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乐家吴珮菁以「6棒木琴」技术著称,专注此技艺逾30年,并因其出色的表现成为台湾乃至全球打击乐界的领军人物。她的6棒演奏风格突破传统,融合音乐与舞台表演,创新了演奏技术。在繁忙的演出与练习中,她如何保持动力?如何克服挑战并在压力与生活中找到平衡?本次「艺术家请回答」单元中,我们收集了读者们对她的提问,由她亲自回应。跟著她的带领,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音乐世界,探索专业演奏者的日常和成长秘诀。
2024吴珮菁打击乐独奏会「Every Moment Counts」
2024/12/3 19:30
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剧院
2024/12/11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2024/12/13 19:30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音乐厅
Q:要怎样可以让每次练习都很有动力、效率?我常常都会没有练琴下去的动力,也就变得很没有效率。
A:我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来完成曲子,这样可以帮助我保持专注与动力,在排练的过程中,经常会面对演出迫近的压力,因此,为自己设立一个呈现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练琴对我来说,是一段慢工出细活的路途,不一定每次都是很有效率的,很多时候我会反复琢磨同样的一页乐谱,甚至只是几个小节,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许多细节是需要慢慢推敲的!
当然,我也很重视自我鼓励!每当有进步、错误减少或演奏更流畅的时候,我都会给自己正向的话语,保持正面的思维能让我在遇到困难时不至于意志消沉。我常常告诉自己,生活上我们已经有很多事情需要克服,不必再苛责自己,只要能保持这种积极的心态,我相信无论是在练琴还是生活中,都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Q:会给非音乐班体系的打击乐学生什么样的建议?
A:其实以现在来说,音乐班和非音乐班学生之间的界限,已经慢慢不再那么明确了,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心中的标靶。如果未来并不打算成为一名专业的打击乐演奏者,那就不必给自己过大的压力,享受打击乐带来的乐趣,才是过程中最甘美的事;而如果对打击乐领域有所期待,那么还是需要寻求专业老师的指导,获得更明确的咨询和了解,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要走的音乐之路。
当然,练习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投入的努力与收获未必成正比。无论只是纯粹出于兴趣,或是期许能够成为打击乐演奏家,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尽量多学、多练,我相信,无论如何都能脱颖而出。
Q:珮菁老师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会用什么方法释压呢?会喜欢吃甜食之类的吗?
A:我释压的方法有很多,我也非常喜欢各种甜食,比如提拉米苏、Cheese cake、卡布奇诺或是拿铁,当我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享受这些甜食能让我瞬间有换一种氛围的感觉,甚至有时候排练比较疲累,我还会特别挑一个漂亮的杯子,给自己煮上一杯好咖啡,让自己好好放松放松心情,我想,这种「生活上的仪式感」,就是我排解压力的方法。
我也很喜欢上健身房,虽然有时忙碌的日子会让我无法抽出时间,但我还是会选择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另外,我也很喜欢煮饭,我经常会在练习之余为自己煮点东西,这些小活动都是我很好的转换方式,让我在排练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换个场景喘口气,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纾压都很有帮助!
Q:能做到6支琴槌同时演奏的这个技巧,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帮助?看到每一次演出,几乎都是背谱,是如何把这么大量的谱背下来的?
A:我从小就非常会打破碗,我妈妈总是叫我不要去搬东西,但自从学习打击乐以后,我的反应变得灵敏多了,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家庭婚宴,服务人员请我帮忙拿杯子,我竟然能单手夹住5个,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想这可以算是在生活上,比较「有趣」的应用帮助吧!
而背谱对我来说,要有效率地记住乐谱,我认为需要仔细分析乐曲的架构进行,不是一味死记,要找到其中的逻辑与关联性。在练习时,我会数拍子、唱出每个音高,这对背谱相当有帮助,我一直相信我们的大脑与嘴巴是很同步的,如果嘴巴说不出来,代表大脑还没有思考清楚,如果想要游刃有余地背谱,其实能够「唱谱」格外重要,即使在演奏途中突然被打断,还能轻松写意地继续进行下去。
Q:是否有6支棒子木琴打法的参考教材或课本呢?
A:这次筹办独奏会的过程中,我整理了自身研究30年的6支棒子技巧,出版专书《六棒木琴演奏艺术——「Peiching握法」的探索与突破》。之所以会在1994年发展出「Peiching握法」,正是因为过往的6支棒子技巧,在演奏上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限制性,为了达成作曲家希望的声响,进而找到能够更加灵活操纵6支棒子的方式,才渐渐发展出「Peiching握法」。
书中深入讲解了「Peiching握法」发展出的6大演奏方式,包括「自然演奏法」、「食指下压法」、「食指上提法」、「纵向内打法」、「左右侧打法」与「棒子转位法」,一个8度内的所有大三和弦,都能透过「Peiching握法」找到演奏位置,进而解决几乎所有6棒曲目的要求。
这30年来,我一直专注于6棒木琴的演奏,我将这些经验与想法汇整成书,期待能与更多喜爱打击乐的朋友交流6棒演奏艺术的美好,也期望大家能够透过我的分享,感受到6棒演奏的独特魅力。
Q:请问老师最喜欢的木琴乐曲是哪一首?
