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育志
以文字为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用文字把听到的故事写出来。平时不是在前往采访的路上,就是人已经在采访现场抄笔记;不采访的时候,会窝在家中各个角落写稿,或是出没在咖啡厅靠窗的座位上。
-
焦点专题 Focus 女高音
林慈音 歌剧就像乡土剧,人生海海放轻松
林慈音在过去几次的受访中都曾提过,是专五那年的一场车祸,才让她开始努力在声乐领域上用功,不仅后来负笈英国皇家音乐院取得特优演唱文凭,也活跃在国内外的歌剧、神剧和艺术歌曲等演唱领域。劫后余生,才有了现在的女高音林慈音。 鬼门关前走一遭,才决定好好努力学声乐 起初,林慈音只是喜欢唱歌。 因为母亲是钢琴老师,加上父亲在教会担任牧师,林慈音从小就学习钢琴、加入唱诗班,音乐一直是日常里的陪伴。她记不清是国小的哪一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男孩用声乐唱了〈西风的话〉,拿下歌唱比赛冠军,她听了好喜欢,也想要学著这样唱歌,于是母亲带著她参加台北基督教儿童合唱团的考试,林慈音用同样一首〈西风的话〉顺利成为团员,这是她跟声乐最早的接触。 国中就读金华女中,林慈音被挑进校内有多年传统的合唱班,在学期间参加台北市举办的爱国歌曲比赛和中国民歌比赛,没想到拿下双冠王,她还有些不好意思,「班上很多同学都有报名啊,我还唱赢从小就是音乐班的人。」也是因为这次的表现,学校老师建议林慈音报考音乐班,她才开始认真学习乐理和声乐,「其实我的数理很差,音乐班只考国文、英文和术科,后来我考上中正高中第一届音乐班,和当时还没有改制成台艺大的国立艺专。」最后林慈音选了国立艺专,她边笑边说:「如果念高中,3年后又要考大学,念五专的话,可以晚一点再面对考试。」 她说自己以前实在不爱念书,艺专5年虽然都在学声乐,但多半是走一步算一步,甚至还没有确定是否要以声乐家为业,直到专五那年与同学开车出游发生车祸,8个人走了4个,她当然也受了重伤,鬼门关前走过一遭,发现原来生命是这么脆弱,决定要更加努力,在艺专毕业后又负笈英国学习声乐。
-
焦点专题 Focus 男高音
林健吉 唱歌的人,在咖啡里找到静心时刻
林健吉在个人脸书上的简介是这么写著的:「专心演唱的人!落脚高雄,在靠海的山坡传授美声唱法,感恩拥有的福份。」其实他从小就在类似环境成长,是花莲吉安那荳兰部落的阿美族,这里也是有山有海的;只是他偶尔会吐槽以前在东部的资讯接收不那么好,本来国中时想考五专的音乐系,结果得知报考讯息已经来不及准备,幸好高中没有再错过机会,考上东海大学音乐系,主修钢琴、副修声乐,才有了现在的男高音林健吉。 舞台有边际,但表演无界线 一开始,林健吉就是以主修钢琴、副修声乐的方式通过东海入学考试,他说那时考什么就学什么,所以大学四年一直维持主修钢琴、副修声乐的身分。「其实我的声乐入学成绩蛮高分的,面试老师就鼓励我多朝声乐发展。」林健吉对唱歌本就有兴趣,声乐该上的课、该做的演出,他参与的不比其他主修声乐的同学少,几乎是把声乐从副修念成主修。 后来他继续攻读东海大学音乐研究所,在校期间参与多项声乐比赛屡获佳绩,也有机会参与国家音乐厅主办的歌剧演出,之后在德国声乐教练Rainhard Linden的赏识下,推荐他考入德国基尔歌剧院。赴德一年,他就以男主角身分登上德国基尔歌剧院的舞台,饰演罗西尼作品《阿尔及利亚的义大利女郎》里的抒情男高音角色林德罗,这角色以难唱出名,需要高超的花腔技巧,演出结束后,《基尔日报》在报导中描写林健吉轻巧灵活的唱腔和华丽闪耀的头声共鸣,还以「演唱罗西尼作品的不二人选」来称呼他。 对于外界盛赞,林健吉谦虚收下,但在德国那段旅外时光里,同样还有著辛苦却又感谢的满满收获。 