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跨界

相關文章 87 篇
  • 舞台版《不讀書俱樂部》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熟悉的陌生人:談影視與劇場的跨域

    英國女演員潔瑪.亞特頓(Gemma Arterton)曾這麼回答過網友關於劇場表演與影視表演的差異「你只是需要在舞台上大聲一點」,她說。

    文字|白斐嵐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2020年版《消逝之島》
    戲劇

    身體、敘事與界線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跨界三部曲」的問與答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文字|吳岳霖、王勛達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圓劇團學習弄鐃和高蹺陣,今年呈現了作品《悲傷ㄟ曼波》。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跨學科激盪觸發,藝術家企圖翻轉思考 跨域知識為參照 尋索多重整合與辯證可能

    在「跨界」已成日常,多元媒介與形式在表演藝術中同台並陳也司空見慣的今日,藝術家的「跨」,卻也跨出新的方向。今年已可見一些創作上借重另一知識領域重新思考創作的轉向,如出身學院體系的馬戲工作者向民俗儀式身體取經學習,舞蹈工作者接觸科學文本以激發創作思考等。可以看出藝術創作也在思考如何消除學科的界線劃分,培養在不同知識領域間比較、分析、整合、全觀的能力,回到知識總體以建構美學方法。

    文字|周伶芝、林韶安、張震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左起)謝杰樺、廖若涵、王昆穎設計的世大運開幕式讓人驚豔,圖為三人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之邀在青年論壇中分享世大運經驗。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5:世大運、植劇場,表藝界跨足不同舞台 邁出黑盒展神通 劇場人才驚豔四方

    表演藝術人才濟濟,今年更透過兩大事件備受矚目:一是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開幕式,由劇場人士操盤,並由三位藝術新生代統籌掌舵,耀眼成績讓世界都看到;另,由資深導演王小棣領軍的「植劇場」,帶著多數出身劇場的成員,製作系列精采好戲,也得到金鐘肯定。劇場人走出黑盒,以團結精神與秀異才華走上更大的舞台!

    文字|蔡侑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企畫特輯 Special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二) 提供舞台 容忍失敗 創作者對於場館未來計畫的想像與可能

    當場館邀請青年藝術家一起前行,試圖為他們搭橋鋪路時,是否真的知道他們的需要?參與北藝中心「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的台灣年輕藝術工作者,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期待,例如提供駐村創作機會,提供排練與演出空間,提供與其他藝術家交流激盪的場域與機會,提供容許創作醞釀與失敗的可能

    文字|陳淑英、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透過音樂與影像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香港。
    企畫特輯 Special

    不一樣的香港 不一樣的「音.越」表演 「音.越」為主題 香港週2017十一月登場

    二○一七年香港週活動將在十一月底登場,以「音.越」為主題,藉由音樂來跨越地區的疆域、跨越藝術的界線。由各類型音樂表演組成的戶外逍遙音樂會《音.越.薈》揭開序幕,還有《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帶領觀眾「聽」見不一樣的香港,另有導演蔡明亮與新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合作的《一零(二)》媒體裝置音樂旅程,還有《20年香港遊戲x音樂巡禮》以展覽及小型音樂會的形式,向台灣玩家介紹香港的遊戲及其音樂的發展歷程,豐富多元、繽紛動人。

    文字|李宜萍、LON@Kii Studios Photography & Film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一零》結合現場樂團與蔡明亮的影像一同演出。
    企畫特輯 Special

    凝視、漫步、聆聽 超越有無的化外之旅 梁基爵與蔡明亮的《一零(二)》

    《一零(二)》是去年在香港首演的《一零》延續之作,由香港音樂創作者梁基爵搭配電影導演蔡明亮的影像,發展出結合展覽裝置的現場音樂會,觀眾可在現場遊走,自由聆賞。因為黃耀明牽起的兩人合作機緣,過程中卻從未密切接觸,因為蔡明亮提出這樣的要求:不求深入認識、不仗語言溝通、彼此不用改變,請你多多遷就我卻是在這樣自在的互動狀態下,打造出興味盎然的驚奇。

    文字|陳茂康、藝外創意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那娜擊樂二重奏將演出「每個動作都有一個聲音」,將一些平時被忽略或習以為常的聲響轉化為演奏出的音樂,或加以複製、模擬、創造。
    音樂

    動作與聲音的接龍遊戲 擊樂實驗室「每個動作都有一個聲音」

    「每個動作都有一個聲音」是「JPG擊樂實驗室」的系列節目之一,由擊樂家鄭雅心與張育瑛組成的「那娜擊樂二重奏」與作曲家邱浩源、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劇場導演李銘宸的跨界合作。節目概念來自生活中的聽覺經驗,將一些平時被忽略或習以為常的聲響轉化為演奏出的音樂,或加以複製、模擬、創造,進而帶來不同的聯想。

    文字|李秋玫、擊樂文教基金會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稻草人現代舞團的演出《不在,場》
    專題

