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横跨11年、串联港台两地艺术家的跨界实验,由果实文教基金会年轻学员与「非常林奕华」剧团联手打造,推出全新作品《梁祝的继承者们之自画像》。这出作品并非单纯重演或继承2014年的《梁祝的继承者们》,而是一场以「自画像」为核心,解构当代年轻灵魂的艺术实验,引导观众直面「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如何从无数『他者定义』中,寻回『自我』的轮廓?」的深层提问。
作品缘起可追溯至国际影人、果实文教基金会创办人张艾嘉观赏《梁祝的继承者们》后的一念触动。她思考著舞台上的「梁」与「祝」,是否能由基金会的年轻学员「果实们」来担纲,这份共鸣经过数年酝酿,最终促成此次港台艺术家跨界合作。
与11年前的《梁祝的继承者们》以文本为基础不同,新版作品《自画像》以18位年轻演员的「本色」作为全剧结构核心。联合动作导演伍宇烈和林薇薇从发掘、开拓并培养学员的个人特质开始。他们放下了原剧本,转而在「果实们」的身体与声音上寻找材料,将每个演员自创的动作母题转化为新的「文本」。这是一出为「果实们」量身打造、以2025年为背景的情感与戏剧体验。

作品将由一首同名歌曲〈自画像〉贯穿,其歌词「我知道,我什么都知道,除了我是谁?」直指当代青年的存在困惑。歌词中看似矛盾的意象──牛奶与苍蝇、苹果树与罗马帝国──象征著在资讯唾手可得的时代,年轻生命对自我的认识,只能透过生命自身的体悟来圆满。
编导林奕华回溯与张艾嘉的多年缘分,并强调「自画像」的核心意义:「种籽是优是劣,唯培养内在能够决定,往外追求只是徒然。」他希望透过这出作品,鼓励年轻人探索自我,超越他人定见,发掘潜质,并找到平凡中的独特之处。

联合动作导演伍宇烈和林薇薇分享了此次排练的独特历程。伍宇烈以「走路」为例,从最基本的重心转移开始,训练学员「用风洗发,用雨洗澡」般与身体对话。他强调在看似简单的动作中,培养身体的「敏感度」与「可能性」,并借由「镜子练习」让学员学习了解对手与自己的关系,如同蝴蝶翅膀般对称却又独立。
林薇薇则指出,此次训练目标并非将学员塑造成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而是培养个人独特性。她期待学员不只是完成导演的指示,更能从日常中观察并记录生命中的养分,将其转化为创作材料。她强调,当学员站在观众面前时,能清楚知道「我在做什么」与「为什么而做」,技术将成为他们自由表达的工具。
这出作品也收录了多位年轻演员的真诚自述,他们透过文字,各自描绘出未完成的「自画像」。来自香港、33岁的何继绅表示,自己像在跑步,虽然讨厌却无法停止,并透过这段旅程,让焦虑不再那么可怕。17岁的朱柏谚曾埋怨自己的名字不够特别,后来才发现它如同「一张白纸」,感谢家人与朋友为他带来色彩。演员陈均侑则说自己像一个表演后的小丑,在逗笑所有人后,却忘了为自己献上笑容。来自台南的张志荣坦言,连看著镜中的自己都感到陌生,因此对于能够演出这出戏,他充满期待「画出来的样子会是什么?」这些坦率的分享,展现了当代青年在追寻梦想道路上所面临的困惑、焦虑与勇气,也呼应了作品的核心主题。

张艾嘉分享了果实文教基金会的创立初心,强调基金会的目标不仅是提供技术,更给予年轻人一个认识自己与艺术关系的环境。她将这些年轻人视为「小果实」,希望尽可能地陪伴他们,勇敢去尝试,并让基金会成为一个温暖的「果实之家」。
《梁祝的继承者们之自画像》不仅是一出戏,更是「果实们」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它提出了一个关于自我认同的永恒诘问,并邀请观众一同思考,如何在混沌的世界中,描绘出属于自己那幅独一无二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