「跟当时台湾业界的差别之一,是几乎一天8小时都在剧院排练,准备时间相当地长。」林健吉记得,光是在海顿的歌剧《无人岛》里,一段他喃喃自语、同时要望向观众的眼神,就被导演磨到筋疲力尽。 那几乎是场长期抗战,每天排到这一段,就要为了这个眼神花上一两个小时。但也因为时间充裕,林健吉可以跟导演停下来好好讨论,为什么在场上觉得尴尬?那眼神是要注视在一个位子还是要扫视全场?眼神又要投射到多远? 一次次的排练、讨论,然后再反复,林健吉忽然懂了,舞台虽然有范围,但表演却没有界线,要想著把全身的歌声、情绪、能量,都尽可能地往远处丢出去,「在那之后,我再也不会替自己设下舞台结界,不管唱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高华丽(一)
一个直击灵魂的提问 让他成为「鬼归代言人」
「大四有一门教育学程,要去国中当一个月的实习老师,就是在那个月之后,我决定不要当老师。」大学念的是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这是长辈眼中的铁饭碗,但高华丽只记得那一个月除了教国文,还要当班导师,早上6、7点到校监督学生打扫、接著教课、出作业,似乎每天都长得一模一样,「我好像没有办法适应一成不变的生活,那会让我有窒息感。」日复一日的早晨自习课,似乎都成了让他窒息的时刻。 但也因为大学同学在大一时传来果陀剧场暑期表演课的消息,才让高华丽有机会和表演牵上线,一路在剧场闯荡了近20年,并以音乐剧《鬼归代言人》在疫情时创下336场的演出传奇。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高华丽(二)
336场毕业制作未完 穿越不惑的未来
「我不是科班出身,在《鬼归代言人》里,我真的是用尽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表演技能和经验,我一直觉得,《鬼归代言人》就是我的毕业制作。」跟剧中角色武世诚一样的35岁之际,高华丽遇上这部作品,时间点来得不早不晚。 高华丽说起COVID-19疫情前后,接下《鬼归代言人》共336场演出的经验,如果早个5年,他可能没有足够的表演技巧与情感层面,来撑起「武世诚」这个角色;要是再晚个5年,他也不晓得体力上能不能应付9集的交替演出。 当然,碰到要在一周内演出《鬼归代言人》不同集数,高华丽常觉得自己是时空旅人,今天还在第1集里,几天后就要穿越成第9集的武世诚,问他这样会不会有种错乱感?他伴著微笑答道:「但武世诚的天真、善良,还有不顾一切,一直都没变啊!」撇除集数间的剧情差异,这个角色始终都这么温暖,即使对方再怎么恨自己,只要是所爱之人,武世诚都能包容与放下,这也是高华丽想学习的人格特质。
-
焦点专题 Focus
从设计主题出发 搭起流行与古典的桥梁
「已经搜集你们家5场演出了!」「原来听音乐会也可以如此热血沸腾」「原以为是艰涩的表演内容,居然可以让我意犹未尽地不想起身离开」这些宛如粉丝追星看演唱会、球迷在赛事场合的高声呐喊,其实都是出自「狂美交响管乐团」(以下简称狂美)在售票页面上的观众回馈。 不论是与剧团共制表演,或是结合你我耳熟能详的动画、电影配乐的音乐会,狂美的演出总是得到许多好评,还有观众不停敲碗希望节目再演;正如团长谢韦民在脸书上的发文:「『狂美』以这样的姿态横空出世听完狂美后让他们相信自己与音乐厅没有距离。」他认为狂美是观众进入音乐厅的敲门砖,让音乐欣赏走入更多人的日常。 环境不友善,那就自己做做看 身为狂美成立的推手之一,谢韦民并非从小就是音乐科班出身,在大学就读音乐系之前,他与音乐的接触是各个就学阶段的社团经验,「在社团里大家要自立自强啊,老师不可能教这么多!」谢韦民笑说,从对内的招募团员、财务管理,到对外写计划书、找赞助,学生时期难免犯错,但过往的这些经历,都扎扎实实地成为日后成立管乐团的养分。 