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的观众席应该是由剧组设计过的:会让观众入场时,感受到空气是在最舒适的28度;开演前,听到入场乐、开演须知;正式开演时,上方光线渐渐变暗,身边人们渐渐因为黑暗而消失,灯光再起时,只剩台上的世界。
一般来说,在剧场演出中,观众席是不会出现在舞台上的。这些观众席整排整排地座落在舞台下方,也就是一张张等待观众坐下的椅子,有些上面铺著红色绒毛,让观众坐下的感觉像是被呵护般舒服。当然也有些剧场的观众席比较阳春,一条条长板凳就可以坐5、6个人,舒服点的就在上面多加个海绵皮套。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观众席也就是个物件,但因为被赋予了「观众席」3个字,所以有些实验演出也会将其倒转,让观众席的位置变成演员表演的舞台,让原本的舞台成为观众席。
剧场演出在创作的过程中,除了会先决定场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决定观众席的位置;观众席的位置一旦决定了,观看的视角也被确定下来。因此,与其说它是观众席,不如说它才是舞台的本体,因为最终坐上这个实体物件的人,决定了被观看的一切。这个视角位置决定之后,就出现了各种舞台——镜框式舞台、双面舞台、环绕舞台或是各种XX舞台。
日常生活中,也有这个物件,只是它不一定被称为观众席。例如学校教室,课桌椅就是典型的观众席,而演出就是一个可互动的Lecture,台上的表演者声嘶力竭地表演,还会邀请台下的观众上台共同演出,差别只是在买票花钱的大多是这些观众的父母,所以就购票条件来看,一般学校上课应该比较接近儿童剧。也有将演出或展示品包覆整个空间,没有座位却让观众自己行动探索的,例如美术馆与密室逃脱。
一样是有座位的观众席,电影与剧场的观众席最大的差别在哪里?以剧场角度来看,它与电影这个载体不同的地方在于多焦点性,观众因为不同的位置会看见不同的内容,也可以选择想看的演员、布景,而电影因为大量的后制剪接甚至特写,其观看的视角早已经被筛选过。其次,剧场与电影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现场性,指的就是表演者与观众能共同创造一种现场氛围,即便有些演出很特别,整个舞台没有演员,但还是会有一群工作人员,在幕后制造出与现场观众的体验,因此其剧场性依然存在。
然而,随著消费性电子产品与网路的进步,现在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观众席,例如在床上就可以躺著看网红直播,或是在夜晚一边滑脸书一边听ClubHouse,于是剧场的定义渐渐被改变,但是人的原始体验与感受却不一定会被改变。这两年因为疫情,许多线上剧场、直播剧场纷纷出笼,不过这些「剧场」,大抵来说都是类似电影的剧场剪接后制影片,或是现场多机直播切换,顶多加上线上观众的对话讯息。虽然剧场本来就有很多现实的限制,但其魔幻感也正是因为剧组用想像力解决之后才出现。然而,当我们因疫情影响,被迫在形式上做出改变,结果却仅仅只是将原本在实体空间的演出,不做任何新载体上的处理或思考,就直接贴在脸书、Vimeo或Zoom,自称之为线上剧场,还要观看1到2小时,这可能还是需要非常有热情的观众才办得到。这有点像将国外经典翻译剧本不做任何改编甚至重构,就直接让演员背词上舞台一样,忽略了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当下环境已经不同,感受自然也就回异。
剧场的观众席应该是由剧组设计过的:会让观众入场时,感受到空气是在最舒适的28度;开演前,听到入场乐、开演须知;正式开演时,上方光线渐渐变暗,身边人们渐渐因为黑暗而消失,灯光再起时,只剩台上的世界。此时,剧场的时间感已经被改变,它与一般日常的时间变得不一样——剧组需要处理的就是这段时间。如果说剧场观众席是剧场舞台的触角或神经延伸,那么剧组就需要设计观众席以包覆观者,即便其环境只剩电脑萤幕或手机如此贫乏的体验设备,否则,就算名义上是华丽的「线上」,实际感受却都只是「下线」。
文字|张辑米 剧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