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馨仪
德国罗斯托克音乐与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硕士;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现为应用剧场、文字评论工作者。2015年回台后,持续以戏剧作为媒介,接触群众、开启对话,探索自身与周边议题。在创作表演与工作坊带领的实践之外,期许自己借由书写有更多的照见,寻找政治性与美学性兼具的剧场可能。
-
焦点专题 Focus 业界观点最速报
台北戏剧奖,他们怎么看?
剧场专案制作人暨行销宣传 郑涵文:创造更多生态体系与创作思考的对话 台北戏剧奖的设立,无疑将为台湾的剧场产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刺激,也肯定会为剧场的生态带来不一样的审思,首先想讨论的是,我们期待这个奖项鼓励的目标为何?从现在的奖励要点来看,仍是落在大方向的「鼓励优秀从业人员及作品,建立本市当代戏剧之最高荣誉」,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可想见,目前还无法针对想鼓励或促进发展的目标有很清楚的规划,希望如同纽约的奥比奖(The Obies),鼓励艺术新创的实验精神呢?还是希望如伦敦的劳伦斯.奥立佛奖(The Laurence Olivier Awards)引起戏迷的讨论与关注度,并成为票房保证的指标呢?也许现阶段,我们可以期待的是,透过台北戏剧奖的评选过程,创造更多对于生态体系与创作思考的对话,在过程中,逐渐形塑出台北戏剧奖的指标性目标。 台北戏剧奖的创始,加入观众的评选,也意味著,在市场与创作间平衡的讨论,更可能发生在这次评选的思考中,如同导演托玛斯.奥斯特迈尔(Thomas Ostermeier),便是透过欧洲的多项奖项,脱颖而出后,烫金效应也让他的演出场场爆满。但在台北戏剧奖第一届的参加办法中,想先提出两点问题讨论,第一点,设定在典型的剧场空间演出才能报名参加,在现今有愈来愈多非典空间的演出,多元形式反而是被拒绝在外,期待更开放的思考创作的定义,并持续进化跟调整。第二点,用一个最佳剧场设计奖来鼓所有设计群们,更是一大疑问,要如何在不同的材质与媒介,涵括并评断现今已专业分工的设计,直到产出这唯一奖项?显然会是一个大困难,可想见,奖项的扩增与评审机制也会是未来重要的讨论。 另外,若从生态来思考,台北戏剧奖的设立,除了鼓励优秀的创作者外,也提供了一个当下凝聚公众性讨论的重要时刻。正因为如此,如何成为促进剧场生态系交流的平台,不仅仅是奖励优秀作品,更可能打开业界的对话与合作,都可通过举办颁奖典礼的时刻,借由举办各类型工作坊、研讨会等活动来实现交流对话的可能性,让奖项成为一个聚集的平台,共同探讨表演艺术的未来思考,并增加市场发展的思维。也许一个奖项很难成为影响生态系的进步,但却是可视为一段剧场人能被集结讨论的关键时间,更多开放性的讨论与发展。也许
-
戏剧 文学与剧场的多重互文
《谁在暗中眨眼睛》既冷且热的现世关照
10月,连续阴雨瞬间终结了整个夏季的燠热。在灰阴的日子,走入动见体近河滨的排练场,时间好像跟著缓慢了下来。与导演符宏征的对话,不快,却深刻,也让时间更为凝炼,阻隔外头的车水马龙。 在出入之间,寻找原著精神 符宏征凝练的话语,在谈到王定国的小说却有火花迸发。他总是露出兴奋的神情,像是遇到知己:「王定国的小说结尾常常会戛然而止,读的当下会觉得:怎么会这样?怎么不揭露多一点?但这个不揭露也是我做戏的风格,有所保留、有时候不太直接地去留白。」对他而言,王定国的小说平衡很好,故事简单不复杂,却举重若轻,能入世也可以出世;乍看通俗,却能深刻呈现人心与人性的幽微。作者的情操与人格也在适切的书写距离中展现。这次的5个小品也以小情小爱为主,格局不大,却很悠远。 「这东西,做不好就真的有点8点档。」他因为实在太喜欢王定国的文字了,更造成前期发展卡关:「卡死在是,我找不出自己的故事,都要跟他的故事走,甚至想说算了,不要变成作品,保持未完成,永远用读剧的方式去介绍王定国。