从台艺大毕业后,谢韦民成为多所学校社团的指导老师,后来又带著曾经的学生成立桃园市联合民管乐团,在那几年的经验里,也逐渐观察到观众并不是不想听音乐会,而是找不到想要听的节目,加上大环境对于乐手的待遇和演出机会都不是那么友善,那何不自己做做看?「反正那时才30岁左右而已,年轻就是本钱嘛!」于是在谢韦民与总监刘可婕的催生下,2017年初,狂美应运而生。 不过成立后的前两三年,确实是比较辛苦,谢韦民忆及要冲节目量体、培养观众群,狂美做了不少尝试。和其他音乐类团队较不一样的地方是,比起不断替换曲目来产制一档档节目,狂美从观众喜欢「主题式」表演的角度出发,在2018年开始与不同剧团合作,推出「亲子音乐剧场」。 「一开始我们就立定发展的四大方向:精致、创新、传承、和众。」谢韦民说,节目精致是首要条件,内容则要带给观众创新感受,再透过亲子音乐剧场传承给年轻世代,以和众题材拉近观众与音乐厅。于是从结合环保议题的《动物派对》,以作曲家邓雨贤为主轴的《邓雨贤音乐故事》,再到融合泰雅族典故的《射日传说》、串起多部动画的《听见.宫崎骏》,狂美平均每年推出一部亲子
-
特别企画 Feature
陈敬皓:搭起一般人与剧场的连结,让偶戏走进日常
考上政大会计系时,未接触过剧场的陈敬皓其实不知道自己后来会走上表演与创作这条路。但加入政大传院剧场,的确打开人生另一道大门,他发现原来剧场是个可以让人表达自我的地方,也意识到这是自己心之所向。 于是退伍后他两度加入「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后简称无独有偶),中间虽因经济考量暂离剧场,但在赴英国攻读肢体表演硕士学位后,又回到心心念念的表演与创作上。如今,陈敬皓落脚家乡台中,成立「拍拍手工作室」,揉合擅长的偶戏和肢体,带著作品四处和大朋友、小朋友、新朋友及老朋友,一起用表演延续彼此的连结。 站上舞台,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跟许多18岁的孩子相同,陈敬皓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都由大人决定,大学志愿填上会计系就乖乖地报到、就读,他当然曾想过:「会计真的是我要的吗?」这问题一度没有答案,因为他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直到在朋友推荐下进到政大传院剧场,十几岁年纪的尾端才豁然开朗。 加入传院剧场那年,政大驻校艺术节推出由政大学生自制的音乐剧《麦田花》,陈敬皓也是参与音乐剧演出的一分子,但最打动他的,是艺术节的主题:「青年爱创作」。陈敬皓说:「这句话好像无形中鼓励著我,可以继续做各式各样的创作。」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喜欢剧场表演的,透过创作与演出,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而且大家是乐意去听的,所以觉得很有趣!」这是在政大传院剧场的日子里,带给他的最大收获。 因为慢慢喜欢上站在舞台的自己,在大学毕业、当兵退伍后,陈敬皓身体力行地投入表演行列,在街头演过默剧、上过脱口秀舞台,也曾经历一次次剧团面试的失利,就在抱著最后一次的决心参加无独有偶的征选后他终于录取了。 对于未曾接触偶戏的陈敬皓来说,把这一切归在运气好;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原本就喜爱默剧形式和单人表演,其实与偶戏有许多相通之处。「进到无独有偶之后才发现,不只是身体,还有戏偶、物件、材质等等的,都有办法变成单人表演的一部分。」如果说政大传院剧场是打开他跟表演之间的大门,那无独有偶就是打开他跟表演之间不同形式的多扇窗户,陈敬皓不仅眼界大开,对表演的想像也更自由了。
