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在当前或未来,「少子化」绝非音乐或艺术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并非限于台湾一地,而是个全球性的产业问题。笔者所关注的其中一个项目,就是资本主义极致化和民主制度虚幻化之下,社会阶层趋向L型发展,中产阶级的影响力正逐渐消失的问题。
少子化是个近年台湾社会议题的重要焦点之一,其基本面相显现在各级学校入学人数降低,并涉及未来就业和劳动力减少的隐忧,甚至将彻底影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同样问题反映在艺术领域的教学及舞台市场,似乎更为现实而残酷,表面上或可归咎于艺术被认为是人类「饱暖思淫欲」的范畴,即先满足温饱后的下一个层次的需求。但「少子化」其实是个蛮乡野的名词,字面意义十分狭隘,而它的另一面就是人口老化。因此还是从英文的专用术语Sub-replacement fertility来理解更为贴切,其实际的意思是人口替代率不足,亦即出生率赶不上人口老化的程度。
从内政部统计数据分析,近20年来台湾人口持续从2,240万增长至2,360万左右,至2020年才首度出现些微负成长。出生人数也大致维持在每年平均20万上下,至近5年才持续下降。但关键是2001年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20.8%与8.8%,至2020年变成12.6%与16.1%,中间年龄层人口(即传统可就业人口)之比例则维持约70%不变。从庶民经济学的角度直白来讲,就是未来劳动力收入投入在学龄教育上的资本,将少于用在银发族的休闲或退休生活上。将此一数据分析放在艺术环境,显示其前景其实并不悲观,只是要适度调整市场策略。
人口替代不足,不如劳资替代不足
其实无论在当前或未来,「少子化」绝非音乐或艺术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并非限于台湾一地,而是个全球性的产业问题。笔者所关注的其中一个项目,就是资本主义极致化和民主制度虚幻化之下,社会阶层趋向L型发展,中产阶级的影响力正逐渐消失的问题。因篇幅有限,这里仅举一例,亦即唱片市场从CD转型至线上串流对音乐家的实际影响。根据CNBC的分析报导,从2001至2019年,全球录音产业的营收从大约240亿美元略降至200亿美元。但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实体CD,从大约230亿骤降为40多亿;反之,其中经过串流平台的收入从大约2006年起步,则已成长到将近114亿,占总营收的56%!最大宗的国际串流平台为Spotify,至2020年全球已有1.3亿付费的用户,其次是Apple Music,全球约有6千万付费用户。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用户在Spotify上的音乐串流量总计达400亿小时!问题是,当年音乐市场的全球总营业额为430亿美元,实际付给音乐家的版税却仅占其中的12%,大部分的营收归于拥有录音版权的唱片公司,譬如Spotify是给付其营收的70%。除非是天王天后级的国际巨星,即使是一般网红歌手,实际能靠影音串流点阅的收入仍显微薄!这才是当前及未来艺术产业的问题核心,而所反映的,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一贯的结构性问题之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