读剧就可以大量使用我觉得里面很棒的文字。」为了突破己身盲点,符宏征邀请高俊耀加入编剧。 高俊耀不满足于符宏征选给他的10篇短篇,又自己大量阅读王定国的其他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寻找新的切入点,尤其锁定其文字中展现的时代感。此次《谁在暗中眨眼睛》选取原小说集中的〈本垒〉、〈蝴蝶〉、〈六月下午的家〉,并加上《神来的时候》里〈顾先生的晚年〉与《夜深人静的小说家》的〈樱花〉,共形成5个小品。各篇章故事独立,却也保留王定国小说里绝妙的互文,并借由垃圾车的乐音衔接各篇章。两人不囿于原著,以忠于原著精神为共识,层层解码王定国的文字,共同对话。从原著,到剧本,再到演员表演,转译的过程也形成一种互文。
-
戏剧 冷酷又温柔的「手术」
《搞砸的那一天》 切片人生、缝合心灵
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即将在两厅院秋天艺术节推出《搞砸的那一天》,从形式与媒材著手,挑战当代偶戏的可能性,让操偶台成为解剖台,拼贴音乐与视觉投影,剖开现代化社会的病征。 从进手术房的那一天开始 虽然《搞砸的那一天》是回应社会的议题之作,初始发想实来自艺术总监与导演郑嘉音的手术经验。郑嘉音原本是健康宝宝,很少进医院,却因为子宫肌瘤,在50岁生日那一天被推进开刀房。一进医院就得被开肠剖肚,而身体被挖开这件事,对她的生命产生了不同的震撼感,也兴起了以人体为主题的作品念头。 在医院的时间也让郑嘉音对医疗器械产生「迷恋」,总是把握时间东看西看、进行观察。冰冷的手术器材与等待手术的人体,让她联想到偶的身体:「对比到偶戏,我们会创造一个肉身 ,肉身摆在那就是肉身,要靠操偶师去操作才会有生命。」但人的生命不仅止于物理性的消化呼吸排泄,更重要的是思想与灵性层面,所以操偶师除了要模拟人体的真实,更要诠释角色的个性与性格。这些连结,让郑嘉音深深著迷。 发展过程中,郑嘉音由人体运作进一步联想到社会关系:「人体每一个部件和器官都像一个小社会,所以就想搜集众人的故事,让故事汇集在这样的人体内部。」于是,她协同文本创作郭品辰,开始整理不同的网路新闻,以及Dcard和PTT的文章,跟演员一起阅读这些资料。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编剧
陈弘洋 努力,是让我能好好活下去的方式
那一天,台北终于歇止了近两周的雨势。云层厚重,不时飘著细雨。陈弘洋脱下长袖长裤,不畏寒冷在蔚蓝的操场上跑起来。黄色的身影在蓝色的跑道上跃动著、绕著圈子,也烙印下鲜艳的轨迹,如他的写作。
-
跨界 一对一共享流动的回忆
弗兰塞斯克.萨雷维拉《拾忆》
兼具建筑师与舞台设计的身分,创作者萨雷维拉擅长以现地装置与现场表演与观众互动,进一步创造沉浸感受。他将于2022TIFA推出线上互动作品《拾忆》,透过通讯软体与台湾观众交流,召唤回忆并转化共创;同时他也规划了《记忆剧场》现地装置,将展出《拾忆》演出期间所收集到的一些故事。
-
艺@书
透过理解艺术,建构公共对话的空间
近年来,「展演」的现身领域变广,「表演」的场域也更加多元。此现象并不仅是分类范围的跨界与跨域,更显示著艺术为了接轨现代社会的不同尝试。2017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的「社交场」即为台湾近年代表性的案例,连结静态展示(be displayed)与现场艺术(be performed),除了展览,更串连舞蹈、戏剧与音乐,进行一连串活展示(live exhibition),探索「展示」与「表演」间的共生与共创关系。而此后,剧场性的展演更是大幅度地在各
-
戏剧 在移情与认同的边界
《恐怖谷》开启另类的科技展演
自从AI人工智慧让人造人变为可能之后,探讨相关议题的动漫影视创作也前仆后继地出现,将在两厅院秋天艺术节展演的《恐怖谷》是少见以剧场触及此主题的创作,甚至直接「造人」,直接让拟真的人形机器直接在观众面前展演,虚实交错地探索观众的心理认知状态。
-
焦点专题(二) Focus
沉浸体验 让观众惊喜、让产业欢喜?
