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两厅院「夏日爵士户外派对」举行的当晚,我与现场近万名的乐迷一同随著音符摇摆舞动,除了沉醉,也有满满的感动。
让人如痴如醉的,当然是来自演奏家、歌手撼动人心的音乐能量。受到疫情影响,音乐节首度没有远道而来的外国乐手╱乐团,全由台湾最顶尖的爵士乐手╱乐团轮番上阵,整晚的磅礡大雨怎么样也浇不熄乐迷们的热情,在我身边淋成落汤鸡的年轻男女,脸上仍洋溢笑容,举起双手拍打节奏,一旁不时传出尖叫声及如雷掌声,将气氛推上高点,怎能不让人感动。
这样热络的场面,不只发生在那晚,也重现在台中、高雄各地陆续降生的音乐节上。这短短的10多年间,爵士音乐节吸引了无数乐迷,甚至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户外音乐活动,让人不禁好奇,爵士乐在台湾是否种下了自己的印记?
因此,在7月号的封面故事「寻找台湾爵士乐」,我们首先借由了解爵士乐与世界各地文化融合变种的特性,追寻爵士乐进到台湾的途径。再从唱片产业的发展、世代交替的乐手、即兴演出的现场等面向,抽丝剥茧,探看百年来台湾爵士乐发展的足迹。
曾经在台湾,爵士乐团演出也经历过一票难求的盛况,如今,产业荣景或许不在,爵士乐却透过实体活动、网路社群的广泛交流,变得更为可近可亲。
「2010年到2020年,是台湾爵士乐的黄金10年」,知名LIVE HOUSE 河岸留言创办人林正如在受访时这样说。他所指的,不仅仅只是台湾爵士唱片厂牌拼搏的成果,还有在此踏实稳扎的爵士音乐教育,及在这几年独立音乐场景中,不可或缺的年轻爵士乐手。当然,没有伯乐,千里马也是徒劳。专题的最后也邀请到了4位重度乐迷,分享最吸引他们的爵士风景。
「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台味爵士?」这是专题最终想问的。或许现在还难以定论,但我个人则特别喜欢爵士乐评人黎时潮给的答案,「 台湾音乐家演奏、发生在台湾的作品,就是台湾爵士乐。」
为了搭配爵士专题,这一期的〈少年往事〉也特别专访台湾知名爵士鼓王黄瑞丰,谈他如何从8岁父亲赠与的一把吉他,年少历经夜总会、秀场的洗礼,到后来成为录制超过10万首金曲的超级鼓王。〈剧场ㄟ冷知识〉则颠覆一般人的想像,邀请四位线上古典音乐演奏家分享,当他们在海外巡演时,除了绝不离身的乐器之外,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随行道具呢?
本期截稿的同时,无法预测的疫情,又再度打乱了我们生活节奏。在全台进入三级警戒前,几部由国家级场馆推出的大型制作,在网路上曾掀起超乎预期的热议,从黑特剧场、表演艺术评论台到各种自媒体,都开启不限于正反两方的留言战场。场馆的共制机制、节目评选的标准,更是当中争锋的焦点。〈场馆╱国际共制怎么「共╱ kóng 」?〉则希望开启对话,邀请剧评及曾参与其中的实践者,共同探究「共制」最终的理想样貌。
直至杂志上机印刷前,三级警戒尚未松绑,两厅院的2021夏日爵士派对生死仍未卜。无论最终举办与否,都希望在家工作╱分流上班之余的你,能泡杯咖啡╱茶,短暂地放松心情,按下聆听爵士乐的按钮,仔细咀嚼这期杂志,与我们一同进入爵士乐迷人的世界。
客座总编辑 江家华
第339期勘误说明启事
p.10,〈包头:戏曲界的发妆师〉,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应为:「……出现于梅派戏,荀派等京剧流派也开始采用。」
p.44,〈数位艺术基金会:让史料活过来,数位资料库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内容技术方法〉主图摄影为李孟庭,高雄市电影馆提供。
p.60,〈将知识去芜存菁上传,让典藏活化见天光〉下方「关键字读书会」中,《我为什么要练琴 :音乐老顽童葛拉夫曼》一书之作者与出版相关资料应为「盖瑞.葛拉夫曼(Gary Graffman)/著,陈泠竹/译,远流出版,2011。」
p.63,〈「虚拟开架」影音典藏,让知识的取得更自由〉右页下方「关键字读书会」中,《指环》DVD之作者与出版相关资料应为「Harry Kupfer/导,Germany : Teldec,1994」。
p.80,〈表演艺术海报视觉进化史〉中「朱宗庆打击乐团」区,团队介绍profile资料为「朱宗庆打击乐团,于1986年成立,35年来的经营,已将台湾变成世界打击乐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