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5╱2026 樂季最前線:國內篇
2025/2026 國內新樂季的節目已經展開,曲目豐富而多元,從經典鉅作到驚喜首演,值得細細規劃。今年的節目不僅有眾多焦點場次,也隱藏著許多值得發掘的驚喜。每一位樂迷都能依循自己的偏好,打造屬於自己的夢幻清單,把時間留給音樂最美的時刻。 本次企畫中,我們特別邀請到李元貞、林伯杰、林采韻、連士堯、張皓閔(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這5位音樂相關工作者,與大家分享他們眼中的國內新樂季節目亮點,讓讀者參考他們的選擇,一起探索這段音樂旅程;樂迷們也可以對照自己心中的清單,看看與推薦人所選曲目的異同,或許能從中發現新的驚喜與靈感。 編按:由於各樂團的不同屬性及規劃宣傳等考量,部分節目未能在截稿前提供推薦,部分則尚未完整公布,本刊搶先公開,讓讀者得知第一手消息。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5╱2026 樂季最前線:國際篇
2025╱26年樂季即將展開,世界主要樂團的節目策劃無不在兼顧地緣文化、藝術傳承與當代關懷之間取平衡。從亞洲日益壯大的策展自信、法國的跨域融合、德奧的重磅經典到英美的策展風格,這一季的國際音樂場景不僅延續了熟悉的傳統,更處處展現未來的企圖心。 亞洲的表現不容小覷,在穩健迎接國際音樂家之餘,也以更清晰的在地立場、文化自覺與年輕策展人聲音,回應全球藝術語境的快速演變。法國則以跨界與當代藝術語彙為導向,將音樂會轉化為文化事件,模糊舞台與生活的界線,邀請觀眾進入一場多感官的藝術對話。 德奧地區仍以深耕經典作品為本,並逐步將新聲音融入老架構中,在厚重歷史與未來視野之間找尋當代聆聽的位置。英美樂團則將策展意識推至前沿,從獨立主題到大型跨年度專案,演出不只是「演什麼」,更是「怎麼說」。在這種架構中,曲目與語境並重,樂迷的體驗被有意識地導向更深層的敘事。 國際樂季不再只是輸出與輸入的線性關係,而是一張立體交織的網絡。透過這國際樂季脈動的觀察,我們得以先行一窺全球古典音樂的節奏、語言與價值,如何在此刻被重新定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奧地利
「作品周年」「女性」成焦點 多樣策劃吸引樂迷興趣
過去幾年的新冠疫情,造成音樂會演出的長時間停擺,重創了古典音樂市場。在龐大虧損的壓力下,德奧各大樂團使出渾身解數,設計各式各樣的樂季節目亮點,以吸引觀眾的興趣。 柏林愛樂 主打「作品周年」 有別於過去聚焦「作曲家周年」的主題設計,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在2025╱2026新樂季改以「慶祝作品周年」作為節目亮點,一口氣推出了華格納《尼貝龍指環》系列(首演150周年)、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首演150周年)、比才《卡門》(首演150周年)、史克里亞賓第3號交響曲(首演120周年)、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首演180周年)、巴爾托克《奇異的滿洲人》(首演100周年)等曲目,全部由首席指揮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率團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英國
美國建國250周年 交響樂界響應多但仍偏票房導向
對美國來說,2026年是美國發表獨立宣言,建國250周年,有不少樂團藉這名義宣傳,但似乎除了少數樂季開幕音樂會,整體仍然是票房導向。 舊金山交響:布隆姆斯泰特99歲指揮馬勒第9 舊金山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新樂季最重點,在於搶到近3年最熱門機會,2026年將99歲的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指揮馬勒第9號交響曲。 布隆斯泰特屬於老一輩指揮,他在NHK的馬勒9號現場錄音,被票選為樂季最佳演出,成為2022年贊助會員的免費贈品CD,日本二手市場已經瘋狂飆漲破台幣萬元雖然,他之前有 與巴伐利亞的班貝格交響合作錄音,並且透過商業發行(2019),但二手市場的非理性,也說明了能現場聽這位老指揮的機會珍貴。如果能在舊金山現場欣賞,絕不要放棄以他的年紀,每一場都可能是告別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亞洲
四大旗艦樂團布局新樂季 凝聚在地特色走向國際舞台
