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談影視與劇場的跨域
英國女演員潔瑪.亞特頓(Gemma Arterton)曾這麼回答過網友關於劇場表演與影視表演的差異「你只是需要在舞台上大聲一點」,她說。
英國女演員潔瑪.亞特頓(Gemma Arterton)曾這麼回答過網友關於劇場表演與影視表演的差異「你只是需要在舞台上大聲一點」,她說。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在「跨界」已成日常,多元媒介與形式在表演藝術中同台並陳也司空見慣的今日,藝術家的「跨」,卻也跨出新的方向。今年已可見一些創作上借重另一知識領域重新思考創作的轉向,如出身學院體系的馬戲工作者向民俗儀式身體取經學習,舞蹈工作者接觸科學文本以激發創作思考等。可以看出藝術創作也在思考如何消除學科的界線劃分,培養在不同知識領域間比較、分析、整合、全觀的能力,回到知識總體以建構美學方法。
表演藝術人才濟濟,今年更透過兩大事件備受矚目:一是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開幕式,由劇場人士操盤,並由三位藝術新生代統籌掌舵,耀眼成績讓世界都看到;另,由資深導演王小棣領軍的「植劇場」,帶著多數出身劇場的成員,製作系列精采好戲,也得到金鐘肯定。劇場人走出黑盒,以團結精神與秀異才華走上更大的舞台!
當場館邀請青年藝術家一起前行,試圖為他們搭橋鋪路時,是否真的知道他們的需要?參與北藝中心「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的台灣年輕藝術工作者,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期待,例如提供駐村創作機會,提供排練與演出空間,提供與其他藝術家交流激盪的場域與機會,提供容許創作醞釀與失敗的可能
二○一七年香港週活動將在十一月底登場,以「音.越」為主題,藉由音樂來跨越地區的疆域、跨越藝術的界線。由各類型音樂表演組成的戶外逍遙音樂會《音.越.薈》揭開序幕,還有《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帶領觀眾「聽」見不一樣的香港,另有導演蔡明亮與新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合作的《一零(二)》媒體裝置音樂旅程,還有《20年香港遊戲x音樂巡禮》以展覽及小型音樂會的形式,向台灣玩家介紹香港的遊戲及其音樂的發展歷程,豐富多元、繽紛動人。
《一零(二)》是去年在香港首演的《一零》延續之作,由香港音樂創作者梁基爵搭配電影導演蔡明亮的影像,發展出結合展覽裝置的現場音樂會,觀眾可在現場遊走,自由聆賞。因為黃耀明牽起的兩人合作機緣,過程中卻從未密切接觸,因為蔡明亮提出這樣的要求:不求深入認識、不仗語言溝通、彼此不用改變,請你多多遷就我卻是在這樣自在的互動狀態下,打造出興味盎然的驚奇。
「每個動作都有一個聲音」是「JPG擊樂實驗室」的系列節目之一,由擊樂家鄭雅心與張育瑛組成的「那娜擊樂二重奏」與作曲家邱浩源、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劇場導演李銘宸的跨界合作。節目概念來自生活中的聽覺經驗,將一些平時被忽略或習以為常的聲響轉化為演奏出的音樂,或加以複製、模擬、創造,進而帶來不同的聯想。
老爺集團旗下的年輕設計品牌「The Place台南老爺行旅」,在設計上結合台南在地文化元素,也與藝術創作者合作,翻轉空間思考,透過藝術裝置與表演,讓旅人落腳此處,能有與眾不同的人文體驗。除了之前與台南在地表演團隊推出裝置展,今年更邀請稻草人現代舞團與河床劇團,以旅館空間為舞台,讓觀眾能直接走進「舞台」參與互動、創造樂趣。
薩替是廿世紀法國作曲新秀所崇拜的偶像,也是當時知名作曲家眼中不可或缺的一號人物。拉威爾(Maurice Ravel)推崇他為法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公開表明薩替是影響他最深的音樂家。當時的作曲家與樂評家湯姆森(Virgil Thomson)也肯定薩替的影響力「連誹謗他的人都無法否認」。然而,即使專業上聲名遠播,愈靠近他,就愈感覺到他的不可思議他幽默,又憂鬱;他討厭無聊,卻又創造無聊;他不喜歡一成不變,卻又裝扮得一成不變連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都忍不住大聲疾呼:「薩替是我生平見過『最怪異的人』。」
