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乐团成员多元化,合乎族群现实,是各大乐团的未来功课。图为纽约爱乐。(Chris Lee 摄 New York Philharmonic 提供)
纽约

取消「围幕甄选」 能让乐团多元化?

「围幕甄选」曾是六○年代黑人民权运动推动下所诞生的乐团甄选乐手措施,意在不见人只听声的状况下,单凭演奏表现取决人选,也成为乐团中女性与非白人族裔得以增加的关键。但在目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运动下,知名乐评家托马西尼反而倡议取消围幕甄选,因拉非裔乐手比例偏低,他认为乐团需采更积极的做法,如考虑演奏技巧外的标准,来解决严重的族裔不平衡现况。

「围幕甄选」曾是六○年代黑人民权运动推动下所诞生的乐团甄选乐手措施,意在不见人只听声的状况下,单凭演奏表现取决人选,也成为乐团中女性与非白人族裔得以增加的关键。但在目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运动下,知名乐评家托马西尼反而倡议取消围幕甄选,因拉非裔乐手比例偏低,他认为乐团需采更积极的做法,如考虑演奏技巧外的标准,来解决严重的族裔不平衡现况。

让美国交响乐团成员在过去四十年来愈来愈多元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在征选新团员时采行不见人只听声的「围幕甄选」(blind audition),这个措施在一九七○年代以后逐渐普及,是与六○年代黑人民权运动有直接关联。但轮到二○二○年新一波的民权运动「黑人的命也是命」时,却有人提议要取消。难道说这个前代人流血流泪争取来的平权措施,真的已经完成其阶段性任务可以退场了吗?

乐评家公开倡议取消围幕甄选

《纽约时报》首席乐评托马西尼(Anthony Tommasini)日前发表一篇文章,提倡「要让乐团多元化,取消围幕甄选」,在因疫情而普遍停摆的美国古典乐界,引起不小的争议。托马西尼指出,当前的民权运动再度让人面临古典乐界长期以来缺少多元族裔代表性的问题,根据二○一四年的一项调查,非裔和拉丁裔的乐手比例只有1.8%和2.5%,不能反映其在美国人口的比例(12%和18%),显示「维持现状是不可行的,要想改变,乐团必须要采更积极的做法来解决这个严重的族裔不平衡。围幕甄选不再适用了。」

把参与甄试的乐手与评审隔开不能互相见面,早在五○年代波士顿交响乐团就实验过。但广泛采行,是因为六○年代末,包括低音大提琴手Arthur Davis等人投诉纽约爱乐的聘用程序有种族歧视而开始的,至今已成为美国乐坛常态,尤其是在头几关。

四十年来成效如何,因为取样、对比、引证种种困难,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证明,但共识是围幕甄选确实打破了乐团是白种男人俱乐部的传统,减少师徒私相授受的机会,(女性在征试时也常被提醒不要穿高跟鞋,以免不打自招。)观众举目可见台上演出者女性(接近半数)和亚裔成员(9%)比例大幅提高,不能不归功于此(乐界最常引用的一篇哈佛大学经济学者Claudia Goldin和Cecilia Rouse在二○○○年提出的研究,女性比例从七○年代开始一路爬升,就与受惠此措施)。另一方面,非裔乐手比例迟迟不能成长,也是难堪的事实。

托马西尼的主张有两个论点,一是当今的学院训练愈来愈扎实,出来的学生技巧愈来愈好,所以「顶尖乐手之间的演出差别是很小的。」二是乐团如果要反映其所在社区的人口组成,那就应该考虑演奏技巧之外的标准,如性别族裔背景、经验、外展能力等。

这两个论点都马上受到质疑。说大家技巧都很好,表面上是褒了所有人,但雀屏中选的人听来当然有点不是滋味,而且艺术评鉴有些见人见智,不能只看技巧。至于第二个论点,他援美国大学入学征试为例,正好也是触到种族问题的一个痛脚。

增加拉非裔成员是乐团未来压力

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选新生应不应该保障少数族裔,是美国高等教育界的一大问题,因为少数族裔中拉非裔虽少,亚太裔却是相对人口比例地多,增加多元比例往往会治一经损一经,加上保守派近年借此为制造亚非拉裔矛盾的政治手段,把这个问题卷入党派意识形态对立的争战中,更引起许多人反感。托马西尼的主张暂时还没有太多人响应,连他文章里采访的纽约爱乐的非裔竖笛手Anthony McGill都持保留态度。他以一介白人提此主张,可以说是立意良好,可以说是勇气可嘉,但也可以说是不该淌这浑水。

如何鼓励网罗更多拉非裔乐手(以及管理人员董事等),在美国古典乐坛只会成为愈来愈大的压力。亚裔乐团成员不少,其中很多是留学生,多有受惠于围幕甄选者,对这个措施的存亡,不能不关心。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