去,把聚会场景拉到他乡异地,更提议可以顺道前往北海道参观威士忌酒厂,「有我在,绝对不一样。」欧头骄傲地说。

虽然兴致勃勃,但碍于工作,周先生实在无法待那么多天,甚至考虑在某处会合玩乐几日,然后提前返国。欧头当然不愿接受这样的规画,最后也终于顺利说服对方前往,为期约莫一周的旅程,一行人在日本翻译的家中留宿、坐在路边看祭典,造访当地酒吧、与日本人一同生活吃喝,去了一趟北海道造访酒庄,过程其实比想像中艰难许多、一点不如先前预料般顺路。如此与心灵契合的三五好友出游,不同于一般的行程安排或公司旅游,那种快乐是难以言喻的体验,唯有亲身经历才能拥有的享受。

Fa也说,一开始在家中办小酒馆,是因为对红酒有兴趣,起初对酒的要求与想法不少,希望借由聚会品尝些不一样的酒类风貌。后来还是回归到人,为了一九九三年生的朋友妹妹来访,开一瓶友人致赠的九三年份霍桑加西斯庄园,情感超越了酒,意义可比女儿红。牯岭街小剧场行政经理王永宏则表示,整年以场馆人员身分与众多演出团队合作,即使过程有不愉快或匆匆相遇、未能深入交心,年末的派对场合也算是种平台,无论要握手言和,或因此聊出更进一步的合作,有灯的地方就有人,更有无限可能。

守则五:发乎情,止乎礼义

聚会的初衷,可能是自然发生,因为志趣相投、喜好相近而聚在一起;也或许是一种解决途径,不想出外应酬,或希望提供机会、促进交流。若能在固定的派对活动里,归纳或规划出一些简单的法则、一定要做的事,除了能让与会宾客尽知个人在此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可避免聚会成为一再重复的例行公事,多了些新意与深意。它不一定是多么复杂的规定,只是种提醒,更类似仪式,好像演出开始前的暗场、音乐会后的小酌对谈,有了这些既定的步骤,才莫名感觉完整。

贫穷男忆及他以「Cable电影精选电子报」名义举办的派对,那几年正处国片票房低潮,许多导演已心灰意冷退出产业、暂时不拍新片,在这么一个以电影为号召、集结了潜在观众与台湾片商的场合,贫穷男毅然决定在每次派对里,邀请一至两位台湾新锐导演前来参加并放映作品,长片也好短片也罢,这里有喜欢看电影的人们、有刚出炉热腾腾等待播映的电影,两相结合,亦成佳话。他也谈到过去在纽约到处跑趴的经验,高档的画廊若举办开幕酒会,席间的餐点与菜肴必定精心筹备,外烩甚至不仅一间,而是百家争鸣,能吃到知名餐厅的寿司、另一家的开胃料理、某处提供的蛋糕甜品,光从这些就能看出主办单位招待来客的野心,也塑造了贫穷男自己举办宴会或参加派对时,对场上菜色的评断标准。

欧头的聚会多、玩法规则也不少,他认为常态性的派对,保有其仪式性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失了目的,吃喝玩乐也没了核心。前文提及由酒商、媒体与消费者三方聚集的「三边会」,一开始的入会标准就不低,这是个让酒品业者与爱酒人士交换意见的平台,参加的每个人都必须拥有一定专业知识。每期聚会订立主题,依据题目每人准备一支酒,现场轮流介绍关于这酒的背景特色、与自己有关的故事,以及为何选择,最后当然免不了一同品尝乾杯。例如过去的几次主题:「消失的酒厂」要带来出产酒厂已关闭的酒、「青春的肉体」要介绍年代不远的威士忌。近期十二月的主题,因聚会约在长安东路的活虾餐厅,主持人索性要求大家介绍一瓶「最瞎的威士忌」。

曾经当过音乐杂志编辑、现在也持续担任古典音乐台广播人的欧头,还有另外一个从交流唱片衍生而出的聚会「没文化人才团」,三边会的流程模式也算是从这里建构出来的。一开始的成员是他长期合作的杂志写手、相识的音乐同好、业界友人,后来也邀请了出版商、唱片业者,集结不少古典音乐圈相关人物一同共襄盛举。本来是每年一度的CD交换会,而后变成一个月一会的餐叙聊天。CD交换就是编号抽签,吃饱喝足进行仪式,被抽到的唱片主人自然要介绍一下有关这张CD的一些知识,也会刻意选在有音响的场地,方便大家一同欣赏聆听。

