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林里的莫札特——性、药和古典音乐》(读书共和国 活字出版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除了古典音乐,还能干嘛?

乍看《丛林里的莫札特——性、药和古典音乐》的副标,会以为这是一本爆料古典乐界的八卦书,但出身音乐界、爆料前同行如自杀炸弹客的作者布莱尔.廷达尔,其实是藉著自我凌迟,割开了乐坛自欺欺人的遮羞布:环境出了哪些问题?结构性的危机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改变?

乍看《丛林里的莫札特——性、药和古典音乐》的副标,会以为这是一本爆料古典乐界的八卦书,但出身音乐界、爆料前同行如自杀炸弹客的作者布莱尔.廷达尔,其实是藉著自我凌迟,割开了乐坛自欺欺人的遮羞布:环境出了哪些问题?结构性的危机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改变?

我先讲结论!没耐心的朋友,必先拜读本书同名、几乎是全书精华版的第十一章。不仅故事性十足,其中关于纽约爱乐出国巡演的各种状态与耗费的庞大成本,有非常直白真实的描述——至少从此你会知道,拿国际一流乐团来台巡演与该团在当地的票价做比价,是无聊粗暴且昧于事实的假议题。

据说战国时代的齐宣王,爱听三百人合奏的皇家大乐队。换了湣王上台口味也改了,爱听每位乐手的独奏。于是有位南郭先生怕马脚露出来,马上就溜跑!韩非用这则齐国宫廷的「八卦」,警告未来老板谨防假货。但这则「故事行销」却有个更大的衍生性问题:万一湣王的接班人不听音乐,那剩下的两百九十九人,还能干嘛?

连番抡元好莱坞金球奖与艾美奖,由网路巨擘亚马逊出资制作的电视剧集《丛林里的莫札特》Mozart in the Jungle,原著作者布莱尔.廷达尔(Blair Tindall)用一本书的篇幅告诉你,古典音乐从业者的大危机,绝不是「滥竽充数」,而是「还能干嘛?」

除了性、药,还能干嘛?

若只看副标,本书很容易陷入「八卦」、「撕逼」之流。从中学开始走上音乐家之路,近四十岁才中年转业的廷达尔,爆料毫不手软有如自杀炸弹客:潜规则、以身体搏上位、无耻地滥用药物、人前手牵手背后下毒手……既满足了读者的嗜血渴望,更招致了(前)同行们的嘲讽与反击。或许当廷达尔以高龄走入史丹佛大学的新闻研究所,她早已决心断了身后身,从此「只有眼前路」,回头无岸了。

是否带有私人恩怨?我们很难,也没必要去为作者、或任何被指名道姓者开脱。这群貌似堕落诸神的王八蛋们,廷达尔道尽其中的黑暗关键:当我们恣意地对舞台上衣冠楚楚的演奏者,聚光灯下光鲜亮丽的音乐家说三道四,「这个练琴不认真那个哗众取宠,还有一堆欺世盗名之徒」——真正的关键字却是「蓝领」、「劳工」、「鲁蛇」、「血汗工厂」。于是「匪类」的行为看得愈久,臧否这群「败类」的难度却愈高。

除了古典音乐,还能干嘛?

更有甚者,能站上舞台还算是祖上积德。廷达尔用大量的文献与统计佐证,战后美国的文化政策,造就音乐学系每年固定产出大量的就业人口,业界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却不成比例。在这个近乎「珠混鱼目」的人力资源市场,连南郭先生都得另找混途了。试想,一个音乐家的养成,耗费多少自己的青春与家人的财产,换来的却很可能是数十年的「待业」状态……个体的代价就是一个完蛋的人生,社会则赔上大量的隐藏性失业。这投资失败极了!

「从小到大,我每天做的就是将手上的球,丢进十英尺高的那个框框里。」「不打球?我还能干嘛?」类似的名言,从麦可.乔丹到体育系毕业生都说过。廷达尔却告诉我们,古典音乐家不仅原文照抄,更惨的是,他们的生财工具,比运动员贵得多!或许某天南柯梦醒,打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才赫然发现自己荒废基础教育、常识缺乏、社会脱节、人际关系闭锁……身无一样糊口技能,数以万计的音乐家,最终只能当个孔乙己。

八卦真假,有那么重要吗?

图穷匕见。廷达尔的利刃藉著自我凌迟,割开了乐坛自欺欺人的遮羞布:环境出了哪些问题?结构性的危机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改变?至于诸如她自己的「双J四角恋」,与帕尔曼(Itzhak Perlman)的伴奏桑德斯(Samuel Sanders)之间多年的爱恨纠葛……那些八卦反倒如「滥竽充数」一般,南郭是否真有其人,三百人吹竽是否真有其事,有那么重要吗?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