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与造型艺术界对三度空间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双方在开始跨界合作之前应对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图为陈建北为《白》一舞所设计的舞台)(白水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装置的跨界表演/装置的舞台艺术1

装置艺术的形成

对新形式、新可能的追求,是推动装置艺术产生的原动力。

对新形式、新可能的追求,是推动装置艺术产生的原动力。

受访人:陈建北(装置艺术家)

事实上,表演艺术界与造型艺术界对三度空间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表达方式,双方在开始跨界合作之前应对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装置艺术出现的背后有许多对艺术表达的思考。

达文西说:「我为教廷服务了这么多年,我再也不要做教廷的奴隶,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他在追求一种创作上自我的自由,这一直是西方艺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一种对新的形式,新的可能的追求,也是这一股力量在背后推动装置艺术的产生。

位置与布置

真正「改变、影响、发展装置空间观念起源」的,应该是与马勒.维其(Kazimir Malevitch)于一九一五年的「零点一零」展有关,也就是「位置」的概念。「零点一零」展是美术史上第一批没有画框的画,更特别的是,马勒.维其并把这些放置在两面墙所交汇的角落,而「选择角落」这个的行为意义却要等到一九二二年,他参与一个舞台剧的舞台设计时才察觉到:当初所选择摆设的位置是重要而有意义的,是具有宗教意味的。(注)

另外我们要谈到作品「布置」方式的改变。比如说,观众不再只能欣赏单一件的作品。艺术家可能画了很多幅画,却把它们堆起来当作一件作品呈现;或者有一个作品,陈列的方式是延续了两个不同方向的墙面。后者对装置艺术重要的地方在于,它不能被「一目了然」,它令观赏者必须「走动」才能观赏这个作品,它改变了以往观看造型作品的习惯。

观看作品的方式

另外还要谈到的是,二〇年代德国的一位艺术家修威特(Kurt Schwitters),他每天出门捡很多的纸,他用这些纸将整个家里布置起来,一楼不够还延续到二楼。这件作品除了打破造型艺术界呈列作品的惯性之外,还使得观赏者必须「进入」作品的内部来观看,这又是另一个改变观赏方式的作品。这对日后装置艺术观念的发展有著很大的影响。

表演艺术的观众往往是被关在一个距离之外,去观看所谓第四面墙里头的东西,观众跟作品有一个距离,在作品之外看作者如何诠释他的作品。但对装置艺术却不是如此,展示空间就是它的表演空间,观众是可以接触到作品的,观众是在他的作品里面。还有很多装置艺术里观众是参与者。假设一个装置作品环绕在观者的六个平面上,观众被作品所环绕,而此时观众可以选择观看的方式、顺序,以及看或不看某部分平面。

地点

在久远的时代,艺术种类还没有被划分得那么淸楚的时候,表演艺术的表演空间与一般人的生活空间的界定并不是那么明显,到处都可以表演,所谓「剧场」这一特定的建筑是后来才有的。比如说中国汉代的杂技就在街头表演;在古代埃及的文化里,演出也不过就是围上一块布,演完后,布收起来,演出的地方跟一般人的生活空间没什么两样。

而现在,表演艺术的作品总是在一个既定的空间中演出,演出结束,作品就结束,但可以再被搬到另一个空间中再生;舞台设计通常是要跟作品走的,可以到各个剧院去演出的。但对装置艺术家而言,作品只会在特定的空间中存在,搬到另一个空间就不成立。这是两种艺术形式很不一样的地方。

时间

装置艺术不像表演艺术必须受限于特定时间的观看限制,你还可以随时进来,随时离开,不像表演艺术有观看时间的长度。而设在户外的作品也会随著环境氛围的不同而改变。

义大利马奏尼(Piero Manzoni)的某些作品,作者已经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观者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来观赏这个作品,虽然这件作品在行动之后所留下来的东西,与有作者和他的伙伴在时的确也所不同,但作品仍然可以存在。

一九六〇年法国艺术家克莱茵(Yves Klein)把美女的裸体当做画笔涂上颜料,或人体在画布上滚动,事实上算是一件平面作品,但我们又不能忽略形成这个作品的行为过程,但它又跟我们所熟知的舞蹈或戏剧不同。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发生在所谓的「装置艺术」这个名词产生之前的事。目前台湾表演艺术界与造型艺术界的合作的现象,从跨界的角度来讲是好的,但如果只是一种风潮,而不了解这件事情的被后所能引起的时代意义,及蕴藏中可能的新契机、缺乏仔细考量,将会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本刊编辑陈品秀采访整理)

 

注:

俄国东正教的神龛都是放在两墙交汇的角落。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