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也需向马斯克取经?
如同阿瑙特的经营策略,将Dior和LV等过去一度沦为夕阳传产的品牌纳入旗下后,除了维持其经典元素及强调手工价值,企业命脉首重研发,要「创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又如2008年金融海啸同时加速了无法适应社经新环境的产业淘汰,两年后宣布破产的百事达影片出租店就是一例。因此艺术不能一直吃老本,而必须思考未来。
如同阿瑙特的经营策略,将Dior和LV等过去一度沦为夕阳传产的品牌纳入旗下后,除了维持其经典元素及强调手工价值,企业命脉首重研发,要「创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又如2008年金融海啸同时加速了无法适应社经新环境的产业淘汰,两年后宣布破产的百事达影片出租店就是一例。因此艺术不能一直吃老本,而必须思考未来。
本专栏在上月触及一个十分敏感的当代议题:高度发展下的人工智慧,势必对艺术产生多层次的影响。在音乐方面,于可见的未来人工智慧是否有可能超越、进而取代真人的演奏?笔者对此暂且点到为止,让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们从各自的经验及认知中寻找答案。本期专栏则将来个量子飞跃,拉到一个与上述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干的视角来讨论:精致艺术和奢侈品均非民生基本必需,若说某奢侈品牌的业绩居然能打趴一票科技公司,艺术家是否能从中悟出什么?
人工智慧发展对艺术有何影响?这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科技巨擘李开复近日在彭博社的节目Leaders with Lacqua专访中表示,最先被AI学习模式取代的是如生产链般的反复工作。笔者认为艺术的特性在于无中生有和机遇的本质,且人类的身心条件与AI的数位机制在对问题或任务的认知╱感知上仍有极大区别,因此人工智慧在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上仍无法和人类相提并论。
第三代网路和区块链,以及虚拟╱扩增实境的技术即为构成元宇宙的三大条件。两年来本专栏无论谈到元宇宙或NFT这类议题时,重点其实都在借由虚拟和实体之对比,来突显艺术以传统模式产出的特性和难以取代的价值。但这里却要从不同角度来为NFT说些好话:区块链的加密属性及独立拥有权,或将为艺术创作者带来更佳的收入保障。
电影《正义联盟》里,当面对未来的电脑生化科技,来自古希腊神话国度、纯靠一身神力的女超人黛安娜说:「科技就像其他任何的力量,若缺乏理智和心灵,它会摧毁我们。」如果将这句台词用在科技时代的艺术发展,不也相当贴切?
距今整整三百年前,1721年时巴赫正在整理他的第一册《十二平均律》曲集,初识并结褵第二任老婆Anna Magdalena Wilcke,两年后他获聘为莱比锡圣.汤玛斯大教堂的合唱长,迈向事业巅峰。若有机会和巴赫讨论21世纪音乐的未来发展,我最想请教的并非作品风格,而是后疫情时代传统表演艺术舞台的存在空间
其实无论在当前或未来,「少子化」绝非音乐或艺术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并非限于台湾一地,而是个全球性的产业问题。笔者所关注的其中一个项目,就是资本主义极致化和民主制度虚幻化之下,社会阶层趋向L型发展,中产阶级的影响力正逐渐消失的问题。
回到Netflix影集结尾,暮年失意并经常受到媒体负评的郝斯登,在葛兰姆舞团首演《冥后》(Persphone)的隔天,仍耐不住翻阅纽约各大报的舞评,看到自己设计的舞服也获佳评如涌时,影星麦奎格表情压抑却又激动的神态看了令人不禁唏嘘!但他嘴里却仍叨叨著:「评论并不重要!」
日前看到一位瑞士传产业总裁的访谈,提到随著新世代客群的投入,市场不断在演化。产品若永远走传统路线就唯有死路一条。「我只能撷取传统和未来的精华,看看它们是否契合,进而制造出一件优美的作品。唯独当事人可以拿捏这种作法的界线。」 电终于来了!但我更懂得珍惜不需插电的事物。
一年多的疫情环境也让全球不少观众日益习惯透过网路平台欣赏艺术展演的模式,甚至喜欢其廉价与便捷。当日新月异的人工智慧和虚拟科技逐渐攻占视觉、听觉,甚至嗅觉与味觉的表演领域,满足人类在这些感官享受的需求后,触觉上的回馈或将是数位世界仍待突破的终极门槛。换言之,连结于指尖和大脑顶叶间的千万个神经元,将成为人类传统感官世界的最后防线。
有趣的是,帕罗曼本身更喜爱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兴趣却不大,曾力主让流行乐重登卡内基厅舞台而引人侧目。2015年他初升任卡内基厅董事长后才8个月,就因内部纷扰请辞,一度让美国乐坛为之震荡。更有趣的是,有生意机会就不放过的帕罗曼,过去居然也曾经手过蔚为美国通俗文化经典的漫威漫画公司!但那是漫威历史上最黯淡的一页,直到脱离帕罗曼的脏手,漫威才开始迈入近十余年的光辉岁月。
漫威影业自成一格的拍片文化也有其问题,就是导演无法全权掌控影片风格和剧情导向,多受制于上级机关迪士尼公司和部门总裁费基的想法。导演因意见相左而求去,甚至临阵被开除的情形时有所闻这也让笔者非常好奇首次拍摄超高成本科幻片,大量以绿幕取代她原本所擅长野外实景的赵婷,在导演《永恒族》的过程中是如何调适和因应漫威影业的幕后牵制?