因为喜欢,所以持续去做,发乎情乃民之性也。规则的订立,也是一种信任,在聚会里发生的事其实百无禁忌,该如何适可而止,就是一种团队默契。例如,Fa在自己家里举办的小酒馆,以聊天放松的交际饮食为主,即使喝多了、聊晚了、气氛欢愉,也尽量保持住宅区内的低调热闹,不扰邻安宁。来客也都知悉,一切打理收拾都由Fa和女主人梅若颖两人负责,大家最好不要鸡婆插手,这是他们的一点坚持、一份心意。

也诚如欧头所言,派对中的相互信任,能让人们在熟悉的环境里发泄压力、卸除负担,有时候真是醉了都不自知,要如何又high、又能behave是个需要学习的过程。做著跟酒有关的工作,他更不希望因为酒精的催化而造成问题,一再地让酒背负污名。在这样岁末年终的时刻,理性饮酒、感性拼酒之余,也别忘了把酒拿到嘴边的是你。

小小的派对,会对生命产生大大的影响,又或者没那么夸张,只是一种聚散离合的缘分罢了。所有明日的聚会,是尚未抵达的未来,一无所知而徬徨、焦虑或期待,无论世事如尼采所言的永劫回归,或马克白认为的行走之影,把握今朝、趁著现在相聚一刻,试著用另一种诠释与友人约定:「明天、还有明天、还有明天。」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派对人物

Fa  家中小酒馆  COZY最重要

剧场界类似传说的存在,本质上是相当随性的私人家庭聚会。开办至今近十年,人数从《肤色の时光》续摊最高纪录廿三人至两、三人不等,近几年大多控制在六到八人左右。「房子装修时,我们就跟设计师说,希望把空间弄得cozy(舒适)一点,可以在家里开派对,像lounge bar的感觉。」Fa说,家里也就这么点大、挤不下太多人,六到八个人是空间感觉最舒服的状态,「我觉得办派对就是吃吃喝喝聊天、交朋友。」这是他为自己创造的交际平台。

「因为我就是不喜欢在外面聚会,难免还是会有想要喝一杯的时候,就找人来、自己在家办。」Fa的小酒馆是这样开始的,「卅几岁那时候迷上红酒,其实是蛮奢侈的东西。去外面喝,价钱一定是成本再往上加。我觉得我是喜欢喝酒,不是要那种店里的气氛。」他乾脆找了熟识的酒商、召集身边喜欢喝红酒的伙伴,自己叫酒喝,像公社那样平分费用,就这样办起家庭聚会。

每个人对红酒的品味喜好不尽相同,有个酒商朋友的好处在于,不用花太多时间沟通,只要告知预算和需求,自然有办法帮忙挑选搭配几支符合胃口的酒。前几年的情况如此,后来Fa慢慢觉得,虽然登门造访的多为亲密好友,也不太介意这些枝微末节,但身为主人每每要大家掏钱分摊酒水,心里总不太过得去。尝试了几次自掏腰包买酒备食,最后才发展成现在的状态:「我说我有几支酒,看你们要带什么来。」酒或吃的大家认领一下,或是去附近店家买些外卖料理,轻松随意就好。

「其实我会找的也都是一群比较固定的朋友。有些人来过一两次,过程中就会知道这个人适不适合,譬如说不会喝酒的人,我就会想说那我该提供什么服务,后来觉得这样太累了。或是聊天不太投机或调性不合的人,就只好看看下次有什么机会了。」Fa说自己是蛮「机车」的,有话直说没有在客气,朋友也都知道他的个性。即使大家都耳闻他的小酒馆聚会,若碰上试探性的询问,Fa也会讲得很明确:「最近没有,真的不行的人就告诉他,你不适合,我不会跟他迂回。」

小酒馆也得配合主人时间和心情开业,若有很久没聚的朋友相约,Fa就算不能配合也会谨记欠谁一摊。人有空,也得审慎安排,「办派对像当导演,不同的人配在一起、来的人不一样、喝得酒不一样,气氛也不一样。」为聚会花了许多心思,这么多年来,「到过我家的人都很喜欢这里,基本上是因为那个氛围,在这样的感觉里面,吃到什么、喝到什么都是舒服的。」 身为主人的他也能自豪地说。(陈茂康)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