在亞洲,古典音樂的環境一直有著與歐陸不太一樣的風貌。幾十年來,亞洲早已成為音樂家巡演的重要安排,不同城市樂團雖常見交集的曲目與客席名單,如何展現獨到特色,無疑紮實反映了策劃與品牌策略的能力與心力。香港管弦樂團、NHK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與新加坡交響樂團這4個亞洲頂尖樂團,正各自處在即將翻開下一章的關鍵時期。其於2025╱26年樂季的節目設計,將宣告著他們各自將如何走出新的音樂個性,對樂迷與業內人士而言,均格外值得期待。 多元策展與品牌實力並重 亞洲樂團開啟新章 香港管弦樂團(簡稱港樂)邁入的第52個樂季,在迎接下個樂季上任的候任音樂總監貝托祺(Tarmo Peltokoski)之前,即為其安排了3個精采節目,樂季手冊封面亦以其為主體,並一如往昔,在手冊中為樂迷特別介紹了其中文譯名的字義,滿溢著眾人的期待。當然,社會不可能只投注對年輕指揮感到的驚豔與新鮮,而沒有質疑或考驗,這一切將在接下來的音樂會現場中,由所有觀眾與樂手共同見證。 貝托祺在3個節目中均安排了其恩師、也是今年港樂駐團作曲家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的作品,包括取材希臘神話雙子座中角色的《卡斯托》(Castor),另一場則指揮雙子中另一個角色的《波路克斯》(Pollux),以及沙隆年的小提琴協奏曲。首場除了前述作品外,將與鋼琴家郎朗合作葛利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以及西貝流士以北歐神話英雄為本的《雷明凱能》組曲(Lemminkainen)。可說為樂迷再次隆重地作出了宛如自介的致意。4月與喬瑟芙維琪(Leila Josefowicz)演出的沙隆年小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據沙隆年自述其為「試圖將擔任樂團音樂總監這些年的所學所感濃縮於此」的作品,作品中可見對聲響色彩的追求、節奏與結構的掌握,或是對管絃樂團演奏可能性的理解,均淋漓盡致。沙隆年曾表示這闋作品的誕生自2008年6月動筆至2009年3月止,恰好9個月,他認為這是「美麗的巧合」,是一個如同生命孕育般的過程,而這也是沙隆年對當時對前一段職業生涯的小結,與貝托祺在港樂新的開始對照,別具意義。而樂季的壓軸,則將帶來佛漢.威廉士(Vaughan Williams)的《海之交響曲》(A Sea Symphony),與女高音睿思(Ch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巴黎歌劇院150年面臨挑戰 里昂歌劇院節目新穎亮點繽紛
在新的樂季,巴黎歌劇院(包含加尼葉與巴士底歌劇院)與里昂歌劇院,推出的劇碼各有千秋。由於杜達美(Gustavo Dudamel)請辭之後,巴黎歌劇院音樂總監仍懸而未決,但今年適逢歌劇院150周年,只能由行政總監亞歷山大.尼夫(Alexander Neef)帶領行政團隊挑起這個重擔,音樂節目也從活躍的新生代與中生代指揮中挑選。反觀里昂歌劇院,目標明確,以現代歌劇與新製作的創新,展現新風貌與新氣象,頗有崛起之勢。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2025樂季最前線:國際篇
回顧2023下半年至2024上半年,全球面臨了一系列顯著的變革與趨勢。經濟上,各國紛紛加強對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以求在數字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環保和永續,依然成為各大企業的重要議題。政治方面,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的未來面臨嚴峻考驗。當然,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的快速進步,正重塑各行各業。 在這樣的環境下,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疫情之後的古典音樂領域往來與合作更是層出不窮。「明星」、「大師」在世界各地終究屹立不搖,但是隨著影音串流技術的普及,如何打破疫情間樂迷們習慣的非現場聆賞,仍是持續的挑戰。而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古典市場中,「女性」的勢力在無聲無息間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樣態。展望至2025,哪些指揮有了新動向?哪些作曲家被紀念或慶祝著?什麼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就讓國外動向先行,再由國內專家、學者、樂迷、評論者為大家挑選心目中最想看的節目,讓您在行事曆上,也留個享「樂」的位置吧!