一个曾被巴黎音乐院放弃、鬼头鬼脑的边缘人,在历史洪流中被推上廿世纪初期新古典浪潮的反浪漫急先锋,百年后他的清淡小品还被用在娱乐片中给剧情提味,让观众洗脑。这整件事所反映的不仅止于艺术风格的更替,笔者更想到近半世纪全球不同势力间的分合与日趋极端的对抗。
廿世纪前,古典音乐原即存活于贵族和上层社会的小众市场,只因当时社会结构的特性,让这些能品味风雅的小众族群来定位该时代的主流艺术价值。如今社会主流已转移到普罗大众,想做一个真正卓尔不群的艺术家,难道就得忍受寂寞?即连一生享尽风华的李斯特,迈入晚年艺术升华的阶段时,也曾不只一次对著身旁友人感慨道:Ich kann warten.(我可以等待!)
在《天能》里,诺兰首次以鲜明的对比色调来呼应或提示剧情中不同的时间轴,红色代表往前的进行式,蓝色代表逆向的过去式。以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而言,笔者虽认为符号性的色彩运用还是以画龙点睛为妙,太过刻意地强调且反复渲染,或许是这部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一项瑕疵,但我能理解诺兰为何选择用这两种颜色来象征不同时间的概念及其理论背景。
弹琴时借力使力地运用地心引力尚属一件较能理解的事;在音乐创作上要和重力作用相连结则属抽象的概念,它实际就是作品结构里将音乐情绪吸纳到极致的高潮。拉赫玛尼诺夫曾表示,在音乐诠释上,一首曲子必然有一个顶点,无论其位置所在或力度大小,演奏者必须能准确找到它并懂得如何有效达到那个高潮。在一首小品里这样的重心或许不难找,若是一首高潮迭起的长篇大作,哪里才是真正的重力核心呢?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难过的时候总让人感觉度日如年」,这是两句再平常不过的心情叙述,但仔细推敲,时间是否也受到某种「情绪引力」的牵扯,而在人们的意识中产生微妙变化?而类似的感受在听音乐时也可能引起某些催化作用,无论是听到自己所心仪的乐曲或欣赏到令人拍案叫绝的演奏,在过程里时间仿佛是以不同的度量进行,甚至可能是静止的。
以原本五月初要上映的漫威新片《黑寡妇》为例,总公司迪士尼自去年起既已大手笔建构要挑战Netflix的线上串流平台Disney Plus,为何不将受疫情影响而延至年底在院线上映的《黑寡妇》提前放上串流平台,让各地付费影迷先睹为快?因为该片的全球院线票房预估超过十亿美金,得失之间,目前串流平台的收益还难以达到。虽然表面上这里谈的好像是「价钱」而非「价值」,但观众为何仍然愿意花较多的钱跑进电影院看一部大片?
欧洲企业家Jean-Claude Biver近期在访谈中,针对疫情和企业未来发展表达了独到的观点,认为目前各行各业的领导阶层都还是廿世纪环境孕育出的旧世代,须等千禧世代陆续接班后,廿一世纪才要真正开始!时代不断在变,但文明进化背后的正念与初心不能变,Biver认为自己这一代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人类过去的梦想交接给后代。灾难带来的并非世界末日,而是浴火重生的新篇章
有部战争老片曾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惨烈的壕沟肉搏战时,英军步兵上了刺刀冲锋陷阵,身旁还跟著几位军乐手面不改色地吹著苏格兰风笛,只见德军一阵机枪扫来,后者应声倒地!这种行为或许有点傻到不可思议,但他们应该是自认能对战局做出有意义的改变,而最后英军的确赢了。只可惜这不是数学,无法用公式演算证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