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美国指挥家暨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百年冥诞,身为第一位美国本土出身、但能征服征服欧洲的北美指挥家,大西洋两岸的英美两国,也纷纷为伯恩斯坦端出精采乐季菜色。另一方面,伦敦交响迎回赛门.拉图自是盛事,但谁能继柯林.戴维士爵士之后成为英伦乐坛盟主?而美国乐团中几位新生代指挥也已站稳定位,未来能否突破外在环境困局,值得观察。
过去几年,美国乐团为了票房,在推广音乐会和「亲子(家庭)音乐会」之外,推动「电影音乐会」,英国并非没有,只不过英国有自己的文学传统和审美观,或许挑选的电影比较「文艺」(而非科幻、动作),但发展速度并不落后。
伦敦交响迎回现任柏林爱乐总监拉图,动作绝对不能小,不仅有「拉图周」,还另制专属网站,不过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竟然是「赛门勋爵的电影音乐会」!从电影剧目的挑选,确实可以看出英国和美国的喜好对照,伦敦交响和拉图挑选的是《亨利五世》。
另外,「拉图和现代作曲家」、「拉图和马勒」,都是旧戏重弹,但是「拉图和伯恩斯坦」可就有点夸口,因为是伯恩斯坦百年冥诞,美国各大乐团通通都有伯恩斯坦。
此起彼落 谁是下一个明星指挥?
英国柯芬园皇家歌剧院总监帕帕诺(Antonio Pappano),近几年声势大涨,可惜因为歌剧制作成本过高,无论演出或商业录音,也因此以歌剧院为主场的指挥家,相形之下知名度攀升较慢,但是,以最近几年的宣传走势来看,只要不出丑闻、没有意外,他肯定是英国下一个主力推动的明星指挥家。虽然,过往能进拜鲁特音乐节指挥华格纳,「曾经」算是指挥家重要指标,但身为「第三个」进入拜鲁特的帕帕诺,至今已有第一流指挥的票房,但就看何时能有顶尖指挥的影响力。
英国有哪些指挥家进过拜鲁特音乐节,现代观众可能已经不太关心,事实上这个经历对指挥家的助力,也大不如前。除了第一个进拜鲁特音乐节,已过世的柯林.戴维士(Colin Davis)商业录音成就高,同样横扫柏林维也纳,即使曾在柏林爱乐王座登基的拉图,未来能否达到戴维士在英国乐坛的影响力和崇高地位,还未可知。第二个是鲁尼寇(Donald Runicle)虽然在欧洲也是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总监,但在英国,始终只能在二线乐团「BBC苏格兰交响」徘徊,至二○一六年合约终止前,获赠「荣誉指挥(Conductor of Emeritus)」,对于本地一般爱乐者会注意他的,很少。而第四个进拜鲁特的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Davis),除了「BBC交响」桂冠指挥,固定根据地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交响、加拿大的多伦多交响,及芝加哥的抒情歌剧院(Lyric Opera of Chicago)。如果长期对英国音乐圈关注的朋友,可能也会发现,有些指挥家不是没有实力,但是有没有缘分(机会),真的要看在英国媒体眼中,有没有成为明星的潜力。否则,英国各古典音乐杂志,不会在十年前,就锁定也很优秀、但尚未成长的俄罗斯年青指挥家,却没有留点足够版面,给这些中生代英国指挥家。
伯明罕市立交响乐团,曾是将卸任的柏林爱乐总监拉图的成长主场,虽然乐团地位在英国不上不下,评价起起伏伏,但绝对是众所瞩目的焦点。自从迎来女性首席指挥弥尔嘉.葛拉季尼特-提拉(Mirga Gražinytė-Tyla),确实吸引许多目光,但女性指挥家地位始终受性别刻板印象局限。不过,弥尔嘉在二○一七/一八乐季将正式挑战马勒交响曲,尤其在拉图之后,伯明罕新一轮马勒,不仅话题性十足,对票房是否有实质帮助,也有待观察。
伯恩斯坦百年冥诞,不仅在美国,英国也有相当多的节目安排,除了作曲外,伯恩斯坦象征美国本土第一位跨越大西洋、征服欧洲的北美指挥家第一人。在他之后,有征服拜鲁特,且更进一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建立主场的詹姆斯.列汶(James Levine),以及同样征服拜鲁特音乐节的丹尼斯.罗素.戴维士(Dennis Russel Davies),但,多少人有印象?另外,在瑞士苏黎世地位稳固的金曼(David Zinman),也是道地美国指挥家,但是在美国主场,却没有足够空间。只能说,或许作曲兼指挥的超级明星伯恩斯坦,永远只能有一个,之后要有人能超越的可能性太低,不如还是另辟蹊径,例如找年轻的杜达美(南美洲)或聂切-瑟昆(Yannick Nézet-Séguin,加拿大,同是北美洲)。至于女性和有色人种指挥家?当然有,但他们能否更进一步?这绝对不能当台面上的话题讨论!
