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指挥家与古典音乐》(大写出版 提供)
艺@书

认识指挥这一行

《大指挥家与古典音乐》作者莫切里虽非众所周知的一线国际指挥大师,但也是大有来头,曾指挥过伯恩斯坦作品的首演,灌录过超过七十张唱片,曾获得东尼奖、奥立佛奖,以及葛莱美奖、留声机奖、金音叉奖等。其文笔也颇受肯定,他的这本书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的专业书籍,也不是让读者看完此书可以习得指挥技巧的手册,而是让读者认识指挥这一行,满足读者的好奇。

《大指挥家与古典音乐》作者莫切里虽非众所周知的一线国际指挥大师,但也是大有来头,曾指挥过伯恩斯坦作品的首演,灌录过超过七十张唱片,曾获得东尼奖、奥立佛奖,以及葛莱美奖、留声机奖、金音叉奖等。其文笔也颇受肯定,他的这本书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的专业书籍,也不是让读者看完此书可以习得指挥技巧的手册,而是让读者认识指挥这一行,满足读者的好奇。

一般说来,演奏家自有与他人沟通的方式,不见得习于诉诸文字,更别说成为作家;而指挥家——他是在管弦乐音乐会的舞台上,唯一不发出声音的音乐家——由于习于用手势、语言与参与一场演出的各个环节,沟通能力高人一等;如果再碰到文字的造诣不凡的指挥家,角度特出,思想深邃,所写的书就更让人期待了。

音乐家作者大有来头

《大指挥家与古典音乐》Maestros and their music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莫切里(John Mauceri)不能算是众所周知的一线国际指挥大师,但也够有来头的:一九四五年生于纽约,大学与研究所都在耶鲁,念的是音乐理论与作曲,在音乐学、作曲、理论、钢琴都师从名师,甚至还旁及廿世纪建筑、宗教、心理学和法国文学。能从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大学毕业,已非易事,何况在那个年代。只要看一看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从哈佛大学毕业时写的学士论文就知道,以其处理问题的范围、企图心,今天很多硕士论文都要相形失色。

莫切里跟伯恩斯坦共事了十八年,也曾指挥过一些伯恩斯坦作品的首演,可见能力受到伯老肯定;由他所指挥、监督的首演,还包括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康果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等作曲家的作品。

不只如此,莫切里的「管区」还包括歌剧、音乐剧,灌录过超过七十张唱片,曾获得东尼奖、奥立佛奖,以及葛莱美奖、留声机奖、金音叉奖,诸多奖项加身,框金又包银。此外,他还曾担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教学与行政方面也有历练。不用说,他的文笔也受肯定,文章登过《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留声机》杂志等媒体。

像这样一位音乐家出书,有三点值得期待:一、他有没有写出一些别人所未闻的乐坛秘辛、轶事?二、以他的历练和眼界,有没有说出一些让人击节赞赏的见解?三、以他的文笔,这本书能不能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

谈论指挥的方方面面

基本上,《大指挥家与古典音乐》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的专业书籍,也不是让读者看完此书可以习得指挥技巧的手册,而是让读者认识指挥这一行,满足读者的好奇。从指挥这一行的历史,指挥的养成过程、工作状态,到指挥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对象(指挥vs.作曲家、vs.作品、vs.团员、vs观众、vs.管理阶层)的权力关系,这本书都有所触及。而且,莫切里担心读者跟不上,就连强拍、弱拍、小节线也不厌其烦加以解释。但莫切里在书中时时有精深渊博的讨论,展现了他在音乐学与其他领域的涉猎。像是他提到十九世纪义大利歌剧中,小提琴的快速音群本来是以分弓处理,但是后来的指挥家为了追求速度而把分弓改成连弓。这会损及音乐的能量,还是更忠于作品?答案见仁见智,但每一位指挥没办法含糊,必须做出清楚的决定,并建构背后一套完整一致的逻辑。

所以莫切里谈的是身为指挥所做的种种决定,其中也必定提到一些轶事趣闻,也一定展现了作者的艺术修为。这使得《大指挥家与古典音乐》是一般读者和专业读者也都会有收获的一本书。

但也必须一提,中文版读者要从中获益,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若干人名翻译不同于台湾较常见的用法,生硬、语焉不详的中文处处可见,让人不禁对译者身为「转换器」的功能产生怀疑。读者好像在看一卷作者在早年录制的VHS录影带,时有画面扭曲、变色,出现杂讯、走音,我们必须发挥想像力、先备知识,或许还有可能认识到,它原本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美动听的演奏。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