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话剧团推出「线上剧院」,在艺术中心重演《原则》同时亦设观赏线上版本的选择,图为线上直播宣传图。(取自网路)
香港

疫后现场与线上同演成风 舞台版线上重演权益惹议

香港的现场表演陆续重启,除了原本安排线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现场制作呈现,另有大型团队探索舞台和线上演出双线发展的可能性,如城市当代舞蹈团与香港话剧团。但将之前旧作的录影搬到线上播出,其相应产生的版权问题也随之浮现,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乐的授权范围等。

香港的现场表演陆续重启,除了原本安排线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现场制作呈现,另有大型团队探索舞台和线上演出双线发展的可能性,如城市当代舞蹈团与香港话剧团。但将之前旧作的录影搬到线上播出,其相应产生的版权问题也随之浮现,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乐的授权范围等。

疫情持续,香港刚在第三波反弹中回气,康文署场地在十月初陆续重开,虽然只能开放一半的观众席,每四人之间要有相当距离,即使演出团队知道开场都要赔本,但能够让作品面对面呈现在观众眼前,享受真实的掌声,彼此都期待著这种久违的幸福。不过有些制作早已安排了录制线上播放版本,或因与海外艺术家合作,而未能照原定安排进行现场舞台的演出,所以线上加上现场制作同步涌出,的确是有「报复式」呈现的状态。

现场与线上  双轨并演

未来的制作是否会考虑舞台和线上演出双线发展成为新常态,是资深艺术行政人员茹国烈早前在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聊斋讲座系列」中〈疫情之下,表演艺术的五个问题和五个趋势〉一场曾谈及的问题。疫情早期有些小型制作已有类似尝试,这一波有资助的大型团队亦探索了可能性,如「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数码舞蹈季」作品之一《流转Ⅹ思浪潮》就在同一周末有舞台和线上演出版本,观众可以优惠价同时观赏;「香港话剧团」则推出「线上剧院」,在艺术中心重演《原则》的同时,亦设观赏线上版本的选择,两个制作都在镜头运用上花了不少心思。前者现场舞者群聚的能量在镜头下总难以完全展现,舞台空间的氛围也要用另外的方式阅读,不过近镜的安排也会看到舞者身体的细节;后者则因为仍然是话剧的设定,镜头流畅的处理基本上都可以让线上观众了解到整个作品的肌理,近镜则感觉更有张力。

然而要制作和播放线上版本,除了是镜头语言要重新思考其美学的可能性外,背后的行政考虑也是要审慎处理的问题。很多团队在应对把旧作上载播放的首要问题,是与创作团队和表演者解决线上播放的版权事宜,如有用到一些牵涉到版权的音乐,则更要小心处理。以往香港制作的录影版本主要是用在内部存档,或提供予奖项评审、海外艺术节和制作人观看,或是教学用途,这样的播放都未必需要完全处理版权,但当线上公开放映则有这方面的考虑,同时公开放映后是否能杜绝盗录再转播的危机也是另一问题,香港有些剧团就曾因在大陆网站发现线上放映的作品遭「转播」而要与对方交涉,毕竟现在这方面的科技实在太容易掌握。

舞台版本上线  演出者权益有待重视

另一问题就是舞台版本的演出者,是否能保障自己的演出在线上播出的权利,除了牵涉原来的合约是否有包含线上播放的安排,还有当有些敏感情节的舞台表演要以镜头处理时,两者之间的界线怎样拿捏,表演者与创作人之间是否有适当的沟通。最近有个香港舞蹈作品在网路上「重演」,其中一位女舞者在线上公开其遭遇,是镜头拍摄有数秒特写她的下体,这在原来舞台表演则因远距离而观众是不会看到的,表演者也不知道镜头会这样处理;虽然后来再放上网路的版本有删剪,但创作人剥削表演者的权利,在这一波疫情因出现了太多「新常态」而情况可能往往会被忽视,这次风波值得创作人、表演者与行政人员深思(事件贴文者并没公开作品和编舞名称,本文保留这处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