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種族的創作,還是自我辯護? 羅伯.勒帕吉與陽光劇團的《Kanata首部曲:爭議》
因為先前的抗議,加拿大導演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首度合作作品Kanata差點因北美製作方的撤資而胎死腹中,但在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的堅持下,改名為《Kanata首部曲:爭議》在去年十二月底首演。不同於最初橫跨十九至廿一世紀的時代三部曲,《Kanata首部曲:爭議》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近代,並採用多線敘事描繪族群共生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
因為先前的抗議,加拿大導演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首度合作作品Kanata差點因北美製作方的撤資而胎死腹中,但在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的堅持下,改名為《Kanata首部曲:爭議》在去年十二月底首演。不同於最初橫跨十九至廿一世紀的時代三部曲,《Kanata首部曲:爭議》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近代,並採用多線敘事描繪族群共生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
藝術創作是否應該合乎社會正義,還是超越一切世俗爭議?在社群媒體的輿論壓力下,加拿大導演勒帕吉七月底宣布取消定於十二月首演、與法國陽光劇團合作的新作Kanata,令各界措手不及。的確,一股聲援弱勢族群的運動近年來席捲世界,也影響了表演藝術界的生態。儘管伸張正義的行動揭露了業界的陳規陋習,但「政治正確」的訴求是否扼殺了創作自由、扭曲了藝術作品的無上價值?
知名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的自傳性作品《887》,是他第一次以自己作為主角的獨角戲演出,透過回溯他成長期間的一九六、七○年代,重建那個有著他與家人的居處,以及許多大樓鄰居的公寓建築魁北克市莫瑞街887號,以七、八歲的他,眼中所看出去的世界,回看當年魁北克的社會衝突和族群紛爭。
上月在蒙特婁國際爵士節首演的羅伯.勒帕吉新作Slav,是一「由傳統非裔美國奴隸和勞動歌曲啟發的戲劇旅程。」但因表演者與創作者以白種人占多數,欠缺少數與弱勢者的代表性,引爆如潮抗議,導致後續場次被取消。而另一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新戲Kanata可能也有類似爭議,因其主題是「從白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來檢視加拿大歷史」但現被指出其劇組中缺乏加國原住民。
「倘若書寫不是為了愛,那麼書寫就只是書寫而已。」愛注定必須是先是唯物主義的,其後才有機會轉化為唯心的感覺材料,橋接素來不相識的兩人,將彼此帶到遠方。可惜戀人都無視心物的轉譯缺損,一味以行動電源的放電模式消耗愛剝削愛,或者在物質裡迷途,終致愛的耗竭永久斷電。 加拿大藝術家羅伯.勒帕吉的《癮.迷》似乎有在古老文本的架構上,演繹劇場版的《機遇之歌》Blind Chance,而其中最令人翹盼莫過導演如何利用劇場的第四面牆舞台化偶遇的愛以及愛與藥物的過渡。期待據聞暌違廿年的奇作能帶給觀眾的,不會只是一齣動用高度視覺元素所營造的健康喜/戲劇。