-
親子 不是音樂神童而是特技頑童
《搗蛋鬼莫札特》 玩轉你對古典樂的想像
那句赫赫有名的音樂教室廣告詞「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多年來深深觸動了許多家長,我們似乎也從中一窺了音樂家普遍被投射的形象:優雅、沉穩、行禮如儀,如同那些戴著閃亮假髮、表情嚴肅的西方古典樂大師。 但有一位出名的作曲家卻自外於這種樣貌,那就是莫札特。 或許因為年紀小小就成名、同時早逝而不曾老去,又或許因為他的音樂總是聽來甜美順耳,大家一想起莫札特,多半仍會浮現一張帶點純真與童趣、年輕慧黠的面孔,而不是嚴肅、充滿距離感的中老年男子。受到像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的影響,有時他還被染上了一抹瘋癲的色彩。 澳洲的瑟卡馬戲團(Circa)捕捉到了這個形象特質,用默劇、肢體喜劇、魔術與特技讓莫札特重新活了過來。沒有語言、不講道理,用莫札特的音樂為經、兩位表演者和一位手風琴演奏家為緯,交織出一首輕巧、歡快、充滿節奏韻律的馬戲小奏鳴曲《搗蛋鬼莫札特》。
-
延長音
站在時代之上
在音樂的宇宙裡,幾乎每20年即新星輩出,興奮地訴說著屬於自己的語彙。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應該很難想像如今的王羽佳(1987-)在自己150周年馬拉松紀念音樂會中,一口氣演完所有協奏曲,穿著無比性感的禮服甚至舉行了一場大型實驗,記錄台上樂手及台下部分觀眾的心率,證實音樂的流動真能同步所有人的心跳!而貝多芬(1770-1827)、舒伯特(1797-1828)應該也很難想像在不到約莫20年後的蕭邦(1810-1849)於音樂上的想像是如此截然不同。花腔的迷人紋理成為可由鋼琴如詩似夢投射出來的歌唱,這在當時還與大鍵琴、擊弦鍵琴(Clavichord)相仿的早期鋼琴(Period Piano)音色上真的是判若雲泥,無法在同一個維度想像。 今年3月,一代宗師義大利鋼琴家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永遠地離開我們。他的驟逝,不僅令人錯愕、惋惜,更提醒著我們另一個時代的消逝。波里尼是1960年第6屆蕭邦大賽的冠軍,也是蕭邦大賽第一位非斯拉夫裔得獎者。他的得獎不僅轟動一時,得獎後的歸隱沉潛更是傳為佳話!因其沉澱修煉後錄製的蕭邦練習曲全集至今仍是難以超越的經典典範。然而,就如人工智慧ChatGPT,Sora的光速發展,鋼琴界人才代代輩出,我猜許多年輕學子可能已經不認識這位一代宗師波里尼,而更熟悉七、八、九年級代表生,甚至是千禧後的Z世代。如紀辛(1971-)、朗朗(1982-)、趙成珍(1994-)、任奫燦(2004-)等。 我時常在想,電影中預測的場景其實一一在現實世界中實現。蘋果於今年新推出的第一部空間運算設備Apple Vision Pro即還原了阿湯哥(Tom Cruise)在2002年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中諸多場景,也讓人聯想起漫威的《黑豹》(Black Panther),在電影中人人高科技化地對著只存在於視線中卻在空間中不真實存在的螢幕點擊操作著複雜的程式。想到如此,不禁產生巨大疑惑,為何阿諾的《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系列電影,或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2004年的《機械公敵》(I, Robot)還不能帶給我們足夠深刻的警惕?現下人工智慧已能夠寫出比很多人更無錯誤的文章、甚至作曲、下西洋棋、創造影片,而這項技術還繼續飛駛發展中。若人們將同等的注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藝術家