近年来,「沉浸式剧场」成为表演艺术界的热门关键字,也吸引新的观众群。沉浸体验的热门,似乎也反映现代科技社会高度线上与虚拟化后,参与者对于体感的复返需求,不只是要购买经验,更期待著体验强化,让沉浸娱乐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境乐园。而当本即结合灯光、音乐、舞台与文本等表演媒材的剧场亦一起沉浸,是否能为尚无法产业化的表演艺术界找到新的生机?剧场是否能乘著沉浸式体验的旋风,让艺术和娱乐商业结合?就此提问,便不得不将眼光投注向体验设计公司「惊喜制造」陈心龙与剧场团体「进港浪制作」洪唯尧近年的合作。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差事剧团与再拒剧团的关怀及实践
该以怎样的形式回应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连结社会,同时又让议题演出好看,与创作者的养成脉络与美学想像高度相关。「差事剧团」与「再一次拒绝长大剧团」逾20年的实践,虽同样是长期借由剧场回应社会现象的剧团,却有全然不同的创作路径与尝试方向。剧场抵达的社会的形式多元,议题、地方、参与都是可选择的元素,然重要仍是回到创作者自身关心什么、想说什么,因著动机,自然会找到述说的方法。
-
焦点专题 Focus
「历史的返视、评论的在场」第一讲侧记
2019年TT不和谐开讲,以「历史的返视、评论的在场」为题,由表演艺术评论台策画,并与《PAR表演艺术》杂志合办。表演艺术评论台台长,也是本次主持人纪慧玲,因表演艺术评论台自2011年开台所累积的大量评论书写,促使其不断思考这样的「过量生产」是否有产生实质意义?无论是对评论者、对创作者、对文化政策或是对艺文生态,是否确有产生影响?
-
戏剧
拆解幽微的性与暴力
在2023年6月,由政治界而起,再至教育界、演艺圈、艺文团体相继爆发的#MeToo事件后,不少案件已进入后续司法程序,性平三法亦顺势而为,终于有所变更修正(注1),文化部和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也著手进行涉及性平事件之创作者的奖补助处置。(注2)当体制介入,民众关注度可能有开始降温的趋势,却也有无法自证的事件渐渐被人淡忘。 随著这波#MeToo事件的阶段性落幕,却有两档作品分别于秋季的高雄、台北上演,深入剖析并探问更难以言说的性与暴力。 性暴力的多元面向 如果要谈纯粹的性暴力,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查到定义。维基百科即清楚引述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将性暴力定义为:「(施暴者)以暴力或胁迫等手段,企图强迫他人跟自身发生任何形式的性关系、性骚扰、性挑逗,以及贩运自身予他人等行为,不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为何,且可以发生在任何场所,包括但不限于职场或家庭。」然而落实到生活中,再清楚的定义也会因为人际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而有模糊不清的地带像是性暴力也包含言语骚扰和开黄腔等非肢体触碰的行为,而偷拍和散播私密影像会涉及妨害秘密罪与猥亵物品罪;在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问世后,权势性骚扰与性侵之概念也进入社会大众视野,使人对性暴力中的权力处境有不同的省思。 在2017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后,台湾社会花了6年的时间,翻涌出自己的#MeToo浪潮。当社会愈来愈能重探性与情欲、讨论情感与性教育,亦能开始剖析性暴力的复杂程度。 