    與在地人文交陪 「住」在美術館裡 台南老爺行旅

    老爺集團旗下的年輕設計品牌「The Place台南老爺行旅」,在設計上結合台南在地文化元素,也與藝術創作者合作,翻轉空間思考,透過藝術裝置與表演,讓旅人落腳此處,能有與眾不同的人文體驗。除了之前與台南在地表演團隊推出裝置展,今年更邀請稻草人現代舞團與河床劇團,以旅館空間為舞台,讓觀眾能直接走進「舞台」參與互動、創造樂趣。

    文字|張瑋珊、劉人豪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斯特拉溫斯基:「薩替是我生平見過最怪異的人」 關於薩替的奇聞八卦

    薩替是廿世紀法國作曲新秀所崇拜的偶像,也是當時知名作曲家眼中不可或缺的一號人物。拉威爾(Maurice Ravel)推崇他為法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公開表明薩替是影響他最深的音樂家。當時的作曲家與樂評家湯姆森(Virgil Thomson)也肯定薩替的影響力「連誹謗他的人都無法否認」。然而,即使專業上聲名遠播,愈靠近他,就愈感覺到他的不可思議他幽默,又憂鬱;他討厭無聊,卻又創造無聊;他不喜歡一成不變,卻又裝扮得一成不變連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都忍不住大聲疾呼:「薩替是我生平見過『最怪異的人』。」

    文字|李秋玫、朱疋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改變你的「看」與「聽」

    「跨界」與「創新」,這兩個名詞對現在的人們而言,已不再是個新鮮的話題。在時下眾多的創作中.將揮舞著這兩面大旗的作品比喻為「多如過江之鯽」也許太過,卻也所在多有,但仍有許多觀眾(包括我),在欣賞掛著這兩個看似不再夯的名詞下的作品,有時仍是霧裡看花,一知半解。所以在本期雜誌中,剛好就藉著即將到來的臺北藝術節《龍之憂鬱》及兩廳院「2016新點子樂展」的演出,看看當視覺藝術家走入當代劇場,與對廿世紀音樂發展影響深遠的作曲家荀貝格,他們是如何改變了創作、甚至是欣賞的方式。 以往,其實是不久以前,老實說到現在,還有些地區仍在使用「話劇」這個名詞,這說明了以「文本」為出發的「話」這個元素,在「劇」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了。但是一群以視覺出發的創作者,走進了劇場,他們以靜態為主的「畫」取代了敘事為主的「話」,當「文本」這個元素被削弱、抽離之後,他們開創了另一種以集體創作過程,加入雕塑、攝影、策展或建築等多樣化元素,來進行劇場藝術創作的方式。傳統的故事線性被破壞,導演所要表現的意旨,透過音樂、影像、裝置、肢體等媒材,在經過「景觀化」的拼貼、重組、建構與劇場獨有的「時間性」催化下,也讓觀眾的「位子」與「腦袋」進行了轉換,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要打開感官,進而「發現」、「參與」演出,在觀賞演出的過程中,自己去找尋找畫面中有感受的細節,品味咀嚼,反芻自己的觀點,與創作者的呈現相互映照,才是欣賞這群以視覺藝術為基底的劇場作品應有的角度。 即將於台北上演的《龍之憂鬱》,其導演菲利浦.肯恩即可視為上述創作脈絡中的佼佼者,他所成立的「生態動物園」就是強調集體創作的表演團體,團隊成員聰不只有演員、造型藝術家、音樂家、舞者、電影從業人員,甚至還包含一名動物訓練師及他的愛犬。所以若是您想體會如何在劇場中打開自己思索的空間,相信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大家都說,學音樂要從小學起。有好的老師指導、進入一個好的體制中,才能循序漸進地學習。然而荀貝格的一生,雖從未進過音樂院,但卻對廿世紀音樂的「創新」居功厥偉。身處在十九世紀末的動盪年代,人們一方面期待新世紀的到來,一方面也為了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惶惶不安。天生敏感的藝術家們嗅到這股氣息,將作品表現得極盡地瑰麗炫目,卻也極盡地頹廢灰暗。音樂的發展也是如此,浪漫樂派的表象聽來富麗堂皇,然而檯面下一

    文字|黎家齊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裝置的跨界表演

    裝置藝術跨界表演領域,打破了表演藝術裡對舞台的慣性窠臼,增添了新的觀念與方法。相對地,劇場觀念進入了裝置思考時,也讓裝置藝術作品擁有了戲劇性的演出。不管是「舞台上的裝置藝術」抑或是「裝置的舞台藝術」都拓展了我們對美感經驗的新體會。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表演與造型藝術界對三度空間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雙方在開始跨界合作之前應對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圖爲陳建北爲《白》一舞所設計的舞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裝置藝術的形成

    對新形式、新可能的追求,是推動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動力。

    文字|陳品秀、白水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蔡淑惠:我的行動演出是從雕塑來的

    我喜歡雕塑,它是三度空間裡很純樸的基點;如果問我的裝置是怎麼來的,它是從雕塑一路延伸過來的。

    文字|謝伊婷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吳瑪悧於北美館展出的《僞裝──空城計》一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瑪悧:裡外都是總體藝術

