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坊中的《亚洲的呐喊》演员正在排练。(田玉文 摄影)
焦点 焦点

在工作坊中集体创作

让观众成为主体性的角色,贯穿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一直是民众剧场为实践布莱希特式的剧场论述所作的努力。然而,如何让这样的一种思惟具体落实呢?

让观众成为主体性的角色,贯穿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一直是民众剧场为实践布莱希特式的剧场论述所作的努力。然而,如何让这样的一种思惟具体落实呢?

一九七〇年代初期,巴西籍的民众剧场工作者奥格斯特.波瓦Augusto Boal在他的剧场实践过程中,有了一项重大的突破。这项突破便是不再相信过去政治剧场中,导演和演员们对观众的单向沟通──「我们不该在剧场中为观众作决定;而是应该由观众们去决定他们对某些社会议题的态度。」波瓦曾经这样说。

对的。让观众成为主体性的角色,贯穿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一直是民众剧场为实践布莱希特式的剧场论述所作的努力。然而,如何让这样的一种思惟具体落实呢?二十多年以来,这个问题始终环绕于民众剧场工作者的艺术实践中。

由「亚洲民众文化协会」A.C.P.C所推动的《亚洲的呐喊》Gry of Asia一剧,从一九八八年第一回演出之后,直到今年推出第二回的跨国性联合演出,即便在主题上有所改变,但从排戏的过程来看,他们还是在实践著此一复苏观众主体性的理念。

让演员充分表达自己

「如果想在剧场中恢复观众的主体性,首先就得让演员们在集体创作中充分表达自己,扬弃过往以导演为核心的排戏方式。」《亚洲的呐喊》一戏的导演Al Santos说。

或许,恰恰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罢,当这一回《亚洲的呐喊》在菲律宾的圣.巴雷斯排练时,导演Al Santos仍然采行了「工作坊倾向」(workshop orien-tation)的集体创作模式,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各国表演者,透过沟通、交流激荡出各自的想法,而后再进行整排的统合。

「工作坊倾向的排练模式和表演倾向的排练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尊重每一个演员的自主性;后者则类似电影中的作者论。」Al补充说。

当然,这并不表示工作坊倾向的排练不重视演出的艺术性。相反地,是希望在一种草根民主的互动中激发出更为炫烂的表演。这一点,在《亚洲的呐喊》中亦成为相当特殊的一项工作经验。

然而,成就草根民主的排练模式,却远比传统指挥式的排演更形艰巨。特别是当参与者无法充分地以语言来沟通时,往往便发生互动上的碍难。又特别是大家需在一定程度上,以并不熟悉的英语来表达各自的深层文化时,难免会产生冲突或磨擦。这时,如何运用完备的工作坊辅导和机制便会变得异常重要。

《亚洲的呐喊》在菲律宾排演的四十多天时间,以工作坊的排练方式组合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亚洲剧场工作者,这一套模式所具备的草根文化精神,正在吿诉所有观赏这出戏的亚洲观众们:表演既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和参与演出的表演者相似,观众也在这集体创作的历程中,扮演著主体性的角色。

 

文字|阿尔  剧场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