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设计之后的《表演艺术》活泼不少,彩色照片精美,弥补了一般报纸照片粗糙的缺憾。不过,一路翻阅下来,也有一些疑惑:
1.每篇文章起首不空格,不知是什么道理?看到开头,总疑心要去找前文。
2.专栏应是谈观念、谈现象的场地,现在频频出现个别演出的感言,令人纳闷。
3.介绍新歌剧《旅程》专文,令人无限神往。可惜文章只作周边报导,未能深入描述舞台演出的表现,使人身历其境。如果也能一提评论界和观众反应,就更理想了。
读者 许右军上
右军先生:
1.起段不留空是美术编辑的实验。因为理论上起段应是「不言可喻」,不须空格也知是起始。起段避掉闻头的一个视觉上的「洞」,是西洋杂志近来的趋势。不过,实验的结果,这个作法显然并不合中文版面的阅读习惯,这期我们已作了一点修改──您大概会发现,《表演艺术》是一份喜欢「实验」的刊物。
2.您的意见已转告相关作者。
3.演出反应的报导本期开始已酌量刊出。
编者 敬覆
第二期的版面,虽有轻俏之效,但以我对贵刊之直觉与期待,觉得风格不合。
总编辑「编辑室报吿」,对自弃历史的剧场各界提出义正严词之规谏警醒,真令我们这些人微言轻的小剧场人感到有人替我们伸张正义(以及提醒我们更要自重于历史)的大大快意!!感谢。
我虽是挑嘴的读者,但对挑上的都不挑剔。已经爱上贵刊及刊页后的心血努力,万分敬重。谢谢你们。
读者 夏日华敬上
贵刊如果以报导两厅院节目为主,在每场演出时同时出售,岂非美事?
读者 陈弃疾
弃疾先生:
站在两厅院的立场,我们当然很愿意这样做。但是,我们更大的心愿是让这份刊物不只属于两厅院,而能更广泛地得到不同时、地的读者的认同,更全面地介绍表演艺术的整体,您以为呢?
编者 敬覆
云南歌舞团和他们带来的舞剧《阿诗玛》在第二期引起三篇文章讨论,评语从十分客气的「淸新易懂」,含蓄的「雅俗共赏」,到令一位舞蹈教授在表演途中「落荒而逃」。文中不乏建设性的意见,从现场的音量控制,观舞角度,到配乐和编导的改进。这正是我们希望在《表演艺术》这样的杂志上看到的:建设性的评论。
看《阿诗玛》这样地方性的艺术表演,如果没有放进民族情感或对少数民族的好奇心,难免会略失所望。中华民族并非没有民族舞蹈的遗产,但是运用既有语汇,善加包装的工夫实在有待加强。
内湖读者 黄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