曲目保守 美国五大是否还是最强?
乐团的发展,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可缺。在相对繁荣的城市,自然有较多资源,也会有更多欣赏表演艺术的消费人口。
论整体实力,芝加哥交响堪称稳坐当今美国第一。慕提(Riccardo Muti)前季票房颓势稳住,部分演出,由乐团首席担任协奏曲独奏家的做法,对国际知名度没有帮助,但是对于主场票房有实质帮助,这种「务实」,也是「自信」(对乐团演奏家实力的肯定),对其他仍把目光放在「国际知名度」的乐团而言,是否能有所启发?下季主打柴科夫斯基、布拉姆斯、德弗札克,大型合唱作品是舒伯特和罗西尼,协奏曲合作的独奏家也是「老面孔」小提琴家穆特、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内田光子、钢琴家席夫兼任指挥……没有「新」意,但「诚意」够。
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仍然在威瑟-穆斯特(Franz Welser-Most)掌控下,但乐团整体更保守。不进行商业录音发行,或在网路上积极经营,仅靠音乐实力,没有其他噱头,是否能在随身网路世代存活,对于未来发展影响多大,也值得关注。
稳健行进 新生代指挥家就定位
洛杉矶爱乐有启用潜力派年轻指挥的传统,虽然大家的话题是杜达美(Gustavo Dudamel)未满卅接任总监,但别忘了当年的祖宾.梅塔(Zubin Mehta),也是卅岁在此发迹!杜达美在洛杉矶前两年挑战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无论评价如何,将在二○一七在台北再现,实际还是要眼见为凭、耳听为信。至于杜达美的「马勒」之旅,依照下个乐季宣传看来,确实仍在进行中。
至于其他规划,可以看出洛杉矶爱乐幕后团队的用心,万圣节的电影音乐会选择一九二五年的黑白默片《歌剧魅影》、伯恩斯坦百年的《西城故事》、还有在二○一八年奥斯卡周的「入围主题音乐会」,堪称目前英美各大乐团中,把这项新的生财之道,策画得最淋漓尽致,堪称下个乐季最「视觉感官」的乐团第一名!
波士顿交响的尼尔森斯,之前乐季的斯拉夫曲目,普遍获得肯定,迈出成功的一步,二○一七/一八乐季虽然以古典时期海顿、莫札特及贝多芬当作主打,但照样少不了柴科夫斯基、德弗札克等作曲家。另外,隐藏版的马勒和萧斯塔可维奇两大系列,持续进行中,很可能是即将在未来几年商业录音发行的重头戏。此外,很难否认的是,费城管弦乐团的加拿大指挥家聂切-瑟昆,目前在北美洲「本土」新生代第一人的地位几乎已经确定,端出的菜色也不「新」,也和其他老牌乐团相近,端看实际票房表现如何。
从过往几年的实际票房和评价表现,欧洲乐团到亚洲巡回的表现,普遍比北美乐团来得高。所以,美国乐团在国外只有少数还能在国际有吸金能力,因此只能更著重在经营本土市场的票房稳定性。可能,这就是就这几年分析美国各乐团愈来愈保守的真正原因。
趋势观察
英国多事宣传低调 美团稳定发展就看大环境
英国历经恐怖攻击,甚至连观光客签证都受影响!对于表演艺术绝对有影响,虽然各大艺术节、艺术季持续进行,但相对明显的是二○一七年逍遥音乐节(BBC Proms)的内容没降级,规模没缩水,开幕第一周就有当红钢琴家列维(Igor Levit)、柏林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和巴伦波英(Daniel Barenboim)、欧洲室内乐团和海汀克(Bernard Haitink),但是整体宣传力度,极为收敛,票房绝对受影响,只是程度问题。美国新任总统川普,可以预料在他任内会不断有新闻话题,但对美国经济和文化政策的有多大实质影响,都会是未来的变数。
英国数十年的「明星」推广政策,让阿巴多、拉图前后两任柏林爱乐首席指挥,都和英国交好,比卡拉扬时代,有更多密切的合作机会。许多优秀的年轻指挥家,虽然只是和英国二线乐团合作,也能成为瞩目焦点。另外,许多独奏家,也曾因为各大英语系杂志的报导,成为年轻世代中曝光度较高的市场宠儿!「从」英国发迹的「新秀」(无论是否英国人),再透过商业录音发行成名的途径,早已形成模式。但是,当前科技影响,传统平面媒体和网路传媒,逐渐消长的情形下,未来十年的变化,值得观察。
美国乐团的传统和欧洲不同,但是面临的困境都一样,就是欣赏表演艺术的人口老化,随世代交替而消长。但是,从表面观察,传统强团仍然有更好的优势,无论即将上任或已经上任的首席指挥,传统五大乐团,老大师、中生代巨匠、新生代潜力股,可以说美国各大乐团基本上已经「就定位」,接下来就是实际上票房的考验,以及经济环境的外在影响,是否能朝好的方向发展。(王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