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恒
-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字工作者
吴家恒书柜里的秘密
01 《The Symphony》 Michael Steinberg╱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这是一本旧书,这是一本厚书,作者Michael Steinberg选了近30位作曲家共约百首交响曲,按字母排列,介绍创作背景,分析乐曲内容。资料丰富,下笔深思熟虑。涵盖了国内许多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可在音乐会前先行了解、或之后回味复习之用,总会有些收获。 02 《暴风雨》 莎士比亚╱著,杨牧╱译,洪范出版,1999 关于接触外国文学,我接受钱锺书的看法:要从那个语言的经典之作著手。很多经典都不容易消化,但是耳濡目染,会培养出好的审美品味。既然人人都说莎士比亚是文学大师,既然《暴风雨》是莎翁晚年成熟之作,既然杨牧是著名诗人、学者,把这本洪范出的《暴风雨》放在案头,总不会错。这本又是中英对照,时时翻阅,熟悉原著,也欣赏英文之妙、中文之美。 03 《义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 布克哈特╱著,花亦芬╱译,联经出版,2007 对文艺复兴的认识,是涵养根基的打底,永远不嫌多。选这本书的原则一如选《暴风雨》:名家,名作,名译,料好实在,开卷有益。这本书虽厚,但是段落分明,随意翻读,也不觉得有压力。而且,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阶段,很多艺术发展都可上溯到这个时代。很多艺术工作者知道这是课本上的结论,但是只知皮毛,体会认识不深,布克哈特的名作,恰可补强这点。
-
焦点专题 Focus 如果在2030,一间表艺图书馆
将知识去芜存菁上传,让典藏活化见天光
一个资料要「上传」,必须经过整理,经过去芜存菁。其实在创作制作的阶段,芜杂的讯息已经经过创作者或传递者的拣选,才能「上传」为作品。图书馆也是经过一番拣选,上传到实体空间,人们可以从拣选的质与量,来判定图书馆的高下。
-
艺@书
认识指挥这一行
《大指挥家与古典音乐》作者莫切里虽非众所周知的一线国际指挥大师,但也是大有来头,曾指挥过伯恩斯坦作品的首演,灌录过超过七十张唱片,曾获得东尼奖、奥立佛奖,以及葛莱美奖、留声机奖、金音叉奖等。其文笔也颇受肯定,他的这本书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的专业书籍,也不是让读者看完此书可以习得指挥技巧的手册,而是让读者认识指挥这一行,满足读者的好奇。
-
焦点专题 Focus
古老传说的晦暗荒诞 当代社会的非常视角
若是抱著对传统芭蕾舞剧《天鹅湖》的预期进剧院,你很可能会大吃一惊!来自爱尔兰的编舞家麦可.基根-多蓝,他的《癫鹅湖》里没有优雅的天鹅公主,也没有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有的是对爱尔兰当代社会新闻的反思、前基督教时期残酷的天鹅传说、对宗教虚伪的严厉批判透过「缓云乐团」音乐所营造的冷冽阴暗声响世界,观众看到的不是童话,而是无奈的人生
-
艺@书
探索舞台背后 期待独特观点
由资深表演艺术行政与资深音乐记者所撰写的《华丽舞台的深夜告白──卖座演出制作秘笈》,透过采访把一场音乐会的制作历程,从头到尾,从摇篮到坟墓都叙述一遍,虽能让读者对演出制作得到基本概念,但这样一本由行内人写内行事的书,应该有许多趣闻秘辛,追索更深。这不是为了发人隐私,也不是纯粹满足读者的窥探欲,而是彰显作者独特的视角与视点,更好地来阐述这本书的题旨。
-
跟著音乐去旅行 Travel with music 在葡萄牙遇见「法朵」
小酒馆中的命运之歌 用灵魂歌唱的卡麦尼
在乡间小镇、窄仄巷弄中的昏暗小酒馆,年轻女子在一把吉他的伴奏下,唱出虽哀伤、狂野,却也英气飒然的歌声这是葡萄牙的「法朵」,意为「命运」歌手唱出自己对命运的体会。印象中仿佛是专属于女歌手,但其实在法朵的舞台上,男性歌手的表现也是不遑多让,其中,将于三月底访台的卡麦尼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年五十岁的他已经唱了四十年之久。他说,重点不在法朵歌手的性别,有没有放入真正的情感,诚实面对,用灵魂来唱才是关键。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在城市中聆听的另一种方式
由社会学者李明璁策划的这两本书:《台北秘密音乐场所》与《耳朵的栖息与散步》,「有姿态」地呈现台北这个城市的声音风景,前者描绘在需求、对音乐的热情与商业运作之间找到平衡的音乐场所,却遭商业力量摧毁了它们成就的生活丰富性;后者透过对各界人士的访谈,描绘稍纵即逝、只留存在记忆中的声音风景。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走过、聆听 从陌生中找回脚下土地