我出身在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中,自有記憶以來我的周遭時時充滿著音樂,我也跟隨著父母親踏上了學習音樂的道路。這條路走來布滿荊棘,途中受到很多打擊、挫折及挑戰,但我始終不曾打算放棄我從小到大的夢想:「我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藝術家」。 所謂有影響力並不是想成為世界上頂尖的獨奏家,而是希望自己能運用所學及對音樂的熱忱奉獻給這個社會,讓古典音樂能在這個世界上繼續繚繞,讓「藝術」存在於每個人心中。 就我近年來所看到的,古典音樂環境無論是在台灣抑或是在世界各地都逐漸式微。新的一代不願意接納這種「無趣」的音樂形式,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出自於從國小開始的音樂教育上。我並不是在音樂班長大的孩子,所以我更能深刻體會到音樂課的問題所在。現在的音樂課本上大多還是以西洋音樂史作為主軸,從文藝復興一路到現代音樂,介紹著一些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同學們早已無興致繼續聽下去,轉而排斥「深晦難懂」的古典音樂。既然108課綱首重跨科連結,那為何不提提舒曼以音名代替文字寫成的情歌?為何不探討蕭斯塔可維奇與威權政府及戰爭之間的關係?那麼多有趣的小故事為何不被提起?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跟世界共鳴
我從3歲半開始學鋼琴。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鋼琴是一種很酷的玩具,每天的練習並不感覺像是任務,而更像是一種有趣的挑戰。雖然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接觸鋼琴的感覺,但我知道,音樂逐漸成為了我生活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變得更為重要,像是我表達情感的工具。 在音樂學習的早期階段,我主要專注於技術練習。那時候我還不太明白,音樂需要用心去理解每個音符的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當我來到德國留學後,我對音樂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德國有著悠久的音樂傳統,無論是貝多芬、巴赫還是布拉姆斯,這裡的每一座城市似乎都蘊含著濃厚的音樂氛圍。我發現,音樂並不是單單的技巧展示,而是一種能夠超越語言的藝術,能夠打動人心。 在德國的學習經歷改變了我對音樂的看法。在這裡,我接觸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與他們一同學習和表演的過程中,我不僅提升了演奏技巧,也學會了如何用音樂來講述故事。每一首樂曲都像是作曲家的人生片段,充滿了他們的喜怒哀樂。作為演奏者,我應該將這些情感傳遞給聽眾。這一點讓我深刻體會到,音樂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共鳴。
-
華彩奏
每個孩子都有樂器!
幾年前,我受邀在維也納的一個古典音樂論壇上發言,論壇中有來自40幾個國家將近800多名的音樂同業,包括音樂廳經理、音樂家、藝術家代理人、唱片公司和藝術經紀公司的代表與藝文記者。巧合的是,這天恰好是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的巴黎首演100周年紀念日,我們都知道當年這個演出引起樂壇很大的話題。在過去的100年裡,沒有多少作品曾造成這樣大的轟動。
-
思想不短路
無限之戰:快閃時代中,藝術如何沉澱
廿世紀前,古典音樂原即存活於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小眾市場,只因當時社會結構的特性,讓這些能品味風雅的小眾族群來定位該時代的主流藝術價值。如今社會主流已轉移到普羅大眾,想做一個真正卓爾不群的藝術家,難道就得忍受寂寞?即連一生享盡風華的李斯特,邁入晚年藝術昇華的階段時,也曾不只一次對著身旁友人感慨道:Ich kann warten.(我可以等待!)