-
特别企画 Feature 林孟寰X郑嘉音X叶曼玲
非「偶」不可?! 当代偶戏跨界里的关键思考(上)
为了连结剧场创作者间的灵感交流,酝酿合作可能,每季一次的「爱国东小聚场」这次(2024年4月16日)由两厅院驻馆艺术家「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以下简称:无独有偶)以「偶戏翻车记?当代偶戏跨界成与败的关键时刻」为主题,透过无独有偶艺术总监、同时也是偶戏导演的郑嘉音,与资深戏偶设计叶曼玲的对谈,向表演艺术工作者分享当代偶戏跨界成败的关键时刻,而剧场编导林孟寰则担任本场主持人,穿针引线带起对台湾当代偶戏的观察。 源自欧洲的偶戏,其实早就有跨东西方文化与跨界元素 「偶戏很适合表现动画般的奇幻故事?」、「假设表演艺术形式是个光谱,一端是最多最多的语言,也就是话剧;另一端是最多最多的动作,那是舞蹈,那偶戏是偏向哪一边?」、「比起传统偶戏,当代偶戏对剧场人比较快上手,也更容易和其他剧场形式结合?」、「偶戏表演的终极目标,是让戏偶达成和真人演员媲美的表现力?」 讲座一开始,林孟寰一连抛出4个问题,以举手方式调查观众对于提问的赞成与否,「这4个问题会贯穿今天的分享,最后你可能得到解答,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疑惑,但我们并不会给出解答。」林孟寰坦言,连台上的讲者间的想法可能都不太相同,这些提问并不见得有标准答案。 短暂进行提问与举手调查后,林孟寰对「当代偶戏」的定义、发展与流变,简短做了介绍。「当代偶戏」这个名称,是相较于台湾传统既有的布袋戏、皮影戏、傀儡戏或杖头偶戏等的称呼,一部分的当代偶戏表现形式,是由西洋移植而来。 在当代偶戏发源的欧陆里,德国偶戏大师Albrecht Roser是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1951年他所创作的《Clown Gustaf》里,打破过往形式,透过戏偶和操偶师的互动,让观众明确看见并意识到操偶师的存在,这在当时不仅是划时代的想法,也让「人偶同台」成为当代偶戏的重要特色。 郑嘉音进一步分析,当代偶戏的发展,有著「跨文化」、「跨界」与「重视『偶』及『操偶师』互动关系」的几大面向。在欧洲偶戏的创新上,其实有不少是借镜亚洲的灵感,例如由两、三个人一起操作出拟真动作的执头偶,其实是欧洲艺术家借镜日本的人形净琉璃,所仿造出来的形式,这是当代偶戏的跨文化。又如法国颇具代表性的香堤人偶剧团,由于导演Philipppe
-
特别企画 Feature 林孟寰X郑嘉音X叶曼玲
非「偶」不可?! 当代偶戏跨界里的关键思考(下)
为什么要用偶?什么时候需要用偶? 除了找出操偶师存在的必要性之外,对于偶戏创作者来说,更会不断自问:「为什么要用偶?使用戏偶比真人演出效果更好的地方在哪里?」。 无独有偶在2009年推出,并入选台新艺术奖「年度十大表演艺术」经典作品《最美的时刻》,是由魏隽展挑大梁演出的独角戏,剧中魏隽展饰演一位替人代笔的作家,在他笔下写过有钱人、女明星、宗教大师等等不同人的人生,但书写到最后,这位代笔作家仿佛只活在别人的生命里,自己的一生反而像张白纸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借由魏隽展在独角戏里操作不同形式的戏偶,来诠释这个代笔作家正过著不同的人生,甚至到后来,这个戏偶的头会接到另外一个戏偶的身上,也是在呈现作家的人生已经混乱无比的状态。」作为此戏联合导演的郑嘉音说道,如此奇幻又疯魔的设定,恰好是戏偶能在表演中展现的优势。 另一出在2012年推出的作品《降灵会》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编剧周伶芝将故事设定一位女作家在生前寄了邀请函给3名亲密好友,邀请他们在自己轻生的3年后,来到降灵会中重逢。