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家阿方纳西耶夫(鹏博艺术 提供)
音乐 漂泊的诗人钢琴家

阿方纳西耶夫 黑白键上诉乡愁

出身俄国的钢琴家阿方纳西耶夫,早年逃离苏联投奔自由,虽从此在西方开展音乐事业,但人生也注定了无止尽的漂泊。这次受邀访台的他,曲目安排了也有类似离乡经历的贝多芬与萧邦作品,本身也是诗人、文学家的阿方纳西耶夫,将透过琴音,以诗意诉说浓浓乡愁。

出身俄国的钢琴家阿方纳西耶夫,早年逃离苏联投奔自由,虽从此在西方开展音乐事业,但人生也注定了无止尽的漂泊。这次受邀访台的他,曲目安排了也有类似离乡经历的贝多芬与萧邦作品,本身也是诗人、文学家的阿方纳西耶夫,将透过琴音,以诗意诉说浓浓乡愁。

阿方纳西耶夫钢琴独奏会

11/19  19:30 台中国家歌剧院中剧院

11/20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29412155

钢琴家阿方纳西耶夫(Valery Afanassiev)曾说,他最喜欢的文字,就是《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日本这种以悲为美的人生哲学,令他心生共鸣。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生命本来就伴随著无常,就如同他自己的人生一样。

阿方纳西耶夫是名钢琴家吉利尔斯(Emil Gilels)的高徒,不到廿五岁,他便拥有莱比锡巴赫大赛(1968)、布鲁塞尔伊莉莎白大赛(1972)两顶桂冠,人生与事业的前景一片美好。然而,他却在此时选择逃离苏联的铁幕,在比利时投奔自由。从此,祖国成了一个遥远的梦,而他的人生也注定了一场无止尽的漂泊。

故乡久违  琴音倾诉思念

「被迫逃离祖国,让我失去很多重要的朋友和很多重要的东西。」阿方纳西耶夫如是说。这份难以抚平的伤痛,也如实反映在他深沉清绝的琴音中。在繁华的西欧落脚,呼吸著自由的空气,鲜花与掌声从不匮乏,但内心深处总有一块地方是空的,无以填补。这样的悲伤,或许也只有廿岁就离开波兰,直到咽气都无缘再踏上故土的萧邦,最能理解吧?!或者,从故乡远赴维也纳发展,顿失双亲又濒临失聪的贝多芬,也曾有过类似的心情?!

此次独奏会,阿方纳西耶夫安排了两首贝多芬的奏鸣曲及萧邦的多首夜曲。这些曲子几乎都是作曲家在异乡的创作。贝多芬的《悲怆》和《月光》创作于一八○○年前后。我们从贝多芬于一八○二年所写的《圣城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可知,当时定居在维也纳的贝多芬并不快乐,他活在被社交圈孤立、听力逐渐丧失、对死亡的不安恐惧中。虽然在音乐上有所成就,但是在心灵上却始终孤苦无依。而写下优美夜曲的萧邦亦心有戚戚,贵为巴黎贵族沙龙圈的音乐宠儿,并无法填补钢琴诗人的乡愁。久病缠身,思念故土,萧邦最后的遗愿,就只能请人将他的心脏带回波兰安葬。半生漂泊,那些惆怅也反映在他的音乐里。是以,像夜曲这般诗情画意的沙龙小品,他谱写起来却总多了几分忧郁。

听见琴音  听见诗人之心

从这次曲目顺序的编排,可看到一个时间的纵轴,年代由远到近。颇堪玩味的是,安排在压轴的夜曲 op.72 之1 是萧邦遗作(op. posth.),它虽然迟至作曲家过世后才被出版,但其实是萧邦最早完成的一首夜曲,当时的他尚未离开波兰,仍保有年少时的天真无忧与一片美好。众所周知,阿方纳西耶夫除了演奏钢琴以外,也是位诗人。他说文字是他在故乡的时光所遗留下来的残梦,所以他书写,他阅读。事实上,在他的音乐会曲目安排上,也依稀可看到一份淡淡的诗意。那些顺著时光之流而下的旅程,从贝多芬的《悲怆》、《月光》,一路来到萧邦的「夜」,最终会结束在一个迟来却不醒的梦上。在那个梦里,有年轻岁月的自己,有故乡。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