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政大会计系时,未接触过剧场的陈敬皓其实不知道自己后来会走上表演与创作这条路。但加入政大传院剧场,的确打开人生另一道大门,他发现原来剧场是个可以让人表达自我的地方,也意识到这是自己心之所向。
于是退伍后他两度加入「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后简称无独有偶),中间虽因经济考量暂离剧场,但在赴英国攻读肢体表演硕士学位后,又回到心心念念的表演与创作上。如今,陈敬皓落脚家乡台中,成立「拍拍手工作室」,揉合擅长的偶戏和肢体,带著作品四处和大朋友、小朋友、新朋友及老朋友,一起用表演延续彼此的连结。
站上舞台,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跟许多18岁的孩子相同,陈敬皓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都由大人决定,大学志愿填上会计系就乖乖地报到、就读,他当然曾想过:「会计真的是我要的吗?」这问题一度没有答案,因为他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直到在朋友推荐下进到政大传院剧场,十几岁年纪的尾端才豁然开朗。
加入传院剧场那年,政大驻校艺术节推出由政大学生自制的音乐剧《麦田花》,陈敬皓也是参与音乐剧演出的一分子,但最打动他的,是艺术节的主题:「青年爱创作」。陈敬皓说:「这句话好像无形中鼓励著我,可以继续做各式各样的创作。」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喜欢剧场表演的,透过创作与演出,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而且大家是乐意去听的,所以觉得很有趣!」这是在政大传院剧场的日子里,带给他的最大收获。
因为慢慢喜欢上站在舞台的自己,在大学毕业、当兵退伍后,陈敬皓身体力行地投入表演行列,在街头演过默剧、上过脱口秀舞台,也曾经历一次次剧团面试的失利,就在抱著最后一次的决心参加无独有偶的征选后——他终于录取了。
对于未曾接触偶戏的陈敬皓来说,把这一切归在运气好;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原本就喜爱默剧形式和单人表演,其实与偶戏有许多相通之处。「进到无独有偶之后才发现,不只是身体,还有戏偶、物件、材质等等的,都有办法变成单人表演的一部分。」如果说政大传院剧场是打开他跟表演之间的大门,那无独有偶就是打开他跟表演之间不同形式的多扇窗户,陈敬皓不仅眼界大开,对表演的想像也更自由了。
想继续努力,继续走表演这条路
「第一次进到无独有偶大概有一年半左右,可是我都不太敢称自己是无独有偶的团员,也不敢说自己是表演者。」陈敬皓对当时的自己充满了不确定与不自信。
后来更面对现实层面考量,以及生命中的突发事件,让陈敬皓得暂时离开剧场,回到家乡好好整理自己。一边在补习班打工赚钱,一边思考下一步人生,在他心里一直有这样的念头:「好想变强,想要知道可以怎么努力、才能继续在表演这条路往下走。」陈敬皓其实没有一刻放下剧场,也希望有一天能大声说出:「我就是在做表演。」
于是,他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其实在无独有偶的时候一度很沮丧,我不是科班出身,连暖身都不知道怎么开始,只跟著别人做,然后私下问对方为什么要做这些动作。」从接触表演之初,陈敬皓就喜欢运用肢体,但自知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论是操偶或是单纯站在舞台上,都能感觉到身体僵硬,反而激励他负笈英国,前往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学习肢体表演(Physical Acting)。
异乡求学,陈敬皓收获良多。作为课堂上少数的亚洲学生,不论是台湾做过的表演、或是在无独有偶学习到的偶戏表演,对来自其他地区的同学来说都是新奇的呈现;加上西方课堂对学生的鼓励,陈敬皓对表演的自信心愈发充实。
再来他的确更有系统地学习利用肢体进行表演,甚至是找寻创作方式,「有个练习是找一段话、一个技巧以及一个身边的物件,试著把三者融合在一起,看会跑出什么东西;也可以透过自由书写,从中抓出句子发展。」陈敬皓说,有时候可能句子念一念就有感觉,或是用身体、用材质去尝试表达,未必马上能变成完整的作品,但这些都是累积灵感的来源,是创作的源头。
在偶戏里面,还没有玩够
从英国毕业返台后,陈敬皓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不同。出国前想做的表演,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求得温饱,回国后已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创作方式,也知道哪里不足、可以怎么精进。
回国的他二度加入无独有偶,从驻村艺术家的交流中,挖掘更多偶戏运用方式,并且结合英国所学,转化成他的创作养分。后来,陈敬皓再次离开无独有偶,于2020年回到台中成立拍拍手工作室,并于2023年在参与台中国家歌剧院新艺计划的作品《一半,一伴》所使用的「半身偶演出」,正尝试在过往操偶方式之外,更多运用肢体和戏偶互动的可能。
「我只是要做个表演,然后跟大家有点交流这样而已吗?」此时的他开始反思,不希望作戏就像施放烟火,绚烂之后戛然而止,所以不停反问:「表演结束,然后呢?」他想起自己曾以《阿嬷的老情歌》这个作品,前往关怀据点表演,透过与长者的互动,还有收到的热情回应,陈敬皓感受到演出不一定要发生在剧场,甚至不用非得是偶戏表演,光是带著长者或孩子们做戏偶,都能营造开心热闹的场面。
「很多人不一定熟悉剧场,那我就想办法把偶戏带到他们的生活里,有了接触之后,接下来才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或是作戏的机会。」陈敬皓眼中的表演与创作,除了是融入自己对外界的观察,分享给观众外,也是搭起一般人跟剧场之间的连结,让表演走进日常。
从第一次加入无独有偶,接触偶戏10年来,陈敬皓的创作多半离不开偶,至于下个阶段的规划,他不假思索答道:「我知道自己不是其他表演形式的料,况且在偶戏里,我还没有玩够,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
陈敬皓说,偶戏依旧会是他的创作主力,但创作本就自由,偶戏也可以跟不同表演形式作结合,他要好好玩、用力玩,玩出大家都喜欢的偶戏演出!
陈敬皓
2017年毕业于英国肯特大学,修习Physical Acting硕士学位。曾加入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并于2020年成立拍拍手工作室,持续开发肢体表现与偶戏的各种可能性。创作内涵多从自身出发,从生活与台湾土地提取大量创作养分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