而戏偶正是3年后归来的女作家鬼魂,由高丞贤饰演的出版商、刘毓真饰演的女管家以及王世纬饰演的闺蜜女明星轮流操作,女作家的鬼魂既像是背后灵,又像是附身一般,在演员与戏偶的操作及对话中,一点一点揭开女作家生前与3位好友的畸形关系、多角恋情与怪异牵绊。在《降灵会》的剧情开展下,女作家鬼魂这个角色,实在是「非偶不可」。 当然也不得不提林孟寰在无独有偶担任专职时创作的《小洁的魔法时光蛋》(2015),郑嘉音特别欣赏这出戏,直言这是她目前看过第一个在撰写剧本时,就已经设想好操偶师跟偶如何在故事中运用的作品。林孟寰接口解释道,这是一出在讲述小洁与威威两姊弟长大的故事,戏里的最后,姊弟俩必须放下小时候的自己,才能真的长大,「所以戏偶就代表著小时候的状态,放下戏偶才能放下过去,这是一开始就写在剧本上的内容,对我来说是绝对不能被更动的。」林孟寰坦言,这也是自己在无独有偶待了数年之后,才有能力用偶的角度来构思故事。
-
艺号人物 People 导演
吕毅新 用表演替下一代、替台南留下些什么
作为土生土长的台南人,吕毅新从成长环境、接触表演艺术,再到创立剧团,都跟府城脱不了干系。二度赴美求学返台后,她回到家乡成立「影响.新剧场」,并从2015年开始与台南市文化局合作「十六岁小剧场少年扮戏计划」(于2019年更名为「十六岁正青春艺术节」),一晃眼已过了10个年头;而今(2024)年适逢台南400活动,影响.新剧场也与台南人剧团携手推出《内海城电波》,在剧场里带著观众穿梭时空,认识以台南为基底所架空出的内海城风华。 校外辅修戏剧,两次赴美求学 是到比较大之后,吕毅新才知道自己的成长过程跟同侪并不相同。 父母皆是学者,来往结交的多半是文学、艺术、剧场或电影界的朋友,从小她就跟著双亲看电影、跑剧院,还会请假去台北看云门舞集演出,「我是在家里知道美丽岛事件的,因为有人跑来告诉爸妈,他当时亲眼所见所闻,我以为别人也是这样,后来才意识到那是因为我爸妈他们很早就在做很不一般的事。」因为如此,电影或表演艺术对吕毅新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早已是她生活里的一部分。 大学念成大中文系,她笑说自己其实有辅修「手语社」跟「戏剧系」,那时她开始在小剧场出没,毕业后在华灯艺术中心当企划,「常常要跑台北看戏,我乾脆把鸿鸿、黎焕雄的作品请到台南。」吕毅新所说的辅修,不只是发生在校内,透过投入南部剧场界的实务工作,她尽情接触从小就熟悉的剧场。 但这对她来说还是不够,在网路还没面世的时代,她把图书馆里与表演艺术相关的书都翻遍,也思考当时剧场在他人眼中的景况,「常有人说搞剧场很自溺,总是困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跟剧场外的世界很脱节。」她不认同戏剧和社会界线应如此分明,自己写作和做戏对象也包含不同族群。在剧场工作3年后,带著精进的渴望,她决定负笈美国,继续攻读戏剧硕士。 那是吕毅新首次赴美求学,在蒙大拿大学(University of Montana)念戏剧的时期,她因老师之故而有机会跟知名的「被压迫者剧场」(Theatre of the Oppressed)创始者、巴西剧场大师奥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学习;「很多时候我们会区分这一块是教育界来做、这一块是社运圈的人做、这一块是戏剧界的范围,但波瓦的剧场实践,让这些事情产生了变化
-
艺术节 治警事件百年纪念创作艺术节
透过戏剧展演与走读 重新理解历史事件现场