很多演員說演獨角戲是種癮,其實看獨角戲又何嘗不是呢?看一個人如何窮畢生之力,要在舞台上抓足觀眾的心,單憑這點,就讓身為觀眾的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看羅伯.勒帕吉的獨角戲,是不知從何處輾轉流傳到手中的《補月》The Far Side from the Moon(又譯《在月球的彼端》)的錄影。當時只聞大導名聲,未曾親睹作品,看了現場演出,果然名符其實,不負期待。勒帕吉在戲中除了一人分飾多角,且巧妙運用物件、戲偶、影像與燈光,鋪陳一段半自傳的故事。在舞台上,一塊平凡無奇的燙衣板,可以是推車、手術床、健身器、摩托車,一個洗衣機槽,可以是太空艙窺望宇宙的視窗,一面傾斜懸掛的鏡子,可以將演員在地板的動作轉化成外太空的無重力狀態。低限的技術,卻創造出不凡而令人驚喜的劇場效果。 勒帕吉縱橫劇場卅年,導演作品跨足劇場、電影、歌劇、新馬戲與演唱會等領域,獨角戲始終是他私心偏好的表現形式。從一九八六的《文西》Vinci至今,已有《癮.迷》Needles and Opium、《愛爾西諾》Elsinore、《在月球的彼端》和《安徒生計畫》Andersen Project、以及甫於去年發表的《887》等重要的獨角戲作品問世。對勒帕吉而言,獨角戲是一種戒不掉的「癮」,因為它具備了某種程度的私密性,創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表達較為個人的感受與想法,相對而言,他也必須具備在舞台上揭露自己的勇氣。 就像是勒帕吉的獨角戲作品中,總是或多或少,或隱晦或直接摻雜了個人的故事,例如《在月球的彼端》以母親的死亡揭開兩兄弟的衝突,觸及勒帕吉的性別認同問題;《安徒生計畫》通過一場戲外之戲,投射出勒帕吉的內在焦慮;新作《887》更為直白,以勒帕吉為主角,直接指涉作者自己,不再迂迴透過其他虛構人物,勒帕吉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在其他戲中我總是扮演別人,但這齣戲我就是在舞台上演自己,講我的個人故事,我對自己的暴露也比以往更直接。」 此次即將在台上演的《癮.迷》是勒帕吉發表於一九九一年的作品,內容將爵士喇叭手邁爾士.戴維斯,法國詩人、電影導演尚.考克多,及勒帕吉個人歷經失戀的情傷,串寫交織在一起,編成一齣關於愛與失落的獨角戲。勒帕吉說,廿五年後重新搬演,除了在形式上更加成熟,作品的
勒帕吉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自傳元素,包括他的雙語家庭,魁北克的分離主義背景等。在他的獨角戲中,也經常出法語與英文交替出現,還有故事在兩個城市中交替進行的狀況。背後的主要原因,還是勒帕吉說的:「我非常注重角色產生蛻變的戲,但我也重視場景和主題有所蛻變。在一個舞台上穿越時間與空間,到無限去旅行,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是這個發生在舞台上的蛻變,讓這種旅行成為可能。」
繼二○○七年的《安徒生計畫》、二○一○年《眾聲喧嘩》後,加拿大鬼才導演羅伯.勒帕吉的作品將三度造訪台灣,首演於一九九一年的《癮.迷》將再度呈現勒帕吉擅長的獨角戲。勒帕吉為何重製這齣廿五年前的作品?經過這些歲月,這齣戲有了什麼改變?趁此機會,本刊獨家越洋專訪羅伯.勒帕吉,請他一談《癮.迷》的創作與變化。
描繪兩個時空中生命經驗交錯的《癮.迷》是勒帕吉一九九一年的製作,藉由三條故事線法國藝術家尚.考克多、美國爵士大師邁爾士.戴維斯與虛構的演員羅伯,讓觀眾看到,面對異國風情,藝術家們如何突破神魂顛倒的狀態,將百味雜陳的自身經驗轉化為日後創作的養分。不同於著重拼貼效果的首演版本,廿多年後重製的《癮.迷》強調舞台立體感的延伸,營造出三度空間的視覺幻象。
他縱橫劇場、電影、歌劇、演唱會,編、導、演全方位 他執導太陽馬戲團的拉斯維加斯大秀,耗資1.65億美金,史上空前 他將與德國拜魯特歌劇院互別苗頭,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執導《尼貝龍指環》 他也是未來二○一○年溫哥華奧運開幕導演的不二人選 他被喻為繼彼得.布魯克、羅伯.威爾森之後,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劇場大師 「『天才』是對這位法裔加拿大劇場藝術家的唯一形容詞。」-英國電訊報 他就是羅伯‧勒帕吉。 看一個永遠的異鄉人,如何穿越認同,與更遼闊的世界對話! 看一個視覺創意奇才,如何變幻影像,建構多重的觀看角度! 看一個角色百變演員,如何把玩語言,形塑驚人的扮演技藝! 看一個當代劇場導演,如何駕馭形式,創造繁複的敘事邏輯! 羅伯‧勒帕吉新作《安徒生計畫》即將來台,本刊帶您窺探── 他的人生風景,他的創作思維,他的表演技藝,他的導演美學,以及他的非常劇場!
