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血》演出剧照。(DJ Corey 摄 小川彩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场从失败出发的家族哀歌与告别旅程

小川彩《鼻血》

从纽约到东京:《鼻血》的追寻旅程

「你认识你父亲吗?」这是《鼻血》(The Nosebleed)的核心提问,也是活跃于纽约剧场的日裔美籍创作者小川彩(Aya Ogawa)在此自传式作品中,抛向观众也抛向自己的困惑。这部作品,近年来在纽约剧场界激起广泛共鸣,以直率的手法、幽默的基调且深具实验性的文本书写,引导观众直视由家庭记忆、自我认同与跨国族文化所共织而成的复杂课题。今年11月,《鼻血》将于日本东京新国立剧场上演(注),不仅对这部作品来说,是种国际巡演的里程碑,对这位日裔美籍的创作者而言,无疑也是某种文化意义上的回返与对话。

语言与文化之间:小川彩的剧场世界

小川彩是一位横跨剧本创作、导演与表演的跨界剧场艺术家,出生于东京,成长于纽约,作品常围绕身分、语言、性别与家庭等主题。在展演形式上,她经常以集体创作的方式与演员、设计师共同发展作品,关注的不只是语言与文本,也包括身体性、音乐性与观众的互动关系,风格兼具形式解构与深层情感,富饶丰沛多层且爆发性的表演能量,持续打破剧场的第四面墙,并挑战传统叙事结构。她独特的叙事手法与蓬勃的创作能量,备受纽约剧场关注,曾与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The Play Company、Soho Rep、Bushwick Starr等纽约重要剧场机构合作。

作为双语创作者,小川彩擅长在英语与日语之间穿梭,将语言的转换作为思考文化与权力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其多语能力与跨文化思考,不仅展现在创作上,也实践于日本剧作的译介。她不仅曾翻译冈田利规、前川知大、市原佐都子、神里雄大等多位知名日本剧作家的作品,同时也是日本剧作家协会所推动的剧本英译刊物《演剧:日本剧场在新千禧年》(ENGEKI: Japanese Theatre in the New Millennium)的御用翻译,并为该刊物的选书委员。著名杂志《Time Out》评其译作为「毫不费力、语感道地的翻译」,而《Village Voice》则称之为「一场语感转译的奇迹」。

小川彩(小川彩 提供)

从伤痕到舞台:《鼻血》的创作起点

《鼻血》是一出从作者小川彩个人经验出发、深入探索「失败」的作品,创作灵感源自于她父亲的离世。在这段期间,她开始重新思索,她与这位一生寡言、带有某种父权压迫的男性之间的疏离关系,回顾当时难以处理的丧礼,并沉淀她对于父亲的矛盾情感,同时也将这样的矛盾投射到自身作为母亲的身分。这一道又一道的伤痕,成为了她创作的起点,构织而成她对于自我身分探寻的网络,展开一场创作上的追问:我们如何继承失败?又是否可能原谅?

整部作品以小川彩本人的自传故事为基础,但特别的是,她刻意设计了5位演员与她本人共同饰演「小川彩」这个角色,彼此穿插、接力,构成一种多重分身、自我分裂的叙事策略。在舞台上,这些不同人所扮演的「小川彩」,时而回到童年记忆,时而呈现她与父亲的冲突拉扯,时而进入她身为母亲的内在挣扎。这样浮动灵活的结构,既挑战了观众对「自传」的既定想像,也在不断变换的视角中,建构出一种复数且充满破口的多重自我,跳脱了单一视角的自溺,也反映了她的跨越文化、国族和性别的多重身分。

2025╱2026 乐季最前线:国际篇广告图片
《鼻血》演出剧照。(Angel Origgi 摄 小川彩 提供)

从自我、分身到普世:失败三明治

除了演绎「小川彩」的生命片段之外,舞台上不同族裔的演员们,也分享自身各种的「失败故事」,调性幽默无比,表面看来荒谬可笑,实则揭示人们在日常中不愿面对的羞辱、恐惧与遗憾。这些看似不连贯的段落,构成一场关于「失败」的集体告白,也让剧场空间成为一种流动中的「疗愈室」。在里面,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有诚实的倾听,带领观众重思失败的本质,以及拥抱失败的勇气。

