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古乐大师约第.沙瓦尔,再度率领晚星廿一古乐团访台,这次将演出向十四世纪探险家伊本.巴图塔致敬的作品,透过乐曲的铺陈,乐迷将跟著探险家走过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甚至中国,透过乐音,遥想那个以音乐交流文化,另一种「全球化」的想像。
约第.沙瓦尔与晚星廿一古乐团—漫步的心音朝圣者
11/1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欧亚大陆的十四世纪是一个无声却喧闹的年代。那正是东罗马帝国最后岁月、鄂图曼帝国正准备称霸大陆、黑死病蔓延、义大利作家薄伽丘完成了《十日谈》Decameron、蒙古王朝苟延残喘、华人始探南洋、马利帝国(Mali Empire)于西非崛起,强权消长、时势流转,纷扰却迷人如我们所处的当代。然而,我们对这时代的声音记忆却是空白的。西方古典到十七世纪才因记谱法而能留下较有规模与系统的记录,其他地区或许还保留了不少传统样貌,但演变痕迹早已无法判定。于是,擅长演奏维奥尔琴(Viol)的古乐大师约第.沙瓦尔(Jordi Savall)决定以音乐重建一趟时空探险。
跟著古探险家脚步 重探十四世纪音乐
一九四一年生于西班牙伊瓜拉达(Igualada)的沙瓦尔,在他的音乐里一路向南,来到与西班牙塔里法隔海相望的摩洛哥的丹吉尔(Tangier)。七百年前,这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探险家伊本.巴图塔(Ibn Battuta),在他少年时期即循著伊斯兰圣哲的脚步,前往麦加朝圣,一去卅年,跨越了北非、埃及、阿拉伯半岛、斯瓦希里海岸、巴勒斯坦、叙利亚、安纳托利亚、波斯、阿富汗,从喜马拉雅山来到印度、斯里兰卡、马尔地夫,最后抵达中国东岸。巴图塔精通地理、植物学、伊斯兰神学,十二万公里旅程的观察写作,不但成了旅游文学的滥觞,更让他成为十四世纪以降最传奇的探险家之一。
不过,这趟跟随巴图塔的十四世纪朝圣之旅,绝非沙瓦尔返古初体验。十五岁的他首次拿起大提琴,自此开启了他口中「悟得缘何而生之日。」接著,他又以古提琴(维奥尔琴)(注)寻访伊比利半岛的音乐遗产,投身于古乐复兴,与歌者妻子费格拉斯(Montserrat Figueras)及乐手好友于一九四一年在瑞士巴赛尔成立「晚星廿」古乐团(Hespèrion XX);迈入廿一世纪更将乐团名改为「晚星廿一」(Hespèrion XXI),可看出沙瓦尔试图让古乐与时渐进的时代精神。事实上,沙瓦尔与「考据派」古乐学家大不相同,他不强求自蛛丝马迹还原古乐的样貌,反以采集到的曲调节奏作为骨架,让乐手自由诠释,为古乐注入生命力。「就像是你来到陌生国家,试著学习他们的语言,慢慢地这语言变得愈来愈熟悉,最后它就成了你的一部分。做音乐也是如此,你不能凭著理智去分析。」沙瓦尔说。
以音乐拼凑历史面貌 另一种全球化想像
近年来,沙瓦尔的触角愈深愈广,以音乐拼凑过往时代面貌的企图就愈发强烈。除了巴图塔的探险传奇外,当年非洲人被绑架到美洲的奴隶之路(受联合国UNESCO 邀请所做的Las Rutas de los Esclavos) 、西班牙文艺复兴画家葛雷柯(El Greco),皆是他的创作题材。在他心中,「古乐」并不限于「西方正统」下的文艺复兴、巴洛克乐器,反而呼应了数百年前以音乐交流文化,带来另一种「全球化」的想像:没有飞机、没有远端操控的跨国生意、没有以理论建构的艺术学说、没有各地复制的摇滚节奏,只有人们吟游远方,拿著六弦维奥尔古琴与阿拉伯芦笛唱和,即兴出幻妙乐音——这正是沙瓦尔为我们编织的,属于十四世纪的声音。
注:16世纪首现身,为六弦、大小各异的弓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