1920年间,正值日治时期的台湾民间发起「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期望将立法权交还给人民。1923年12月16日,总督府以违反《治安警察法》第8条第2项为由,针对蒋渭水、蔡培火和陈逢源等人成立的「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成员展开抓捕,史称「《治安警察法》违反事件」(以下简称「治警事件」)。 今(2023)年适逢治警事件百年,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下简称「新文化馆」)推出「治警事件百年纪念创作艺术节」,透过工作坊、剧本征件与演出、走读等活动,来重新理解百年前风起云涌的历史现场。 从工作坊、文史顾问到创作陪伴,丰富征件剧本厚实度 「百余年前,知识分子在社会上争取平权、启迪民智的过程中,早有透过戏剧方式来和民间沟通。作为推广这段历史为目的的新文化馆,我们也希望以戏剧作为平台,用更主动、更多元的形式,传递给更多的受众。」新文化馆馆长许美惠说,除了客观史实的呈现,新文化馆也希望借由工作坊与剧本征件,加入不同的视角来诉说当年故事,是艺术节的起点。 许美惠进一步解释,治警事件对多数人来说,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历史,而以此事件为创作基底的剧本征件,不希望只是样板作文,于是事先规划剧本创作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带领创作者认识事件、了解历史背景与日常,接著对外开放征件,选出《大正十二年》、《春风得意楼》与《外外外帝国跑废》3个剧本。 聚思制造端总监、同时也是此次计划主持人的高翊恺补充,除了有征件前期的工作坊外,3组团队在入选后的剧本创作阶段,还有创作顾问、文史顾问、创作陪伴等角色提供咨询与建议。「团队们非常用功,在爬梳文史资料后,都会针对创作提出问题向顾问请益。」他也偷偷剧透,像《大正十二年》编剧刘勇辰就将当时两部小说化为剧情,藉大量的史料阅读,从中窥探出过往社会风貌,并串接到剧本创作里。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剧场创作者
王靖惇 用创作提问,找出答案
「地点的话,我直觉是想到台大(戏剧系)的排练教室,因为在那待了8年!」在约访信件中,王靖惇提出拍摄地点建议,大学加上研究所,他在台大戏剧系度过8年时光,这个误打误撞考上的科系,是表演的摇篮,给予他养分,才让他现在得以用演员、编剧或导演的身分活跃在剧场。就这么敲定了访谈地点,106教室王靖惇的表演起点。 戏剧性的经历,误打误撞考上戏剧系 访谈时间安排在某个周一下午,只见王靖惇熟门熟路打开教室的门,开好电灯,再搬来木箱盘坐,然后迫不及待说道,在戏剧系上的第一门课,是姚坤君的排演课,地点就在这个教室,巧合的是,也同样在周一下午。10多年前的课堂上,姚坤君问大家对表演的想法是什么,王靖惇至今还记得自己的回答:「表演对我来讲,最有趣的就是可以去体验不同人生。」 若是以现在的经历说出这句话,想必相当成立,但在当时,他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考上戏剧系。「通过申请入学第一阶段后,我还是对表演没有什么想法,本来想选创作组,但面试前一周因为打排球扭到手,拿笔不方便,我临时改选表演组,面试前一晚我才在准备独白内容。」想想从申请入学开始,王靖惇就遭遇一连串充满戏剧性的故事。 自认是被迪士尼养大的小孩,准备的独白是来自动画《大力士》的片段,他先说了一小段「我相信我有一天,一定可以重返神界」等等的台词,接著唱起主题曲〈Go The Distance〉,后来面试老师之一的姚坤君要求用女性角色重新诠释,王靖惇直接把歌曲唱成假音版本听起来更像是京剧唱腔,逗得姚坤君哈哈大笑。 「因为老师们都很友善,面试结束后,我还觉得即使没有考上也没关系,结果就莫名其妙录取了!」或许正是因为与表演的结缘是这场气氛愉快的面试,才让王靖惇在入学的第一堂课给出了那番回答,而这的确也是他所深信的,若不是表演,他怎么有机会能借由角色成为不同的人