每个地方的「地景」各不相同,每个地方的「声景」也不相同;甚至,同一个地方在不同时间的声景,也会不一样。《土地的声音》作者陈百文骑机车走过台湾大小乡镇,录制沿途的声音,重新与土地、环境发生关联,透过文字与声音,读者可以用另一种陌生的感官经验「旅游」,与这方岛屿建立新的认识关系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让夏虫知道冰的滋味
乐评人焦元溥的新书《乐之本事》,尝试为古典音乐门外汉解答各种「天才」问题,不但让这些「夏虫」也能了解「冰」的滋味,还要让门内人点头称是。作者聆赏音乐范围之广,亲身接触当代音乐名家之众,还有对音乐以外的阅读与知识之博,在字里行间显现无遗,让这本书的「含金量」可说相当惊人。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剖析声音入耳后的奇妙旅程
我们知道音乐让人平静或让人激昂,但到底音高、音色、节奏、和弦、旋律是如何在人脑中引起连锁作用,激起奇妙的情感反应?《迷恋音乐的脑》用不同于一般音乐理论书籍的方式,带领大家认识音乐/声音进入脑部后的奇妙旅程。
-
艺@书
从唐诗到《大地之歌》 跨文化的翻译变形记
罗基敏、梅乐亘两位教授编著的《大地之歌马勒的人世心声》是一本主题明确的专题研究,梳理译成欧洲语言的唐诗,如何成为马勒的《大地之歌》及其他旁及种种层面的问题。透过书中不同版本「翻译」的并列,中文读者可以一眼追索文本的转化、误读、诠释空间的关闭与增生,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折射。
-
艺@书
打开库存记忆 铺展艺术风景
如果不是文字的优美质地,这些关于各个艺术领域的文字,就会流于知识的堆砌。如果再细看文字的肌理,会发现《室内静物 窗外风景》的文学性又是建构在一种个人生命经验的陈述与回忆。艺术的经验,不光是一套理论和知识而已,更是生命的某个片段实在的感受。
-
大师.经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希伯来语入乐 启动身世的共鸣
身为犹太人的史提夫.莱许,虽然没有经历过欧洲的犹太人受迫害悲剧,但仍感同身受地、结合自己的生命经验与想像,打造了独特的经典之作《不同的火车》,铺陈他对犹太民族命运的感怀。而凸显他犹太血缘的作品,还有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诗篇编织入乐的《诗篇》,透过诗句本身音节的重复,也营造了独特的声响。
-
艺@书
打开「马勒世界」的第一道门
马勒的创作与《少年魔号》之间的关联可说是盘根错节,罗基敏、梅乐亘两位教授所编的《少年魔号─马勒的诗意泉源》,意在理清脉络,透过七篇论文,探索马勒庞大的音乐世界。
-
艺@书
音乐的美好与折磨
一个是名闻国际的音乐大师,一个是因为《钢琴课》的优美文笔才受到英语世界重视的作家,《想飞的提琴手》和《钢琴课》都是在探索音乐可以在生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克雷默想知道「可以不走音乐路的理由」,奈兹则想知道自己「可以走音乐这条路的条件」。他们两人都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同时,也受到音乐的折磨。
-
艺@书
虚实之间 为音乐与历史解码
近期出版的两本翻译小说《巴哈末世密码》和《西班牙琴弓》,虽然都是以音乐为主题,但写作本质却大相迳庭。前者以虚实交错的情节打造为湮没历史揭密的过程,后者则从实入虚,把原本要写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传记改成以大提琴家为小说主角,把十九到二十世纪的历史编织入戏。
-
艺@书 一阙关于顾尔德的文字变奏曲
关于《演奏寂静:顾尔德的21个极短篇》
《演奏寂静:顾尔德的21个极短篇》作者Mark Kingwell藉著顾尔德的种种──他留下的录音、言说,他的生平与前人的研究──作为哲学思辨的对象。全书可以说是一阙文字的变奏曲,以「顾尔德」为主题,所有相关的哲学、音乐、历史、文化研究都可被触及。
-
艺@书
谜样萧邦 传记解码
波兰「钢琴诗人」萧邦向来甚受乐迷喜爱,但关于他的传记却实在不多,以致他的生平颇为令人感到雾里看花。亚当.查莫斯基所写的《为了艺术 为了爱萧邦》,则透过许多波兰文材料的整理,呈现了少年萧邦的生活,也呈现了他对其他作曲家的看法,进而提点了塑造萧邦独特风格的要素。
-
艺@书
萨依德的「音乐」表演
文学理论家萨依德的音乐素养,除了展现在之前与巴伦波英对谈结集的《并行与吊诡》中,也具体呈现在《音乐的极境》音乐评论集中。相较于前者是两人许多次在世界各处利用交会的短暂片刻所留下的对谈记录剪裁而成,顶多称得上是围绕著一些模糊广泛主题所做的意见交流,后者则每一篇都是一次表演,展现萨依德的学识、文笔、音乐造诣。
-
艺@书
年轻音乐家,用自传说了什么?
《野性的变奏》与《我用钢琴改变世界》都是年轻演奏家所写的自传,关注的层面和动机则迥异。但我们若是了解到所有的自传既是揭露(discover),也是覆盖(cover),或许在这两本书里头会找到更多的共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