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受邀在维也纳的一个古典音乐论坛上发言,论坛中有来自40几个国家将近800多名的音乐同业,包括音乐厅经理、音乐家、艺术家代理人、唱片公司和艺术经纪公司的代表与艺文记者。巧合的是,这天恰好是斯特拉温斯基《春之祭》的巴黎首演100周年纪念日,我们都知道当年这个演出引起乐坛很大的话题。在过去的100年里,没有多少作品曾造成这样大的轰动。
自那时以来,音乐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年来,人们都说「古典音乐快绝种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真的还会有人愿意花钱买音乐会的门票、收集古典音乐唱片甚至上平台下载音乐吗?
这种不安的感觉,不只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后,任何热爱音乐或销售音乐的人都无时无刻地深思、处理这些问题,整个行业都深刻地警惕著自己。有人说,音乐有治愈的力量,即使它也许只能安定神经——就像1873年,约翰.史特劳斯(Johann Strauss)在维也纳股市大崩盘后立即在他的《蝙蝠》(Fledermaus)中写道:「拥有选择性失忆的人是幸福的,尤其是当我们无法改变事实后。」但我们别忘记,危机也会激发新的思考,正如Max Frisch所说,危机会使我们进入「生产状态」。
现在,尤其是年轻人所面对的问题是接触古典音乐的机会愈来愈少。列举种种可能的原因,包括:社会、家庭缺乏音乐的环境,学校的音乐课不足或是不够被重视;「古典」这个名词,变成过时的或是一面深不可测的悬崖;歌剧就是听不懂,门票价格又高昂的戏剧;而电台里播放都是一些老掉牙的餐厅配乐。
但对我来说,古典音乐并没有危机。她和以往一样活跃有生气。我倒觉得危机感来自我们对音乐的蔑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在德国,有些艺术家和机构想尽办法为年轻人带来音乐:从 Lars Vogt 的「学校狂想曲」到「网络青年耳朵」,从「现场音乐在现场」到「每个孩子都有乐器」。这些重要的组织使德国成为支持古典音乐的先驱,但他们也需要我们的支持与效仿。我深深地相信音乐教育的重要,但其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为我们的青年提供人文教育,使他们能够在自由社会中过上充实而富有美学的生活。
如果我们想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经济地位,就需要创造力、独创性和创新。但真正的创新不仅来自科学技术,而是来自艺术。艺术是理解和诠释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过去的 20 年里,我们的想像力因为市场经济而被搁置一旁,并且只做一件事——用市场来衡量价值。然而,文化的作用必须超越经济。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价值上,而不是价格上。
只有一种社会力量足以对抗文化价值的商业化,那就是音乐教育。但即使到了 2021 年,孩子们在学校中,大多没有接受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或文学艺术的教育。学校主要的训练仍在于促进孩子们大脑的分析能力,而另一半大脑的直觉性和审美性,仍然不被重视,没有受到启发。
音乐是有价值的,因为音乐会深入我们敏感的感官,丰富我们的心灵。没有音乐的深入,我们的心灵将会持续地封闭。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更强大,让它光辉的手,可以触及并丰富更多的人。
文字|Daniel Hope 小提琴家
翻译|刘又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