2023年的#MeToo,更体现了这点。尤其是种种对于师生关系、职场从属、生涯发展等权势性侵的揭露,更显示大众对于个人的情欲与社会阶级结构开始能辩证区分。2003年掀起浪潮的原创影集《人选之人造浪者》,便是由此出发去探讨职场骚扰与权势暴力;近年亦有再拒剧团的《感伤之旅》(2019)及两厅院驻馆艺术家(2021-2022年)黄郁晴的《艺术之子》(2023),以剧场形式展演论证艺术创作环境中的权力位阶与关系暴力。 此波#MeToo亦有始于正常情感关系的受害者自白,由此也带来个体性意愿的界限讨论,「怎样才是合意性行为」成为一个思考关键。然而,却
-
特别企画 Feature
国家两厅院:成为连结欧亚的艺术枢纽
2017年,国家两厅院在30周年之际进行组织调整,在节目企划部下单独设立了国际发展组,此举对应著两厅院对自身成为「亚洲场馆」的定位期待与发展策略:作为台湾最老牌艺文场馆,两厅院长久以来与欧美表演艺术界的关系深厚,并引进了不同的演出与创新概念,却对亚洲的创作发展与交流十分陌生,也因此开始思考其中发展失衡的成因。 重订国际发展策略,直面失衡的亚际交流 在此思考之下,两厅院先于2019年举办了两日的Asia connection论坛,邀请来自日本、韩国、柬埔寨的艺术机构策展人,从他们自身与亚洲艺术家的策展合作经验,分享对于「亚洲连结」的经验与看法,相互激荡产生连结的可能形式。论坛中,与会者从制作面与各国文化政治生态开启认识,却也发现其实亚洲场馆间的相互连结与作品邀请不多, 整体的创作品味更是偏向西方。 国家两厅院副艺术总监施馨媛表示,19世纪开始的西方现代主义为「当代艺术」创造了一个分水岭,不在现代主义的角度下发展的当地艺术,都被称为传统艺术,而成为所谓的「传统戏曲」:「所有的当代,不论是舞蹈、戏剧、文本都是以西方的脉络发展为基础并作为学习对象,反而因此忽略了亚洲的脉络。」除了彼此对亚洲艺术家与创作状态缺乏认知之外,在论坛讨论中,两厅院也发现亚洲缺乏共制的生态系统,无法像欧洲一样经由共制进行资源串连和发展巡演。为求平衡表演艺术美学的东西方失衡,也希望透过有策略的计划发展亚洲的共制生态系统,并形成一个交流平台,协助形塑亚洲观点的作品,因而产生了「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ACPC)3年计划。
-
特别企画 Feature 姚立群X郑慧华
跳脱虚幻的亚洲,以空间策展建构关系的平台(上)
与其说是从东北亚到东南亚的地理轴线转移,倒不如说是从地缘到边缘的批判思维与策展实验,推使这场对谈向多重的历史经验开展立方计划空间的共同创办人与艺术总监郑慧华,以推广当代艺术、整合艺术历史脉络、联系国际与在地网络为使命,自2010年起开始营运立方计划空间,让此处成为一个展场与讲座、交流、资料库功能的复合艺文空间。而2005年起承接牯岭街小剧场营运的身体气象馆,则由馆长姚立群领军,著重于小剧场发展的文化整体脉络,希望开创一个多元面向的创意空间,形塑其公共性,成为「亚洲实验剧场中心」。 在对谈中,两人分别由电影、剧场与视觉艺术领域交互视野。对他们而言,「亚洲」或许仅是一个虚幻概念,当「亚洲不亚洲」反而更能形成意识形态的抵抗。如同展演空间并不只为展演,却是档案的汇聚点,以此建构关系与对话的平台,借由人与人的相遇迸发可能,让深度的交流在此发生。
-
特别企画 Feature 姚立群X郑慧华
跳脱虚幻的亚洲,以空间策展建构关系的平台(下)