-
音樂飛行
永恆,往往只是令個人終生難忘的感動片刻
有時我覺得自己像是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三不五時把先聖先賢大師們的頭像拿出來,撢掉上面的灰塵,讓它看起來光鮮亮麗,有時在晚上當指揮舞動起他的指揮棒,鋼琴家舞動起他的十指,頓時就像施展起招魂術,先聖先賢們突然活了過來,魔法般地再次指引我們奏出那些經奏過、聽過千百次的樂音,有時好像真的活了過來,有時則半死不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些導演與配樂家的「別有居心」
電影中的古典樂密碼
從盧米埃兄弟橫空出世以來,古典音樂與電影之間就建立了魚水之交。尤其隨著電影蒙太奇理論日趨豐富,借用古典音樂為畫面、人物、劇情與氛圍,達成畫龍點睛之效,早已成為電影創作者打開觀眾心房,一串串的萬用鑰匙。 到底古典音樂是如何被電影拿來使用?導演借用古典音樂,又有什麼「先求不傷身體再求療效」的處方呢? 首先讓我們暖暖身,先做個自我測驗,看看在影史上討論度最高的幾部電影╱古典音樂╱導演╱作曲家的結合,您認識幾個?
-
專欄 Columns
殺掉我爵士樂裡的貝多芬!
住在台灣的這些年,我常幻想可以在飯店酒吧或是餐廳中為一些正在用餐的聽眾演奏。我也發現有些人對此有些偏見,我曾向大學裡的同事提到,想要去找這樣的工作,他回我說:「搞什麼?你是古典鋼琴演奏家耶!你只要多教一個學生,就可以比待在那裡彈一整個晚上的琴賺得還要多!」他真的不夠了解我,我渴望做的事,和賺多少錢一點關係都沒有。
-
焦點專題 Focus
市場浪潮襲來,藝術存亡之秋?
二十一世紀,我們活在一個市場操縱藝術的時代,巡迴場次、銷售數據、媒體曝光都是比藝術性容易評估的標的。 專業分眾似乎就代表著背離大眾市場,因此賺大錢的明星靠炒作,炒緋聞、炒負面新聞、炒身價,希望引起更多族群的注意,但就是不談音樂本身。在網路浪潮衝擊下,利潤大幅衰退的音樂界、唱片業似乎一時間拿不出辦法。流行音樂墮落至此,更何況古典圈?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店面五坪大 陳列九千張
台北最小的唱片店─閔的古典音樂世界
古典音樂的美好時光真的一去不復返嗎?位於國家音樂廳的CD小店「閔的古典音樂世界」老闆小閔可不這麼認為。透過專業的導介、熱心的引薦、出版資訊的主動告知,以及代客訂貨的服務,小閔發現古典音樂市場仍然前景可期。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作家、插畫家、紀錄片導演
雷驤:在黑暗中,素描藝術家
因為靈感不時湧出,雷驤通常習慣攜帶貼身小本,隨手記錄有感而發的圖、文,有機會看彩排或正式表演時,則以側記或以冷光筆在一片漆黑中隨興插畫,捕捉稍縱即逝的藝術家神情或表演者舞姿。 雷驤說:「這次兩廳院希望我為他們的會員卡作畫,之前已完成的插畫立刻派上用場,真巧!」
-
舞蹈
難以失眠的舞步vs.難以安睡的文字
整首作品中,可以看到編舞家史波爾列努力地將音符的走向與發展「移植」至舞者的肢體,數字低音、主題、答句與對聲部這些元素都清楚地呈現在舞台上,然而不知是努力過度了呢?還是巴赫的音樂被他當作主調音樂解讀了?這首冗長的變奏曲讓聽者持續集中注意力聆聽的主要原因變奏的趣味與豐富的聲部安排,在編舞者瑣碎的動作編排中被拆解得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