劇場少說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電影也不過才一百多歲,電影仰賴著劇場的養分茁壯開枝,發展出不同的視覺語彙,但兩者之間,有著許多共同與差異,各有所長各有所限,同樣要在一個框框內呈現創作,導演的手法與美學卻大相逕庭。不少全球知名的劇場導演,同時也會拍電影,究竟在這兩者之間,如何取捨,如何轉換,透過鏡頭下的嘗試,會不會影響劇場裡的創作?
勒帕吉為大都會歌劇院製作的《萊茵黃金》及Gotham Chamber Opera在New Victory兒童劇場演出的《穿靴子的貓》,以不同的手法及天差地遠的預算,巧妙展現了劇場化現實為想像的魔力。前者創造了大都會史上最大的佈景The Machine,歌手還要吊鋼絲唱歌,演得戰戰兢兢;後者則是以傀儡上陣,操偶者與歌者同台,卻依然展現奇幻魅力。
這些新媒體的功能與強大的渲染與連結的力量,幾乎把所有的表現形式都熔成一爐了,所謂互動藝術的概念早已滲透入美術館、音樂廳、劇院、廣告牆、建築外觀,所有耳朵能看,眼睛能聽,甚至會讓你忍不住想去觸摸的現代藝術早已成形,一種藝術的革命已經跨出新的紀元,未來的展演空間或表現方式的劃分也都將愈來愈模糊,疆界不再。
【台灣】 2008華山競飆─全國大學院校畢業聯展暨競圖展 青年學子競飆創意,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是最佳的舞台。由華山園區經營團隊台灣文創發展公司策畫的「2008華山競飆─全國大學院校畢業聯展暨競圖展」,將自4月25日至6月21日,集合國內四十所大學院校畢業展,分「資訊傳播」、「時尚設計」、「空間美學」等三大領域相關系所展出。除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展覽之外,主辦單位還策畫了「華山百貨公司─學生手創品市集」,結集學生各種自製手工商品在現場展售;同時也提供戶外「華山假日廣場」,讓年輕學子免費申請,展現各項才藝表演。此外,還有多位國內文化創意產業菁英的講座、對談,與年輕人分享他們創業的心路歷程,及玩創意的樂趣。活動詳情請洽:02-23581166(廖俊逞) 第六屆台新藝術獎 表演藝術類十大入圍名單揭曉 國內唯一的表演藝術大獎,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於日前揭曉,包括雲門舞集2《斷章》、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3馬克白》、NCO「名家系列:梁祝─呂思清與NCO」、NSO「發現理查.史特勞斯系列五─英雄的生涯」、當代傳奇劇場《夢蝶》、崎動力舞蹈劇場《走快一點,型男!》、驫舞劇場《速度》、台灣春風歌劇團《新胡撇仔威尼斯雙胞案》、北市國《破曉》、莎妹劇團《殘, 。》。入圍作品面貌多元,以跨越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的疆界為特色。本屆百萬大獎評選方式跟往年有所不同,入選團隊、藝術家將有二十分鐘與決選評審面談,闡述創作意念。延續往例,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展」將入圍作品的內容精華,集結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展期自4月24日起至6月15日,這也是該獎項舉辦以來,首度進駐大型專業美術館。年度大獎名單將在5月3日的頒獎典禮現場公佈。(廖俊逞) 兩廳院藝術夏令營 五月中開放報名 喜好藝文的學生有福了,表演藝術多項夏令營正等你來。說唱藝術營包含相聲、竹板快書、雙簧、數來寶;戲劇表演營有著肢體開發、聲音表達、表演訓練、專注力及想像力訓