-
戏剧 心中有爱,就可以撑起一个家
《叫我林彩香!》向台湾母亲致敬
2020年中,趣味家庭生活剧《我的婆婆怎么那么可爱》开播,由钟欣凌担纲女主角,饰演婆婆林彩香,带给观众许多笑中带泪的观影时刻,不仅拿下金钟奖最佳女主角奖与最佳男配角奖,后续也宣布第二季开拍,以及在2023年初推出电影《我的婆婆怎么把〇〇搞丢了》。 在影视作品上,大家看到的已经是为了家庭、子女奉献一生的婆婆,而春河剧团的新作品《叫我林彩香!》,则作为前传,将场景拉回婆婆的年轻时代,看看林彩香是如何从女儿、妻子、妈妈等多重角色的学习中,成为懂得疼惜自己的婆婆。 重回婆婆的少女时期 舞台剧《叫我林彩香!》的出现,担任编剧的柯志远是灵魂人物。「喜剧很难,但《我的婆婆怎么那么可爱》用近乎荒谬的戏剧风格来谈论严肃的家庭主题,而且演员们的表现行云流水,拿捏得很精准。」早在电视剧上映时,柯志远就对这部作品十分有感,也不禁好奇这位婆婆究竟有过什么样的遭遇,才让她能用幽默、自我解嘲的方式去面对许多人生残忍时刻。 于是,柯志远决定透过创作来回答这个疑问,这是《叫我林彩香!》的开始,剧本从林彩香的少女时期写起,根据电视剧剧情推算,此时是1970年代,恰好是柯志远亲身经历的岁月,许多素材信手捻来,比方林青霞、楚留香等当时风靡20、30岁年轻人的人物,都成了剧本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1974年林青霞出道后,许多女生在她身上学到的是:『原来我可以有自己的样子,我不是属于某个家庭里的谁谁谁。』」在柯志远笔下,林青霞所传递出的女性形象,同样对少女林彩香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刺激与鼓舞。而鼻子闻不到的楚留香,则成为剧中彩香母亲林庄阿绸的特性。柯志远还透露,没有太多杂音、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70年代社会氛围,也是《叫我林彩香!》的一大看点。
-
艺术节 为孩子说一则战争的故事
《回家》 让战场上的吉他手「找回自己」
「一个弹吉他的男孩,踏上战场而被炸得四分五裂,为了拼凑完整的自己,展开一段寻找自我和追溯回忆的旅程。」这部由复象公场推出的作品《回家》,2019年就入选台北儿童艺术节「儿童剧场演出前期展演计划征选」与「童创基地」,经过这几年的调整、打磨,舞台、音乐、语言等设计更加丰富,将于今(2022)年7月中在水源剧场演出,这不仅仅是个「找自己」的故事,也是让大朋友、小朋友可以参与其中的创作。 跟著吉他手士兵的四肢 找回过去的自己 在桌游「说书人」的玩法中,担任说书人的玩家根据抽到的卡牌画面进行叙述,可以是一个词、一段话,或是一个故事,《回家》的剧情大纲也是在类似的方式下长出骨架。「当初想要以肢体表演、偶戏和物件发展一个儿童剧,我们就丢出许多地点,有墓园、军营、城市、下水道等等,然后思考有什么故事会在这些空间发生?」导演李承叡说起《回家》的发想,在这些场景下,军人、战场、被炸散的肢体、找回自己的故事脉络逐渐被拼凑出来。 编剧李承寯接著补充道,不管是谁,一但踏上战场就只能是军人,但在那之前,每个人都有原先的身分,所以故事主轴除了要找回四散的身体部位、组合在一起之外,这些手、脚也想找回当上军人前的过去。「在演奏『音乐』的同时,里头常乘载著这个人的生命经验,音乐是一个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元素,于是把主角设定成吉他手。」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郭耀仁 接受自己,在表演里温柔发光
