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慧妍:剧场劳动条件低落是现实硬伤(姚其宏 摄)
伫遮 ê 门道

马慧妍:剧场劳动条件低落是现实硬伤

才华可以当饭吃吗?意外走上编剧之路,来自澳门的马慧妍一字一句地摸索文字、剧场工作的专业所在,也在重重的现实考验中,引入专业外援,寻找文字工作者的身心健全之道。

才华可以当饭吃吗?意外走上编剧之路,来自澳门的马慧妍一字一句地摸索文字、剧场工作的专业所在,也在重重的现实考验中,引入专业外援,寻找文字工作者的身心健全之道。

18岁离开澳门到台湾读大学,那时的马慧妍还不知道有天会走上编剧这条路。从小就喜欢创作,写过小说也写诗,却始终觉得那不是自己的东西。大学时因为某件得奖的小说引起澳门一位电影导演注意,邀请她将作品改编为剧本,「那时候才知道有编剧,而且原来编剧是一回事!」马慧妍直率地大笑,虽然最后电影没有拍成,却成了她接触编剧的第一步。

入行4、5年,马慧妍自认还是编剧新人,说不上对两地的剧场有深入了解,但她疫情之前常往返台湾与澳门之间工作,而频繁合作的「足迹剧团」或「穷剧场」,也如同她长年两地游走、流动。

「我在澳门接触、合作过的剧场伙伴有很多是台湾毕业的,同一个戏,可能导演、演员、灯光都是从台湾留学回去的。」说起在家乡工作的经验,马慧妍看到许多台湾的影子,过去澳门几乎没有人专职做剧场,年轻一辈的工作者在当地复制台湾的工作方式与态度,才带动了澳门剧场的专业化。

但也非所有的「台湾经验」就能百分之百派上用场。「台湾的剧场工作者很积极、很认真,但同时他们又过得很辛苦。」想起初接触剧场时,马慧妍曾十分焦虑,觉得自己起步晚,急迫著想要有作品、想要被看见,只是冷静下来回望身处的台湾剧场圈,却让马慧妍感到矛盾。

「早期刚进入剧场学习,跟几位前辈聊过,我想像这些大我10几岁的人已经搞懂怎么在这个圈子安定下来的方式。可是有人告诉我,他每天又忙又累,薪水还是少得可怜,也有人说他得靠著抗忧郁的药才让自己看起来都那么快乐。」马慧妍一度以为只要努力个10年,就能成为某种自己仰望的前辈的模样,而现实状况却非如此。

劳动条件与待遇的低落始终是现实层面的硬伤,在马慧妍眼中,许多剧场人都想著靠彼此支撑来度过这档戏,到了下一档还是同样的遭遇,久了就成为恶性循环,「我们有一大堆努力创造的演出,跟一群超不健康的人。」于是有人选择减少日常支出,有人最后则是选择与这产业道别,马慧妍难掩难过地提问:「为什么到某个年纪,你成熟了反而就要离开?」

这不仅是自己会碰到的问题,同辈中也有人意识到了,只是大家还没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我想要当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最近我以很不符合支出比例的方式,请了专属法律顾问。」过去总想著自己搞定报税、合约、版权等问题,就不必花这笔钱,但马慧妍却常搞得更为分神伤心,所以她有了这样的尝试,试著将法律相关的事务交给专业人士处理,「或许身边的艺文工作者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保障,我不确定怎么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会比较好,但我希望自己是快乐的。」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profile

移人:马慧妍

职业:编剧

简历:澳门籍剧场工作者,曾任第27届澳门艺术节特约艺评人,也是第12届金马电影学院唯一以编剧专长入选的学员。近期作品有《满七》、《安娜与苏珊》(高俊耀合编)、《美乐蒂》(陈稚尹合编)、《咖哩骨游记.旅行装》(莫兆忠合编)、《SONIA》。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