周:扣回亚洲作为一种动态的交流平台,我想两位是用这种方式在实践跟寻找,建立点和点的关系与网络,拓展一种亚洲的概念思考。你们怎么想像与选择哪些点?这些点在每一次的策展计划里所创造出,或是你们提示出来的这些点跟点所形成的是什么地图? 郑:有参照点才能想像,毕竟差异无所不在。做《现实秘境》时,有两个层面:一是对命题的思考,于是会想可以和哪些地方串连与结盟?这个展览2018年巡展到首尔,而在首尔展出的选择,也是有意义的。我希望通过冷战时期共同位于第一岛链相似的历史经验,扩大视野与讨论。柏林围墙倒塌往往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历史时刻,然生活中真是如此吗?在首尔开幕后的第二天,北韩的首领金正恩跟南韩总统文在寅就在冷战分治的北纬38度线上世纪一握,那一幕证明了冷战(及其意识)可能从来都没有过去。 选择在什么地方展览也有现实因素,比如说当时展览论坛原本想办在新加坡,但花费超出预算而作罢。论坛召集人许芳慈推荐吉隆坡,除了经费考虑,多位受邀的新加坡学者也因许多因素使得他们「不在」或已离开新加坡。展览在首尔和台北、论坛在吉隆坡,台北做中介点,勾划呈现第一岛链的各节点所在。虽说如此,我并不会把单一的地理概念当作界定亚洲的唯一面向。另一个例子是我们曾经邀请学者黄孙权,以一年的时间举办「亚洲的诸众与社会运动」讲座,对我们来说,这即是以另一种能动性的观点来切入讨论亚洲。 周:这个做法跟立群在牯岭街的策划呼应。黄孙权用「诸众和社会运动」,你们用「民众」或「他者」。有关亚洲的制作、展览或行为艺术,都在透过不同方法思考历史下的他者或民众为何。牯岭街常处理到的是东北亚的行动,这在台湾比较少见。例如:邀请的韩国或中国的表演者、身体创作者,都是具有高度历史省思但处于边缘的状态,想请你聊一下这部分。 姚:基本上正是边缘对边缘。应对现实的做法,不完全合乎我的想像跟理想,还是不得不从知识体系或实践体系去面对现实。 前几年策画ARTWAVE时就明白,以现场的展演来说,台湾要成就这个介面需要一定的资本厚度,要做到最好的质感与底蕴一定要倾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回应
再拒剧团:拒绝现有框架,种下改变的种子
2020年,「再一次拒绝长大剧团」更名为大众已习惯的简称「再拒剧团」。团长黄思农笑称改名只是因为团名太长,并未正式对外宣告,但更名对团内其实是一种心情重组2018年做完《春醒》,因为制作票房不如预期,再拒面临高额负债,靠著2019年大量接案与制作,虽然还清负债,却也感觉疲惫。内部讨论著是否要解散或是休息?后来决定乾脆把团名改一改,换一个新气象。制作人罗尹如亦是在这过量生产的一年加入再拒。 文化政策与劳动环境的恶性循环 2002年成团的再拒,正好经历了台湾文化体制转变的时期。90年代中期开始的机构与学院建置、各种补助机制建构,以及法规与场馆政策,皆迫使小剧场一同进入机制化建构,少部分剧团带著社会主义思考,重新「产业化」另途。 在此脉络下,再拒在2007年做完第一档大型制作《沉默的左手》后休团一年,确认剧团职业化发展的路线,并将参演者劳动权益纳入营运思考。尽管有补助的挹注,每档制作前皆评估制作规模、预留剧团的行政管理费,仍常入不敷出,只能尽量取得平衡。即使已知制作会赔钱,也不缩减人员工作费。为求反应成本,2013年起再拒自发调涨演出票价,然而因为演出形式使得观众人数受限,票价能回收的成本实也有限。 谈及现行补助机制与劳动权益,罗尹如表示当目前补助金额无法提高,在僧多粥少的竞合状况下,也让从业者习惯用低薪评估自己的工作价值,形成恶性循环;而补助金额无法提升,实也受限于文化单位所能取得的中央经费不足。就此黄思农指出当前文化政策上资源分配定位不明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希望扶植实验剧场与具公共意义的演出,另一方面又希望继续补助商业剧场以形成产业;主要补助单位仍是根据文化政策方向提供补助,并未区别各自补助对象,90年代「小剧场联盟」就提出的问题至今依然无解。
-
特别企画 Feature
乌犬剧场X苏庆元
