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象公场《孩子》

得知复象公场开始「素人演出计划」,是八月观赏了《我们在此出发》,当时很惊讶,回溯过往的观赏经验,复象一直有股锐利前卫的「新潮」感,做梦也没想到他们会开始与所谓的「素人」工作。

这么说并不是要一刀划开专业剧场与素人,但此间的确存在著鸿沟,或更贴切的,是两者各自拥有的特质尚未被顺畅地转化与桥接——大约从二○一七为始,业余表演者的演出探讨至今未断,我关心的是,当我们与所谓的业余者共同创作,是取其身分作为专业场域中的一种怪诞场景,是创作者将其当作重拾创作动力的激励者、文本素材,还是什么?「素人演出是否有它『该有』的样子与功能」是熟悉的老问题,更进一步,如果没有,我们能容纳它有什么样子?

引述与「哺乳动物潜水反射反应」剧团的艺术和研究总监达伦.多奈尔(Darren O'Donnell)聊天时他重复提起的:「不同艺术作品所同时具有的Physical Rigour、Conceptual Rigour、Social Rigour能有多么多样的比例分配啊!」答案呼之欲出,看人看作品皆然,看得狭隘就无路。

若你又要问,为何要让国外的艺术家来定义我们的创作方式?那么何不在国内年轻创作者愿意投注各式各样创作形式时,给予同等关注?同时,《孩子》可能也是个好借口,让你到今年六月甫启用的树林艺文中心去走走。

 

文字|陈昱君 剧场多重身分工作者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