A:我觉得音乐很有趣的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经历中,它能够反映出我内心的感受,所以我很难选出一首最喜欢的乐曲,不过,有几首特别印象深刻的曲子,可以与大家分享。
大约在1990年代,我几乎每次演出的安可曲,都会选择安倍圭子老师的〈海滨的回忆〉,那时我出国留学,经常在台湾和美国之间奔波,当我演奏〈海滨的回忆〉时,就会想起台湾,想起这座孕育我们的美丽海岛,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特别是在异乡的时候。
而在这次独奏会中,我将演奏以钟楼怪人故事为题的〈巴黎圣母院〉,作曲家把吉普赛女郎的故事和情感都编进此曲,深刻地融入其中,写得非常精采动人,我对这首乐曲的喜爱,也与我对自我的追寻和6支棒子研究息息相关。至今,我仍然认为这首曲子是6支棒子演奏中极具挑战性的作品,它涵盖了各种技巧,包含快速的变化、大范围的移动及情感的传达,对我来说,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能够全方位的激发我的演奏欲,同时,也给我很多情感的启发。
Q:珮菁老师怎么练习左右手力气一样呢?打击乐队老师说我左手力气不够……
A:如果习惯用右手做事,左手的力量往往会不足,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鼓励自己「有意识」地使用左手。比如,开门的时候尝试用左手开,吃饭的时候也试著用左手来操作,这样慢慢养成习惯,对左手力量的训练都是有帮助的。如果应用在演奏上,练习打鼓或木琴的时候,也要提醒自己需要格外注意左手的运动,确保它的高度和右手相当,声音也要保持均衡,这个过程需要仔细地去聆听和观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总体来说,想训练左手的力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留意,也要在练琴时保持对左手的观察,这样才能提高对左右手的控制度。
Q:成为艺术家的路既艰辛又漫长,是什么让您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呢?
A:虽然我很喜欢数学和理化,但从小我就发现自己对音乐有著强烈的热爱与敏感,这种天生的直觉与执著,就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因吧!我不是一位擅长用言语表达的人,但音乐就像我与世界沟通的媒介,让我能够传递我的情感和思绪。我常把演奏比喻为演员的表演,透过不同的乐曲,我能感受到各种人生故事和作曲者的情感,每一次把乐曲演绎到位,我都会打从心底真心感到幸福。
我相信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感谢我的父母和家庭,即使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辛苦,但他们的爱与支持,让我可以不顾一切地挥洒自己。我也很幸运,因为我身边有整个乐团、朱老师和行政同仁的支持,让我觉得像在一艘航空母舰上,当我感到疲惫时,他们的存在鼓励著我,而当我充满斗志时,我也能带领大家向前。我觉得这是一股相辅相成的力量,让我可以走得稳、走得远,又可以走得很长久。
Q:是什么动力跟毅力让妳可以从2支琴槌练到6支琴槌,在这学习的成长过程中最困难的又是什么?如何鞭策自我达成的目标!
A:在美国攻读博士班时,我对2支、4支棒子的声音不满意,于是开始实验如何从4支棒子转到6支棒子。最初,我用的是Stevens的握法,但因为我手小,Stevens的握法又都是握在最尾端,导致棒头更重,所以非常难操控,于是我转用Burton的交叉握法,再自己去实验如何把棒数增加为6支。
在这过程中,每支棒子要如何独立运作是最大的挑战,对手指的灵活度要求非常高,由于木琴的棒子无法自由伸长,必须依靠手的转动来调整每支棒子的角度,牵涉的技巧真的太多,所以我常觉得,从4棒增加到6棒,那个难度是N倍成长的,我也一直都在学习与反复钻研,不过,这样的挑战与追求,似乎就是我这30年来不断追求的目标。
Q:从18岁随团演出到现在,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场演出?为什么?
A:从我15岁跟随乐团演出至今,印象深刻的经验真的太多太多了!可以与各位分享几场值得回忆的时刻。记得有一次,乐团抵达玉井的芒果节演出,现场满是热情参与的农夫与乡民,木板舞台搭造在当时的县道上,虽显得有些简陋,但因为台下乡民的支持与热情实在太过热烈,即便是简单的木造舞台,我们也像大明星般受瞩目,离开前,他们还依依不舍地说:「卖造」、「阁一摆」,真真诚诚地可以感受到民众的热情与亲近,让我非常感动。
另外,我受邀与美国波特兰交响乐团的演出,同样让我感动到说不出话。音乐厅里虽然大多都是银发族,但他们却非常专注地欣赏我的演出,演出结束后,好多人都满眼真挚地告诉我,这场演出,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表演。这些真情吐露的时刻,真的让我十分感动。虽然准备这场演出非常辛苦,需要花很多时间调整乐器,但也让我更珍惜团队的力量,知道独自演出是多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