    我喜歡自由地創作,說我做的是「劇場呈現」也可以, 那只是名詞上的界定而已。

    文字|謝伊婷、艾誠易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漫話巴士》是視覺藝術家謝安的導演作品。
    即將上場

    「初夏戲陽」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戲劇科年度公演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戲劇科爲全國公立高中首辦之戲劇科班,繼去年六月《蛙戲》首演頗獲好評後,本年度即將推出雙製作,包括原創劇作《漫話巴士》及《一個晴朗的早晨》、《屋頂上的狂人》等三齣作品。 《漫話巴士》是由視覺藝術創作者謝安,首度跨足戲劇界編導之處女作,其創作元素來自多年對衆生相的觀察,全劇以肢體動作貫穿,並由演員各自挑選大家熟悉的話語,加以情緖重複編織,形成聽似喧嘩,實則極具深層諷刺意味的特色。 由《一個晴朗的早晨》、《屋頂上的狂人》李明哲導演,黎仕祺擔任舞台設計及技術總監,由二年級同學製作。前者經由改編,描述一對年輕時在上海相戀的情侶,分手五十年後巧遇於台北某處公園,互不拆穿,卻又相約明日再見的溫馨喜劇。後者爲日本作家菊池寬的劇作,以終日盤踞屋頂的狂人爲主角,投射出另一美麗的仙境,並藉以嘲諷世間的虛假與庸俗,耐人尋味。

    文字|本刊編輯部、台北市復興高中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作品中最強烈的視覺元素是表演者緊身服裝上的一層層視覺效果,圖為其中一開始時的服裝:粉紅上衣,下半身肉色緊身舞衣,白襪白球鞋。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身分、語言與肢體動作的轉譯 瑞士編舞家巴赫柴特希斯的《從A到B,通過C》

    瑞士編舞家亞歷珊卓拉.巴赫柴特希斯的創作,跨足舞蹈、行為藝術與視覺藝術,近作《從A到B,通過C》正在各大藝術節、美術館和劇場巡迴。演出中,亞歷珊卓拉與另外一男一女兩名舞者,三個身體互為彼此的鏡像,透過影像媒體,在彼此的身體之間,在語言和身體運動之間,尋找行為表演的新空間新語彙。

    文字|詹育杰、Hervé Véronèse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德國作曲家郭貝爾的《史迪夫特事物》曾於2010年來過臺北藝術節,現場有鋼琴演奏卻完全是機器控制,演出更像是會演奏音樂的裝置藝術。
    焦點專題 Focus

    聽覺跨視界

    人們說「聽音樂」、「看表演」, 這意味著音樂用「聽」的,表演用「看」的。 然而,在新媒體技術愈來愈發達後, 卻發現聆聽古典音樂會中,逐漸出現更多視覺的趣味性 舉凡動畫、舞蹈、偶戲、浮空投影,甚至武術、電玩、廚藝、易經八卦應有盡有。 但當我們說,聽覺與視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時, 別忘了人是感官複雜的動物, 不可能關閉視覺,只留下聽覺來欣賞演奏。 更何況即使單純的器樂演出,看演奏家的表情、互動,也是重要的享受之一。 聽覺跨視界,聽覺與視覺的跨界, 且看聽覺的表演,如何愈來愈有「可看性」!

    文字|本刊編輯部、Mario Del Curto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古典樂的戶外現場演出,受到流行音樂演唱會的影響,也變得更加巨大,更奢求華麗景觀,更向科技尋求新效果來吸引大量觀眾。圖為拉夫拉前衛劇團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電玩!新馬戲 「看」後MV時代的古典樂 當代音樂現場的多媒體與劇場化趨勢

    現在的古典音樂會愈來愈有「可看性」,多樣的表演形式與音樂演奏同步呈現,讓觀眾的耳目皆大歡喜。音樂演出的視覺化趨勢,早有歌劇帶頭,但進入當代,除了作曲家在創作時就把「舞台指示」寫進譜中,新型態音樂表演更不吝於跨界合作,若是戶外音樂會更熱鬧,煙火、機器裝置、飛行特技、動畫、電玩、水舞、偶戲、舞蹈都可以搭。但重點是,作曲家或音樂家得依舊是演出的焦點主體。

    文字|耿一偉、台中國家歌劇院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王俊傑和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Linking LAB實驗室聯盟」合作《索多瑪之夜》動力機械裝置。
    藝@展覽

    兔子洞的奇異之旅 混種的藝術新感知

    刻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兩項展覽:「愛麗絲的兔子洞」與「索多瑪之夜」,作品均兼融表演、聲響和視覺,還有科技元素。蕭淑文策展的前者邀請表演藝術工作者參與創作,在現場互動中營造作品意義;後者由與劇場界互動頻繁的王俊傑主持,作品《索多瑪之夜》是「一場十五分鐘的表演,卻沒有演員」,討論的是「藝術要做什麼」。

    文字|吳垠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12345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