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先后拜读了两期《表演艺术》,除了要感谢贵刊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讯息之外,在此,更要寄上莫大的慰问之意。每读一字,似乎都嗅到各位在笔耕时的汗水;每翻一页,似乎看到各位寻找资料时的手茧。

为表谢意,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各位参考:

1.「分类」不够明确,应将舞蹈的归舞蹈,音乐的归音乐。以第一期为例:弘一法师就被分开在「专栏」和「里程碑」的两个区域出现。

2.应有「人物专访」。所谓专访,是以「对话」形态展现,而不仅限于敍述或报导方式,「对话」可使读者与被访人物更为亲近,并可使文章更为活泼、生动。(以第一期刘凤学专访为例)

3.每一页的下端处,印有日期,实显多余。

4.「订购单」,及「读者通讯」的撕边虚线,应改为「虚洞」,可方便读者使用,更可提高读者投寄的意愿。

5.第一期的封底设计,像外太空飞来的怪客,与两期的封面风格无法并驾齐驱,令人遗憾。封面如贵妇,封底如卡通。

基于期盼贵刊「更趋完美」的关怀,直言之处,尙请各位卓谅。

诚心的读者 吴若菱敬上

吴女士:

谢谢慰问。

您提的几点问题敬答如下:

1.专栏作者有时正好写了和某一单元内容相合的题目,请参照阅读。因此把专栏搬入那个单元以成「同类」?这,呃──

2.生动的人物专访,我们会尽量做到。

3.日期大约并不是多余,我们印时增加一点点麻烦,日后读者即使单篇读到或影印,也不至于找不到出版时日的资料。请视之为「体贴」或专业刊物的「体例」如何?

4.「虚洞」会较贵一些,日后希望做到。

5.很对,我们也有此感。设计公司一时事急找了个不同的人设计封底,您的眼力真好。不过,本期开始,我们有了不同的设计者了,观感如何,仍欢迎来信。

编者敬覆

很喜欢《表演艺术》编排的空间感,文字和图片的比例也很适当。啊,我真想把它们撕下来吃掉,太美味了。

我希望贵刊能继续在报纸和书籍之间,游走出自己的风格。既然它不是报纸,截稿的dead line没那么致命,记者稿就要更精心一些,不是流水帐一笔。其实动态报导可以更主观一点,若是能有「essay风」,记者个人的品味凸显出来,耐读性更高。我们只要想想,杂志到了第十三期时,还有谁对第一期的某篇文章会有兴趣,那一篇文章就不只是「昙花性格」而已。

倘若它不是书,它就不必有很多外来语夹杠,还好贵刊目前没有出现学术工程。彼德胥坦和弗金的介绍,我读得过瘾,但我表弟嫌太难。我表弟念高一,已经能听比才和普罗高菲夫了,你们能不能为他们设计一点文案,吸引这一批「两厅院未来主人翁」?

还有,贵刊这两期偏向锦上添花,大幅的报导都大卖其座。至于像大冷门,比方「春秋乐集」,有没有可能为这种前卫敢死队,多拉两成票房?还有,我有个大学同学住台东,平日只能消费唱片和影碟,你们要用什么法子,吸引到这样一张订购单?

读者 王大蔚以及他急著「揷花」的表弟和大学同学一并敬上

p.s.

乐坛有一位先生专骂「统一译名」的问题,你们何不小心一点,让译名标准化。

王先生及「揷花」诸人:

Essay风的报导,中学的表弟也看得懂的专文,海滨台东也订得到的销售网,对极了,正是我们的理想。连译名标准化也是。慢慢都会要做到,希望不辜负您对杂志的「美味」的称赞。

编者敬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