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曲)

拔除书写权威,重构百年欧洲史 郭贝尔邀观众在剧场聆听历史、改写未来

文字|张震洲
摄影|张震洲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3/07
长达50公尺深的舞台中,12名表演者操控著超过身形的大型道具,如建筑的立柱、从斜坡上滚落(假)巨石、不受控制的水管、大量的布料、破碎的地图,在冷峻的灯光下,缓缓揭开了欧洲历史的序幕。 (张震洲 摄)

德国当代音乐剧场领军人物海恩纳.郭贝尔(Heiner Goebbels),以一次世界大战为起点,跨越百年欧洲史的作品《每件发生了,还要发生的事》(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and Would Happen)3月8日、9日于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大剧院进行亚洲首演。本剧打破传统历史书写权威,将诠释权交回观众手中,由每个观众自由选择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过去与未来。

北艺严选:海恩纳.郭贝尔《每件发生了,还要发生的事》

2025/3/8-9  14:3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大剧院

继《白纸黑字》《史迪夫特的事物》《进击的狂想》及《代孕城市》后,郭贝尔再次以其独特的剧场语汇震撼台湾观众。新作《每件发生了,还要发生的事》亚洲首演,引领观众走入一座由声音、影像、物件、装置、文本、演奏共构的巨型「乐器」中,体验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剧场。

郭贝尔表示:「所有剧场与音乐剧场媒材在我看来都像作曲。」这句话,不仅是他创作的核心理念,更是理解《每件发生了,还要发生的事》的关键。不同于传统音乐对旋律与和声的既定印象,郭贝尔运用如同约翰.凯吉(John Cage)的作法,将「声响」视为音乐创作的本质。本作舞台上的一切──物件的碰撞、装置的运作、环境的声响、人声的呢喃、影像的流动,乃至于文本的意涵,都被视为「乐音」的一部分。

这些「乐音」的随机拼凑,是经过郭贝尔精心编排。他汲取捷克作家派屈克.奥雷尼克 (Patrik Ouředník)《20世纪极简欧洲史》中并置历史事件与个人片段的手法,以及「欧洲新闻频道」(Euronews)《不予置评》中抽离诠释、直面事件的纯粹影像,将这些元素解构、重组,转化为剧场中的声响与视觉符号。

因此,《每件发生了,还要发生的事》的演出现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声音装置。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聆听者,而是置身于「乐器」之中,亲身感受各种声响的流动、碰撞、交织,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聆听经验与意义诠释。

曾多次来台,郭贝尔观察到台湾的历史具有多层次性,不同的视角交织形成多元的历史叙述,并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他认为历史如何从不同的权力位置被建构或重新书写,是目前台湾艺术场景中特别值得关注的议题。

借鉴《20世纪极简欧洲史》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与当代事件交织在一起,演出中包括即时新闻画面,且每场演出所使用的新闻素材都不同,郭贝尔认为观众可能会联想到当前乌克兰战争,甚或川普试图购买格陵兰等事件,但表演本身不对新闻内容做评论,而是让观众自行思考和诠释。

为呈现史诗般的《每件发生了,还要发生的事》,北艺中心首次将大剧院全面展开,全长50公尺的景深已是一座奥运标准泳池规格;舞台上所有吊杆均配以静音马达,在全然寂静的空间,演出者在舞台上拖拉工业和剧场道具,让声响成为演出的一环,表演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与道具之间的关系──如何拿取、如何悬挂,如何移动,既是自由也是诠释;既是重建也是解构世界史。

郭贝尔强调,自己并不设定「某个主题」,他始终无法回答「这作品是关于什么?」他希望作品就是作品,是他们本身,也期待台湾的观众不用思考「这是关于什么」。

但这场演出不仅是一场听觉与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对历史、身分与未来的深刻提问。在全球化浪潮下,人类社会不断变动,郭贝尔借由这部作品,邀请观众打破时间的线性叙事,反思历史如何形塑现在,并在「并置而非叙事」的剧场体验中,与艺术家共同思考、想像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参与未来的书写。

延伸阅读

交织历史与多元素材 让观众联想自己的故事 海恩纳.郭贝尔的《每件发生了,还要发生的事》

台新艺术-决审讲座广告图片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