「跨界」與「創新」,這兩個名詞對現在的人們而言,已不再是個新鮮的話題。在時下眾多的創作中.將揮舞著這兩面大旗的作品比喻為「多如過江之鯽」也許太過,卻也所在多有,但仍有許多觀眾(包括我),在欣賞掛著這兩個看似不再夯的名詞下的作品,有時仍是霧裡看花,一知半解。所以在本期雜誌中,剛好就藉著即將到來的臺北藝術節《龍之憂鬱》及兩廳院「2016新點子樂展」的演出,看看當視覺藝術家走入當代劇場,與對廿世紀音樂發展影響深遠的作曲家荀貝格,他們是如何改變了創作、甚至是欣賞的方式。 以往,其實是不久以前,老實說到現在,還有些地區仍在使用「話劇」這個名詞,這說明了以「文本」為出發的「話」這個元素,在「劇」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了。但是一群以視覺出發的創作者,走進了劇場,他們以靜態為主的「畫」取代了敘事為主的「話」,當「文本」這個元素被削弱、抽離之後,他們開創了另一種以集體創作過程,加入雕塑、攝影、策展或建築等多樣化元素,來進行劇場藝術創作的方式。傳統的故事線性被破壞,導演所要表現的意旨,透過音樂、影像、裝置、肢體等媒材,在經過「景觀化」的拼貼、重組、建構與劇場獨有的「時間性」催化下,也讓觀眾的「位子」與「腦袋」進行了轉換,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要打開感官,進而「發現」、「參與」演出,在觀賞演出的過程中,自己去找尋找畫面中有感受的細節,品味咀嚼,反芻自己的觀點,與創作者的呈現相互映照,才是欣賞這群以視覺藝術為基底的劇場作品應有的角度。 即將於台北上演的《龍之憂鬱》,其導演菲利浦.肯恩即可視為上述創作脈絡中的佼佼者,他所成立的「生態動物園」就是強調集體創作的表演團體,團隊成員聰不只有演員、造型藝術家、音樂家、舞者、電影從業人員,甚至還包含一名動物訓練師及他的愛犬。所以若是您想體會如何在劇場中打開自己思索的空間,相信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大家都說,學音樂要從小學起。有好的老師指導、進入一個好的體制中,才能循序漸進地學習。然而荀貝格的一生,雖從未進過音樂院,但卻對廿世紀音樂的「創新」居功厥偉。身處在十九世紀末的動盪年代,人們一方面期待新世紀的到來,一方面也為了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惶惶不安。天生敏感的藝術家們嗅到這股氣息,將作品表現得極盡地瑰麗炫目,卻也極盡地頹廢灰暗。音樂的發展也是如此,浪漫樂派的表象聽來富麗堂皇,然而檯面下一
裝置藝術跨界表演領域,打破了表演藝術裡對舞台的慣性窠臼,增添了新的觀念與方法。相對地,劇場觀念進入了裝置思考時,也讓裝置藝術作品擁有了戲劇性的演出。不管是「舞台上的裝置藝術」抑或是「裝置的舞台藝術」都拓展了我們對美感經驗的新體會。
對新形式、新可能的追求,是推動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動力。
我喜歡雕塑,它是三度空間裡很純樸的基點;如果問我的裝置是怎麼來的,它是從雕塑一路延伸過來的。
我喜歡自由地創作,說我做的是「劇場呈現」也可以, 那只是名詞上的界定而已。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戲劇科爲全國公立高中首辦之戲劇科班,繼去年六月《蛙戲》首演頗獲好評後,本年度即將推出雙製作,包括原創劇作《漫話巴士》及《一個晴朗的早晨》、《屋頂上的狂人》等三齣作品。 《漫話巴士》是由視覺藝術創作者謝安,首度跨足戲劇界編導之處女作,其創作元素來自多年對衆生相的觀察,全劇以肢體動作貫穿,並由演員各自挑選大家熟悉的話語,加以情緖重複編織,形成聽似喧嘩,實則極具深層諷刺意味的特色。 由《一個晴朗的早晨》、《屋頂上的狂人》李明哲導演,黎仕祺擔任舞台設計及技術總監,由二年級同學製作。前者經由改編,描述一對年輕時在上海相戀的情侶,分手五十年後巧遇於台北某處公園,互不拆穿,卻又相約明日再見的溫馨喜劇。後者爲日本作家菊池寬的劇作,以終日盤踞屋頂的狂人爲主角,投射出另一美麗的仙境,並藉以嘲諷世間的虛假與庸俗,耐人尋味。
瑞士編舞家亞歷珊卓拉.巴赫柴特希斯的創作,跨足舞蹈、行為藝術與視覺藝術,近作《從A到B,通過C》正在各大藝術節、美術館和劇場巡迴。演出中,亞歷珊卓拉與另外一男一女兩名舞者,三個身體互為彼此的鏡像,透過影像媒體,在彼此的身體之間,在語言和身體運動之間,尋找行為表演的新空間新語彙。
人們說「聽音樂」、「看表演」, 這意味著音樂用「聽」的,表演用「看」的。 然而,在新媒體技術愈來愈發達後, 卻發現聆聽古典音樂會中,逐漸出現更多視覺的趣味性 舉凡動畫、舞蹈、偶戲、浮空投影,甚至武術、電玩、廚藝、易經八卦應有盡有。 但當我們說,聽覺與視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時, 別忘了人是感官複雜的動物, 不可能關閉視覺,只留下聽覺來欣賞演奏。 更何況即使單純的器樂演出,看演奏家的表情、互動,也是重要的享受之一。 聽覺跨視界,聽覺與視覺的跨界, 且看聽覺的表演,如何愈來愈有「可看性」!
現在的古典音樂會愈來愈有「可看性」,多樣的表演形式與音樂演奏同步呈現,讓觀眾的耳目皆大歡喜。音樂演出的視覺化趨勢,早有歌劇帶頭,但進入當代,除了作曲家在創作時就把「舞台指示」寫進譜中,新型態音樂表演更不吝於跨界合作,若是戶外音樂會更熱鬧,煙火、機器裝置、飛行特技、動畫、電玩、水舞、偶戲、舞蹈都可以搭。但重點是,作曲家或音樂家得依舊是演出的焦點主體。
刻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兩項展覽:「愛麗絲的兔子洞」與「索多瑪之夜」,作品均兼融表演、聲響和視覺,還有科技元素。蕭淑文策展的前者邀請表演藝術工作者參與創作,在現場互動中營造作品意義;後者由與劇場界互動頻繁的王俊傑主持,作品《索多瑪之夜》是「一場十五分鐘的表演,卻沒有演員」,討論的是「藝術要做什麼」。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