与此同时,演员们也不时跳出情境,走下舞台,将情境内的问题抛给观众,例如「你是否曾经恨过你父亲?」等直指人心的提问。这样的开放对话,打破了观演关系,让文本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转为一场共同参与的情感仪式。最后,演员邀请观众上台,象征性地将承载不同意义的逝者遗骸,放入骨灰瓮中。幽微,却令人震颤。

对应于《鼻血》如此充满断裂的内容、不断流动的视角、跳进跳出的观演关系,小川彩在展演形式上,以相当简约的舞台设计风格来呈现,由一张白桌、几张椅子,配合灯光与影像装置,切换出诸多场景,如日式家庭、丧礼、小学讲堂,甚至是实境秀节目。这种空间与时间的灵活流转,让观众仿佛在记忆的梦境中游移,仿佛随同小川彩在她的多元身分宇宙中漫散,而三不五时又被拉回当下与自身对话。

《鼻血》这部作品的剧名,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是《失败三明治》(Failure Sandwich),但后来,她将失败的母题延伸,连结至她儿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流鼻血事件,这个令她在当下不知所措且无能为力的小插曲,唤起了她内心深处关于责任、家庭与失败的复杂情绪,进而联想到了父亲的影子,以及他们同样面对亲职的继承与失落。整部作品从个人创伤出发,延伸至普世共感;从家庭的断裂与情感的缝隙,延展到语言、文化与身分的流动与错位。借由她自身与不同分身,小川彩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出家族哀歌,也是一场公共仪式,让观众重新学会倾听、分享与释怀,也重新理解失败、探索失败、拥抱失败与欢庆失败。

《鼻血》演出剧照。(Angel Origgi 摄 小川彩 提供)

从失败走向成功:作品发展历程

《鼻血》这出「失败」之作的发展路径,不仅是纽约作品发迹的典型,也是成功案例之一。作品最初于2019年在纽约公众剧院(The Public Theater)时常挖掘潜力新作的「雷达外艺术节」(Under the Radar Festival)中以读剧形式初次亮相。尔后,因疫情而延宕,但也在这段期间,获得不同机构的协助孵化,最终获选为纽约林肯中心剧院扶植新兴剧作家的创作平台LCT3计划,于2022年在该剧院的实验剧场完成首演,并于2024年开始于美国境内的多处戏剧重镇展开巡演。

自首演以来,《鼻血》受到剧评界与观众的高度赞誉。《纽约时报》称此作为「一场坦率又超现实的自白。」剧场媒体平台《TheaterMania》的评论指出:「小川彩创造出某种剧场的诚实,将个人创伤升华为集体情感的棱镜。」而美国文化评论网站《Vulture》更将其列为当年最佳剧场作品之一。2023年,该作获得了素有外百老汇东尼奖之称的「欧比奖」(Obie Awards),确立了小川彩在美国当代剧场中的独特地位,而《鼻血》的剧本也被收录于由耶鲁大学策划、杜克大学出版的美国当代戏剧重要期刊《剧场》(Theater)。凭借著她的创作成就与艺术高度,小川彩更于今年获得了美国表演艺术界的至高荣誉「多丽丝.杜克艺术家奖」(Doris Duke Artist Award)。因此,不仅《鼻血》成了近10年来最富创造性的作品之一,小川彩也是纽约剧场接下来最值得关注的剧场创作者之一。

《鼻血》演出剧照。(Angel Origgi 摄 小川彩 提供)

从父亲到故乡:在东京剧场的告别与重逢

今年11月20日至24日,《鼻血》将回归小川彩的原生地东京,于新国立剧场的小剧场演出,也是此作的亚洲首演。演出将以英语进行,搭配日语字幕。

对小川彩而言,这不只是作品巡演,更是一场文化根源的直面——是对父亲的告别,是对自我的和解,也是对故土的重逢。这场回返,将开启更多对话的可能——关于家庭、关于文化,关于自身,以及关于身处不同国家与文化的每人,如何透过剧场,超脱生活和生命的框架,直视人生的种种失败,还有那些我们不敢说、不曾说出来的痛。

注:相关演出讯息可参新国立剧场网站专页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8/29 ~ 2025/11/29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