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初期,各表演场地首当其冲,如何让演出继续以不同方式接触观众,是表演艺术界各方探索的实验。那段时间线上表演艺术节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场地陆续松绑,观众似乎又习惯了戴口罩看演出,进场观赏演出似有回复「正常」的状态。
香港艺术发展局最近发布了委托调查公司进行的《艺文活动参加者的行为模式研究—非实体形式参与艺术活动之调查报告》(https://pse.is/3vnc2g),共访问1,500名受访者,报告指出,疫情期间有61%受访者曾参与最少一项艺术类活动,大部分是透过非实体形式参与;但报告也指出「相比透过非实体形式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数,有更多过往实体参与者于疫情期间停止参与艺术活动」。
事实上,报告亦列出非实体参与的优势,如不用考虑交通问题、参与时间较具弹性等,但「活动中不时出现技术问题」仍是让观众未能充分满足参与感的主因。此外,报告也指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意于疫情过后参与艺术活动,而他们普遍倾向亲身入场,多于透过非实体形式参与」,表演具仪式感的现场性看来仍然是观众的追求。
香港表演团队在疫情期间和往后所谓「新正常」情况下,如何配合政策急速变化以让前后台都安全顺利,仍然是重重挑战。最近多数演出场地都要求进入者使用政府研发的「安心出行」App,以方便在需要时追踪感染者,已令有些观众却步,最近则有消息传出正在研究要求进场者打疫苗的措施,表演团队面对不同措施只能被动应付。如果场地真的不易进入,观众是否会重新考虑参与非实体演出,仍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