一個全球飛行巡迴,一年待在家鄉不足三個月的離鄉遊子,他的自我認同有多深?勒帕吉說:「一個人從外面看自己,會比從未出國看得清楚。」他認為自己絕對屬於魁北克,但他反對自我封閉的本土主義,對世界充耳不聞、閉目不看。作為一個劇場魔術大師,他從不必老老實實回答問題,而從虛實對照和相生當中,解離出對真相更遼闊的理解和包涵。
來自世界邊陲的加拿大,劇場活動「貧乏」的魁北克,劇場大師勒帕吉卻被世人譽為「現代達文西」,不但多才多藝,對藝術與科學抱有同等熱情,對世界充滿好奇,使得他成為一個充滿文藝復興氣息的藝術家。作品裡,他總是在世界的他方看到自己,總是對藝術大師的主題關心好奇,童年時期的「世界博覽會」經驗帶給他深刻的銘記可是這一切,是否就足夠讓他成為「現代達文西」?
勒帕吉的劇場美學,視覺創意是最重要的一環,影像和現場表演的結合,更是他劇場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的劇場魔術奠基於寫實,卻又跟傳統寫實主義大相逕庭。擅長說故事的他,所有原創劇作都有一個層次繁多、情節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且他的劇場善用多重形式,會隨著情節流轉而自然出現,不著痕跡地完成任務。
勒帕吉不斷快速變身成為眾多角色,出入於統涉全局複雜美學與技術的客觀操作、和投入不同人物內心肌理的主觀表演之間,只能說勒帕吉以此方式在治療他的性格/性別分裂傾向。一如他劇作中以跨領域手法呈現的跨文化/跨性別主題,反映了魁北克與加拿大之政治與文化的統獨議題,他在表演上的變身癖好更徹底地表達出現實生活中角色轉換的兩難或自得。
勒帕吉的另一個身分電影導演,從某種角度來看,根本就是他劇場創作的延伸,他自己也說:「電影對我而言,不過是為我劇場作品拍照的機會而已。」不過,藝術家拍照也仍然是藝術,透過交錯的敘事手法、創新拼貼的電影語言,勒帕吉硬是讓影迷們找到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195712月12日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 1978魁北克戲劇藝術學校(Conservatoire dArt Dramatique de Qubec)畢業。 1982加入定位點劇團(Thtre Repre)。 1984《循環》Circulations,獲魁北克雙週國際劇場節(Quinzaine Internationale de Thtre)首獎,從此獲得矚目。 1985《龍之三部曲》Dragons Trilogy。贏得la Fondation du Trident最佳導演獎(1986)、美國戲劇節大獎(1987)、魁北克劇評協會年度最佳表演獎(1987)、渥太華評論圈年度最佳表演(1987)、La Presses年度公共最佳表演(1988)、Gran Festival de laCiudad de Mexico年度最佳製作(1989),被《芝加哥論壇報》選為當年十大最佳表演之一(1990)。 1986《文西》Vinci,獨角戲,自編自導自演。榮獲魁北克劇評協會年度最佳製作獎(1986)、尼庸藝術節(Festival de Nyon)最佳製作(1987)、外亞維儂藝術節Prix Coup de Pouce(1987)。 榮獲魁北克文化協會(Conseil de la Culture de Qubec)創作獎。 1987《測謊器》Polygraph,共同編劇。榮獲多倫多查莫(Chalmers Award)最佳加拿大戲劇獎(1991)、倫敦Time Out雜誌最佳製作獎(1989)。 榮獲地下鐵之星獎(Prix Metro-Star),這是頒給海外最成功的魁北克藝術家之獎。 1988《地殼板塊》Tecton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