人称「小C」的苏庆元,与乌犬剧场的彭子玲、王少君听闻彼此已久,但未在现实有实际交集,直到2021年12月悦萃坊举办的「部落戏剧」分享中才遇见。同时,两组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学背景,和特殊处遇青少年工作。小C为戏剧治疗师,工作对象多为早期疗愈或依附关系困难儿童与青少年,并多和安置机构合作,以戏剧治疗的游戏切入,带入象征、投射、角色扮演,重新建立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乌犬剧场则师承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的脉络,以行动研究与团体动力为主轴,在密集的戏剧营队工作中,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处境、寻找适合自己未来的改变方案。 本次对谈特邀小C与乌犬剧场的彭子玲、王少君对谈,以不同的经验视角回看传统心理治疗框架,从而反思特殊处遇青少年所面临的制度问题,寻找以戏剧作为方法建构陪伴与关系上的行动可能。
-
特别企画 Feature
用艺术,与中辍少年重建关系
走过30年的中介教育学校:慈辉班 为协助经济困难或家庭变故的中辍复学生回归教育体系,教育部协助地方政府办理「多元型态中介教育措施」,提供转衔适应的中介教育,避免中辍复学生再度辍学。「慈辉班」即为其中一种中介教育形式,源自于1994年省政府时期的慈辉专案,专收家庭变故、经济困难之中辍学生,由教育部补助、提供住宿、生活辅导与多元适性教育。慈辉班的规划在当时十分另类新颖,也让国中生能提前接触到高职的技职课程。目前全省慈辉班有11所,位于嘉义县番路乡的民和国中慈辉分校(以下简称民和慈辉)即为其一。 民和慈辉以技职教育为发展主轴,白天依照课纲进行学科课程,每周一、四下午则有作为职涯试探的技艺课程,包含烘焙、餐饮、美发、化工、动力机械与商管设计6个专业。学科课程教师依照教师甄试选填分发,而技艺课程则和周边的职校合作,或经由推荐寻聘适任教师。另设有夜间课程选修,一方面延续技职科目,一方面则有社团课程,如手工拼布、热舞、鼓艺和电音三太子,与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以下简称青艺盟)的戏剧课程亦在此类别,固定在周三晚间发生。 2017年,因为嘉义县表演艺术中心牵线,前任校长陈冠伶结识了青艺盟盟主余浩玮,共同开启「风筝计划2.0」,至今已7年。受访者蔡岳峰当时即担任民和慈辉分校主任(2014-2018),两年间与余浩玮紧密合作。2022年重回主任职位,也将戏剧课程列入推行重点。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教育能为非行少年带来什么?
当法务结合教育:少年矫正学校 1999年新竹诚正中学与高雄明阳中学为台湾最初的少年矫正学校,现隶属于法务部矫正署,并由教育部共同督导,前者收容受感化教育的犯罪少年,后者则收容长期徒刑者。不同于过往少年辅育院以补校的方式进行,老师由他校支援,著重在教导员的管理;矫正学校则让教学正常化,也因为有自己的老师,能让师生有更多时间相处、建立关系,相互影响交流。 诚正中学现有1个国中班,与10个高中班。设立以综合高中为制,按照教育部课纲要求,成立电脑软体应用、烘焙食品、汽车修护、机器脚踏车修护等4个职业科别班级。教师需通过教育部的教师甄试入校服务,每个班级除了有导师,再配合法务体系的教导员,又结合辅导老师,形成3人的管理与教育小组。因是收容人为少年犯,感化教育执行期满将消去所有记录,为了后续衔接社会做准备:在矫正学校中,少年受刑人平日依照课表上课,出校时将领取原学区高中职毕业证书。 谈及制度设计,训育组组长江仲敏认为这和社会观感亦有关,大家觉得这些孩子不爱念书就让他们学技术。然而,这群非行少年「不爱读书」的原因有许多,最主要是家庭照护缺失影响学习资源和专注力。对江组长而言,让他们继续受教育与学习,是他们应有的权利,矫正学校应提供这群缺乏资源的少年们一个好的受教环境,由他们的生命经验中发掘他们特有的能力,并进而重新思考人生的可能。 在多年的实践之后,2021年桃园少年辅育院与彰化少年辅育院也改制成矫正学校,回归到学生的受教权,让教学正常化。
-
特别企画 Feature
青春苦短,去参加社团吧?!
