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伯.勒帕吉的最新独角戏《887》,完全在讲他自己。(Érick Labbé 摄 Ex Machina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一个人,在舞台上——独角戏的奥秘/关于罗伯.勒帕吉

在有限的舞台上 开展无限的旅程

罗伯.勒帕吉的独角戏创作

勒帕吉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自传元素,包括他的双语家庭,魁北克的分离主义背景等。在他的独角戏中,也经常出法语与英文交替出现,还有故事在两个城市中交替进行的状况。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勒帕吉说的:「我非常注重角色产生蜕变的戏,但我也重视场景和主题有所蜕变。在一个舞台上穿越时间与空间,到无限去旅行,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个发生在舞台上的蜕变,让这种旅行成为可能。」

勒帕吉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自传元素,包括他的双语家庭,魁北克的分离主义背景等。在他的独角戏中,也经常出法语与英文交替出现,还有故事在两个城市中交替进行的状况。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勒帕吉说的:「我非常注重角色产生蜕变的戏,但我也重视场景和主题有所蜕变。在一个舞台上穿越时间与空间,到无限去旅行,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个发生在舞台上的蜕变,让这种旅行成为可能。」

去年我到爱丁堡的时候,只要问同行什么戏最好看,答案都一致是罗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的最新独角戏《887》。实际上,这出戏也获得英国剧评家马克.费雪(Mark Fisher)在《卫报》十二月底的年度回顾上,选为他个人二○一五年最佳演出十大的第一名,而勒帕吉也又再度以他的独角戏,在国际剧场界刮起一阵旋风,各大艺术节或剧院都抢著邀约。

回到二○○八年,这位魁北克导演的作品第一次来台湾时,也是独角戏《安徒生计划》The Andersen Project。我还记得看完戏碰到一位文学界的编辑朋友,他直跟我赞叹说:「勒帕吉真的太会说故事,完全都没有感觉两个半小时过去了。」我们就先以这出在国家剧院演出过的作品出发,来讲解勒帕吉独角戏的特色。

多媒体打造空间转换  让角色产生蜕变

魔幻般的舞台技术,向来是勒帕吉独角戏的一大特色,在《安徒生计划》中,是投影到凹入墙面的互投影,创造了真人与影像几乎是完美结合的互动表演。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会带来的另一个效果,是在内容呈现上,可以做到类似电影的蒙太奇效果,让两段不同的情节可以快速交替,像《安徒生计划》开场,原本跟剧院观众致词的主角弗德瑞克只是转过身穿上套头夹克,然后背对观众跳到墙面上,投影马上变成巴黎地铁站,而台上角色随即化身为在地铁喷漆的巴黎涂鸦艺术家阿奇。

即将在四月演出的《瘾.迷》Needles and Opium(另译《针头与鸦片》)当中,这种电影般的叙事效果,更是发挥到极限,舞台上会旋转的四面墙立方小屋,可搭配投影变化的而变形(比如墙面会自动落下一张床),瞬间转化戏剧空间,从而在巴黎与纽约的世界,不断来回跳转。

勒帕吉的所有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自传元素,包括他的双语家庭,魁北克的分离主义背景等。在他的独角戏中,也经常出法语与英文交替出现,还有故事在两个城市中交替进行的状况。不论是《安徒生计划》或《瘾.迷》,台湾观众也可以亲眼证实这些特色,但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勒帕吉说的:「我非常注重角色产生蜕变的戏,但我也重视场景和主题有所蜕变。在一个舞台上穿越时间与空间,到无限去旅行,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个发生在舞台上的蜕变,让这种旅行成为可能。」

旅行、失去所爱  独角戏就是他的自传

换句话来说,勒帕吉独角戏的特色,就是不断产生各种蜕变,而这些蜕变跟作品的连结,就反映在他故事的主角经常处于旅行的状态。其实从他的第一出独角戏《文西》Vinci(1986)开始,就已经有了后来大多数作品(含独角戏)常出现的艺术家旅行的内容(像《安徒生计划》或《瘾.迷》),故事是讲述一位叫菲利浦的艺术家,想追踪一位好友朋友自杀的真相,所展开的一段,地点则从佛罗伦斯到伦敦、坎城到巴黎。这里也出现的自传性内容,是触动创作的背后动机,源于勒帕吉的高中同学自杀,这个事件后来又成为一九八九年的舞台剧《测谎器》Polygraph的内容(后来也改拍成电影)。如同勒帕吉自己在提到另一出独角戏,《爱尔西诺》Elsinor时所承认的:「我的独角戏经常跟痛失的爱人有关,《文西》里有朋友自杀,《瘾.迷》是失去爱人。所以,父亲的死亡,看来颇适合我一再重现的型态,莎士比亚这剧本自然就让我投入其中。」如果我们要再追加的话,《月球的彼端》The Far Side of the Moon是妈妈过世。

