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气候宜人到让人有点羡慕,秋季此时盛产苹果,还记得以前学生时代,超市里的苹果各个争奇斗艳,甚至到了传统市场,时常一逛就出不来了。
但此行来纽约行程满满、无法那么悠闲,除了为了明年即将去到纽约演出的《劝世三姊妹》演出作前置作业,更是为了赶上一年一度、由美国音乐剧场联盟(NAMT)举办的「音乐剧新品节」(Festival of New Musical),考察最新音乐剧的趋势与作品风貌。
为期两天的活动,主办单位安排观众坐在《戏啊!出包惹》(The Play That Goes Wrong)平时演出的剧院中,趁著没演出的空档,以坐读的方式看完了8出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作。创作者上台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自己的故事,让台下观众都很清楚知道故事的卖点与核心,接著便是45分钟的读剧呈现,没有灯光没有走位,仅靠著扎实的创作打动人心。
这些作品中,有些已经在地方场馆的支持之下发展超过5年,也有的作品曾经参加评选,赢下第一笔可投入制作的资金。现场也有来自各地的超过500位制作人或单位,包括韩国的投资公司,都坐在台下准备与作品展开直接对话,讨论未来继续壮大作品的方式,不论是邀演或是入股,每日节目后的交际应酬宛如小型的华尔街。
据主办单位说,本届光收件就收了500多件,可想整个市场环境背后的能量如何撑起个商业金字塔,但明显地,他们也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等待作品长成,从这样的环境中仿佛看到百老汇对作品的共同态度:严谨耕耘才能期待硕果累累。
每看完一部作品,我便和《劝世三姊妹》的美方制作人 Ken Dingledine 与 Barbara Darwall 一起讨论、交换对作品的想法,并且交换著对明年制作的共识,他们指出,专业制作人的工作不仅是寻找资源,更是要能够在文化差异与语言隔阂中,找到让作品生存的关键点。
音乐剧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一种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方式。我们的作品应该如何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得先深入了解目标观众的期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也因此在TECO(注)的协助安排下,我们趁著会议间的某日空档,和在纽台人与剧场工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对谈,并且接受各方回馈。这些行程都在在提醒著我,寻找那个「钩子」——一个能够引起观众兴趣的核心点,永远要摆在第一位。
某天剧本修订会议间,我们花了好几个小时沟通每一场戏,每一首歌的必要性与去留,制作人 Barbara 的一句话打在我们心中:「你要做的就是说服我们制作人,如果我们都没有被你说服,其他的都不重要。」这句话不仅是对于制作方向的明确指引,更是对于创作者的提醒:创作需要考虑观众的感受。这也促使我思考,在即将把《劝世三姊妹》带到纽约的过程中,如何在维持艺术创作的诚意与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如何让观众产生共鸣。
这种回归作品核心的兴奋,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在学校的那些日子,也想起那些市集里的苹果。
注: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