profile 正文 郭施扬 18岁,国立中正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一年级 2019年加入新竹市立建功高级中学热音社 会参加热音社,原因听起来有点好笑,因为我从国小开始在国乐团弹Double Bass,上了高中之后,认为乐团的Bass性质和Double Bass很类似,觉得可以试试看,就选择热音社。只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在热音社其实没有变成大家想像中的风云人物,也不是那么开心。一方面是我个性比较闷骚,不知道怎么和社员聊天和讨论事情,加上演出的曲子真的太难弹,练习时也常有挫折感,只有主唱和吉他很投入,反而更不知道怎么定位自己,都是私下自己弹喜欢的曲子居多。 杨宣安 18岁,国立中正大学劳工关系学系一年级 2019年加入国立台南家齐高级中学科学服务社 文字|吴岳霖、黄馨仪、罗郁娴、苏恒毅
第353期 / 2023年05月号 -
戏剧
Chito不只去𨑨迌:一个人的声景旅行,实体与虚拟的云端游走
随著2017年里米尼纪录剧团《遥感城市》(Remote X)来台,结合耳机语音的游走式演出(audio walk)逐渐成为一种创作常态现象。此类型展演跳脱了既定剧场空间,借由耳机稳定声音输出,并给予参演者足够的亲密感,让环境与声音同步刺激著眼与耳的接收,参演者的群体移动也自成一种现场的独特景观。《遥感城市》也给予有著资讯背景的创作者张踖米(编按2)灵感,开发了手机创作平台Chito(趣淘),借由资料包下载与GPS定位,提供一人的剧场游走体验。(注1) 召唤无人的历史现场 张极米与Chito的第一个作品为《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几天》(以下简称《立法院》),于2021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演出,可连线时间为每日晚间8点至清晨5点,具体对应了318学运(2014)的时间段。 《立法院》以318学运中一名内部工作人员的访谈档案为叙事主轴,并与历史现场录音交织进行。在指定时间内,参演者仅需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机与耳机,前往当年现场便可「触发」演出。节目范围涵盖青岛东路、中山南路、济南路、北平东路、忠孝东路所围起的街区,相较于多数经由工作人员定位播放音档的游走演出,Chito倚赖GPS定位触发,因此即使移动于不同街区,也能感到各区块的音场差异,有时亦所消融衔接,即使同路径前后反复的游走也能精确召唤音档,再现当时的街区记忆。 长时段且夜深的演出时间,也分散了参与观众的出没。参演者可以更自由地运用时间前往,孤身一人的游走却也对比出318学运期间的喧闹。空荡的街景与耳机中此起彼落的话语,无论是少年的独白、街头的宣讲、抗议的口号成为强烈的对比,探问著事件与现在的关系。既孤独又自由的感受,也因此成为Chito不同于其他耳机游走演出之处。 独自地游走,也让个人经验更有被独立召唤的空间。多数《立法院》的参与者都提到音档对当时自身参与318学运的回忆呼唤,脑内跑著过往,但肉身的现场却是安静沉寂,在立法院门边停留太久,甚至会引来驻警的目光。过去与现在强烈交织著。而对于2014年因出国念书而不在场的我而言,此演出则如同一个档案记录的赋形,以某种不可能的方式弥补我当年的缺席。 声音触发的空间探索 两年间,Chito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