在《文西》中,达文西的生命点滴会略为被提及,却不是故事的情节重点,这种顾左右的言他迂回做法,也是勒帕吉独角戏常出现的特色,比如《安徒生计划》不完全在讲安徒生。而《月球的彼端》主要还是在讲他跟哥哥之间的关系,而非太空冒险,这种浓厚的自传色彩,可说到最新一部独角戏《887》就完全不避讳,勒帕吉就是在讲他自己,独角戏就是他的个人自传。

平凡的多媒体技术  炫惑奇妙的电影语言

《文西》这出戏当时还没有用到什么多媒体技巧,但是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舞台技巧已经开始展现。第二出独角戏《艾尔西诺》已经展现了多媒体的技巧,尤其是投影,戏中在很小的有限空间演出,舞台上的两个小型摄影机不但是设备,它们也用来代表监视的两个角色,在这里,勒帕吉独角戏的另一特征已经出现,就是一个有限制的空间,然后藉著各种多媒体与表演技巧,去转化这个空间。对于限制带来的创作,不论是一人分饰多角或有限空间,勒帕吉认为:「平凡无奇的技术限制,迫使你重新定义你的使用特性,所谓需要为发明之母。」勒帕吉独角戏的特色,就是用有限的演员与技术条件,去讲一个相对无限的故事,而观众则被突破这些限制的想像力所炫惑。

像《月球的彼端》令人惊奇的瞬间,是滚筒洗衣机的玻璃窗变成登月小厅的玻璃窗,虽然也用到投影技巧的协助,但最大的创意,还是在于这两件不相干事物连结的方式,这部分是艺术,是创意,而不是技术。如果要我来总结,我会说勒帕吉其实是在剧场大量运用电影的技巧,所谓的「映射」(mapping),就是原本两个有时空距离的场景,因为声音、视觉或动作的类似,而被连结起来的方式。很多电影都会用这样的技巧,这也是勒帕吉剧场会充满电影感的原因,不光是用了多媒体,而是属于电影的剪辑语言。

所以他早在《创作之翼》这本书中就透露了他的秘密:「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具备了提供过渡的功能,有时为了填补时间空档而造就了最棒的艺术作品。」(页31)所谓的过渡,也就是映射发生的时刻。

不只是一个人的戏  限制带来的演出挑战

不过这样不够,勒帕吉非常重视观众的反应,他的创作是藉著集体创作,在排练过程中慢慢展出来的,而演出也会随著时间而改变。以《瘾.迷》来说,这出戏当初是一个完整的独角戏,主角之一的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在最早的版本只用剪影出现而已,可是到二○一三年重制时,这出戏就让另一位演员扮演迈尔士.戴维斯。这跟勒帕吉对剧场的创作方式有关,他不是写好剧本再演戏,而是在排练过中,慢慢发展,剧本只是某种程度的记录而已,即使已有正式演出,之后还是会随著观众反应,不断修正,保持一种活生生的动态,有点像彼得.布鲁克主张的当下剧场,强调剧场的演出瞬间,才是真正的作品内容。

勒帕吉很常说,独角戏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人,其实背后有一大堆人在演出。独角戏的重点,还是在限制所带来对导演与演员的挑战(一个人要演所有角色),所以《瘾.迷》依旧带有独角戏的特色,这个特色在一开场的时候就会出现,尤其是尚.考克多(Jean Cocteau)开始腾空的那一瞬间,势必会让所有人惊叹。

马克.费雪在《卫报》的年度回顾中,虽然是讲《887》,但一开始他也说自己很幸运地在一年内看了勒帕吉的两个作品,另一个就是《瘾.迷》,文章在强调《887》有多精采前,他赞美了《瘾.迷》如梦幻般令人著迷(dreamlike fantasy)。

这就是勒帕吉独角戏迷人之处,一种魔幻的自传剧场。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