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be(陈又维 摄)
练物辟

Cube

在剧场里很常听到Cube这个词,大家在排练场把几个大小不一的方形木箱搬到场中间当成道具。学生时期因为很穷,根本不可能为了演出,特地花钱去买道具,因此Cube 就成为我们最常使用的替代品了。

在剧场里很常听到Cube这个词,大家在排练场把几个大小不一的方形木箱搬到场中间当成道具。学生时期因为很穷,根本不可能为了演出,特地花钱去买道具,因此Cube 就成为我们最常使用的替代品了。

在日常生活里并不容易看到这个物件,但在排练场上却常看到,也会出现在正式演出中;在一些实验剧场,或是抽象的剧场节目中,Cube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物件。这个木箱有几种形式,有正方形、长方形,而尺寸也不同,有大有小,小的有30公分,大的可能到1公尺以上。有一些会设计让它的一面是空的,平常没有使用的时候,可以大中小一层套一层地收纳起来,有点像是一层又一层的俄罗斯娃娃。还可以把一些杂物放在里面,甚至把开口朝外就变成了真正可以被使用的书柜、杂物柜。要去外地演出的时候,一、两个Cube反过来就直接可以放进道具、杂物;演出时,又可以直接当成舞台道具、布景,省钱省时又方便。

由于它外型就是简单的几何四方体,并没有非常强烈的个性,所以随著演员的使用,就能在观众的眼中变成任何物件。像是一个小小的45cm高Cube,最常见就是被当成椅子,如果好几个排成一排,还可以变成长板凳、观众席甚至是独木桥;如果排成一个面,还可以是张床或稍高的舞台。Cube就像舞台上的一位女巫,刚开始不起眼,开演之后,却能操控观众的心智,把整个空间的现实扭曲。她让观众眼中只剩下表演者,而不会分心于空间上,却又让空间不会感觉单调或是空无。创作者也不需要花太多心力与成本在道具上,而可以专注在表演者所呈现的幻觉。

前面描述的Cube,都是从表演视角看到,在剧场中的日常、惯常,但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它存在的本身:明明就只是一个木箱,为什么可以因为演员的表演,就让观众有了各种不同的物件想像?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莫名其妙?剧场就是透过观看演员的表演,来产生各种幻觉的呀!那么随著演员的表演而改变了整个道具样貌、甚至空间样貌,有什么值得我「觉得有趣」?其实在这里我想要谈不是表演观点,而是观者的联想性。

就事实来看,Cube本身没有任何指涉,单一的轮廓,甚至还可能是单一的颜色。观众在演出开始之前,也能够清楚认知那就是一个个木箱,只是在演出后因为演员表演的行动,使得人与物有了接触,进而联想产生了与过去经验连结的意义。而这里的人与物关系,是由一个动态的人与静态的Cube产生,也就是说,如果反过来,把原本静态的物变成动态、动态的人变成静态时,其联想也还是会发生。

例如一个投影片背景一直改变,而演员只是坐著。我们的认知就会觉得这个人去了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将人与物结合起来的每一个画面,而那些画面触发了我们每个人不同或相同的认知,至于谁动谁静其实并不是重点。然后再加上声音,这个利用时间描述空间的材质,扁平的画面就会与时间连结起来而变得立体。

然而,前面说到Cube因为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有了联想,因而有了千变万化的空间、场景与物件,但还是要再回到最原始的视觉上,观众的眼睛实际上还是看到了一个个的木箱,但却在脑中补上了椅子、床或沙发,使得观众的物理与心理看见的是截然不同的物件,于是在这样冲突的感受下,「剧场的魔幻感」就出现了。许多作品也都会利用这样的效果,甚至电视电影,所以常常会说这个电影或影集很有「剧场感」,它在视觉上让观众进入到一个与现实不符的内心环境,进而可以让观众体验到非写实的写实层次。那种有别于日常写实,而是让表演者演出像是闪电一样的写实。

观众就在剧场这个方形黑箱里,看著表演者与木箱之间的关系,像是存在于第二层与第三层的俄罗斯娃娃之间,当人们离开剧场时,乍看已经离开了,其实则是回到了第一层,在一个更大的娃娃里被观看著。

 

文字|张辑米 剧场工作者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