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耳:记录声音声音记录」展场局部。(TIDF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提供)
ARTalks

声态学:「电影耳:记录声音/声音纪录」作为跨域事件

在我看来,某种连结著声音、生态与身体,抑或,可将之暂且称为「声态学」(Echo-logy)的策展思维与方法,于焉诞生——尤其当我们在影展微明的影厅里与立方计划空间中的「聆听室」,安静地坐卧著并想像著传出的声音之际,打开了「电影耳」的开关,一个既属听觉无意识又是震耳欲聋的未知世界,回旋不已。

在我看来,某种连结著声音、生态与身体,抑或,可将之暂且称为「声态学」(Echo-logy)的策展思维与方法,于焉诞生——尤其当我们在影展微明的影厅里与立方计划空间中的「聆听室」,安静地坐卧著并想像著传出的声音之际,打开了「电影耳」的开关,一个既属听觉无意识又是震耳欲聋的未知世界,回旋不已。

【TIDF 纪录x声音】电影耳:记录声音声音纪录

5/11~7/8 台北 立方计划空间

跨域作为事件,「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与「立方计划空间」之间关于声音艺术的合作,是近期很值得关注并进一步反思的现象。于五月中旬结束的影展里,「记录X记忆:声音」单元以「声音纪录片」(Audio Documentary)之名,放映了中外多部影片,其中不乏西方名作(例如《蓝》、《远走多瑙河》等)。此外,亦有属于现场表演的放映(8mm的《搜声记》、邀请林强与澎叶生Yannick Dauby为「台湾切片#2:1960s短片集」进行声音表演的「现场电影」等)。不只如此,在同一单元中,影展还委制了三部声音作品,分别为澎叶生的《山林》、奈鸠.布朗(Nigel Brown)的《家庭工厂》及许雁婷的《水上乐园》,供现场的观众于微明影厅中聆听。这三部声音纪录片,亦构成在影展期间于「立方计划空间」开幕的「电影耳:记录声音/声音纪录」的展出作品之一。由澎叶生策划的「电影耳:记录声音/声音纪录」作为平行于影展,又同时独立的展览,一方面对于记录与声音乃至影像之间的多重关系,展开辩证。另一方面,对于策展之于影展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差异乃至连结,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由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的台新艺术奖,邀请九位不同领域的提名观察人,搜集、发掘,深入研究各种面向的当代艺术展演,并于网站发表评论,本刊精选单篇刊登。如欲读更多评论,请至ARTalks专网talks.taishinart.org.tw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