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箱作业系列:seq#1》,使用铝板、马达、木头等材料。(就在艺术空间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留存生活大小声的造声机器

声音艺术家王仲堃于就在艺术空间推出的「造声」个展,阶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开始进行的「开箱作业」系列,以及一件全新制作的声音互动装置《声墙》。多次与舞蹈、剧场及表演等跨领域合作的王仲堃,创作上也重视与观者的互动,如「开箱作业」声响机械系列,即运用了留声机、木鱼、管风琴等发声原理,并加以改造,变成可与观众互动的乐器装置。

声音艺术家王仲堃于就在艺术空间推出的「造声」个展,阶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开始进行的「开箱作业」系列,以及一件全新制作的声音互动装置《声墙》。多次与舞蹈、剧场及表演等跨领域合作的王仲堃,创作上也重视与观者的互动,如「开箱作业」声响机械系列,即运用了留声机、木鱼、管风琴等发声原理,并加以改造,变成可与观众互动的乐器装置。

造声:王仲堃个展

即日起~2/27 台北 就在艺术空间

INFO  02-27076942

「声音是不断持续发生当中,只是你没有注意到它;声音存在的意义,在于你意识到它,于此它才存在,这种状态我还蛮喜欢的。」大学主修雕塑,王仲堃日后却是朝科技艺术的方向发展,二○○六年开始投注在结合动力机械与声音艺术的创作,除了个人创作,也多次与舞蹈、剧场及表演等跨领域合作。

从留声机到噪声机

现于就在艺术空间推出的「造声」个展,阶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开始进行的「开箱作业」系列,以及一件全新制作的声音互动装置《声墙》。从音乐盒获得灵感,王仲堃结合专擅的木工与机械动力装置,展开「开箱作业」声响机械系列的创作,这些作品包含《噪声机》、《三只小木鱼》、《Single Bubble》等,分别运用了留声机、木鱼、管风琴等发声原理,并加以改造,变成可与观众互动的乐器装置,只要透过小型红外线感应器接收到观众的动作,就能启动或控制箱中的乐器运作,进而奏出噪音声响。

如《噪声机》源自留声机的原理。留声机是人类最早用来记录声音的大发明,「除了乐谱,留声机是开始能把真实环境的声音记录下来的工具」,但王仲堃试图翻转留声机记录声音的功能,让它自己就能发声,一旦开启《噪声机》开关,就会传出一段随机的乱奏,当「演奏」结束后,还会有机械小手把箱子关起来。

毕业于北艺大科技艺术研究所,王仲堃自有操控数位音像的能力,然而他所创造的声响机器,却有著「反科技」的单纯外表,也许仅仅只是执行一个简单的动作,例如只是发出声响、兀自地开开关关、吐口气、旋转或叮当声等,这些声响多半带点促狭的趣味,而一旦这些单纯的动作声响自成一个循环体系,便构成一组节奏变化,宛如机器也拥有自己前行的生命,看似顽愚,又似有灵——即使这些简单的动作,背后来自复杂的电脑程式运算。与其名之为艺术创作,王仲堃更像在做大孩子的玩具,只是线路繁琐了点。

一度厌倦数位化的声音,想找方式突破,王仲堃第一件发声「乐器」作品《声瓶》主体由工业零件组成,利用高压空气吹出声响,让他发现物理性的声响可以多出很多数位声响无法做出、而又比较真实的声音,「但那真实的声音又因为是机器吹出来的,带有电子感,很像电子音乐」,这个意外的触发,开启了「开箱作业」系列的前奏。

将机械乐器装进木箱里,一方面来自箱子本身自成独立的完整世界,另一是王仲堃个人对木箱物件的情感,「它本身是隐晦的空间,也是给观众窥伺、想像的空间,就像芭蕾舞娃娃音乐盒,打开来总能带来惊喜。」

剧场经验打造互动体验

二○○六年,王仲堃曾提出「百声计划」,希望能将日常生活里「发现」的声音,用他的方式保留或再现,虽然这项原订一年完成一百件声响装置的计划很快就发现极其不可能完成,但也可说王仲堃现在的创作不外乎回归当年初衷。

这次个展创作的全新互动装置《声墙》是将声音制造的过程,透过安置在墙上的装置摊开来,如电子乐器演出的接线般,让观者借由声音流动的线路,一窥声音制造的流程。

王仲堃的作品多与观众互动,多少和他多年来跨界合作的经验有关,二○○六年二分之一Q剧场《小船幻想诗:为蒙娜丽莎而做》中,他与姚仲涵一起担任音像设计,首次跨入剧场;此后,因王俊杰邀集参与《万有引力的下午》、人力飞行剧团的几米音乐剧《向左走,向右走》等,周书毅独舞《关于活著这一件事》中负责灯光机械装置,及参与动见体《凯吉一岁》的制作等,截然不同的工作经验和其所要求的准确度,对王仲堃个人创作产生明显的影响。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