摊开故事工厂历年来的宣传海报,在演员名单中必定有著这么一个名字郭耀仁。曾经1个月的4个周末里,他都跟著故事工厂登台,大多数时间虽扮演绿叶,但总能让观众记得他的角色。其实,表演最初不在他的规划,反而更像表演找上门来,自己也没有放弃。近20年下来,在舞台上活过不同人生,戏外则将这些收获与养分分享给表演课上的学生。此刻,郭耀仁已经能在表演上安身立命。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剧场工作者
洪健藏 直面恐惧,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
耕耘剧场10多年,你我或许都在舞台上看过洪健藏的身影,有时他是操偶师,有时他是《解忧杂货店》里的鱼店音乐人余克冈、是《十殿》里的警察忠明、是《Re/turn》里的市议员汤境泽。一番对谈下来,从小喜欢动手做东西、又喜欢上台的洪健藏,忽然恍然大悟:「原来我想做物件剧场都是有迹可循的!」更特别的是,这次在物件剧场《THE浮浪贡OF龙兴46》里,他不演别人了。
-
戏剧
从IG走上舞台的「万秀洗衣店」
2020年在IG爆红的「万秀洗衣店」,缘起于张瑞夫为自家开洗衣店的阿公阿嬷,以家中收洗但无人取领的衣物为他们打扮穿搭,拍照上传,意外引发关注、甚至外媒报导。透过这些衣物,张瑞夫从阿公阿嬷那里听到衣服背后的故事,也因「万秀洗衣店」,引来更多人的分享,他说:「我觉得万秀洗衣店就像是个IP,它承载的是跨世代间的沟通,用不同方式和长辈对话,它也有著永续与循环的精神。」而与果陀剧场合作《8又四分之三号衣服修改舖》,则是透过舞台,让万秀洗衣店的精神能够传递出去。
-
焦点专题(二) Focus
打造品牌力 让表演艺术产业化
将进行长达1个月长销式演出的《大家都想做音乐剧!》,是在故事工厂执行长林佳锋的幕后推动与媒合投资方之下达成的。林佳锋看出该剧潜力,兼具艺术性、娱乐性、教育性与疗愈性,而有市场化的可能,他希望能把这部作品带给更多观众,而这次的制作经验,也让他再度体认到打造品牌力的必要性,剧场必须透过更多管道与观众接触沟通,才可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剧场编导
周翊诚 这个时代,更要找到观众为何进剧场的意义
虽然念戏剧系但没修过一堂导演课,周翊诚还是因缘际会地走上了剧场编导的道路,但也走出一条与在地连结、贴合社会历史脉络、玩转非典型剧场形式的殊异之路。一如许多创作者的焦虑,「为什么要做舞台剧?」、「为什么观众要在串流兴起的现在踏进剧场?」同样困扰著周翊诚,但凭借在环境剧场中的历练,他尝试以关注「观众体验」来面对这份心急,也相信加入更多新元素,才能支撑剧场继续留下来。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剧院沙龙:剧场.议场—「思辨机构」系列讲座摘要
制作及策展思维与实践
策展人蓝贝芝、音乐策展人林芳宜与身在机构内的演出企划部门主管林亭均与会,就策展的定义、不同领域的策展差异与经验、独立策展人与机构合作的磨合,与机构内对策展的关注重点等,进行经验分享与思考。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影剧篇
封不住人心深处的信仰 从影视作品到内心的探索指引
这一场疫情,让许多人体验了封闭在宅的生活,也让人有时间、有机会去思索身在其中的心情与意义。透过与上述经验相关的影视作品,我们回探那心底深处的症结:「心底的信仰是什么?」逃出空间或回返空间,都是你的信仰、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