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音乐才子方大同辞世,让许多乐迷深感惋惜,网路上不少人去重温他的访问和音乐会。香港表演艺术界近月亦有几位资深学者、创作者和技术专家辞世,也让圈内人士唏嘘不已。
香港资深音乐学者与乐评人刘靖之教授于2月初辞世,他除了是音乐研究者亦是翻译学研究者,在1970年代就开始撰写音乐评论,多年来笔耕不辍,硏究涵盖音乐、文学和翻译3个领域,主要著作包括《中国新音乐史论》、《刘靖之谈乐》3辑、《欧游乐记》、《林声翕传》等,并在中国多个音乐学院进行长期的学术交流。刘教授在2001年已响应香港中央图书馆发起的「文献征集行动」,将他个人收藏多年的珍贵书刊、文献,赠予公共图书馆,成立了「刘靖之文库」特藏。
一样是2月份,香港舞台技术及设计人员协会名誉顾问 、香港话剧团前舞台技术主管林菁先生辞世。他是在1989年加入香港话剧团参与剧场技术及舞台管理专业,在剧团服务超过30年,不单是剧团的元老级人马,也为香港的剧场技术及舞台管理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曾经在话剧团出版的书刊中接受访问。
3月,著名作曲家陈能济先生离世。印尼出生的他,在1989年初获台湾高雄市实验国乐团邀请,担任乐团职业化之后第一任驻团指挥;在台湾生活5年期间创作不断,及后在1993年获香港中乐团邀请,出任乐团助理音乐总监一职。在1970年代,陈能济就曾协助香港中乐团由业余发展至职业化,提倡「中乐交响化」的理念,他的作品数量甚丰,包括音乐剧《城寨风情》、《六朝爱传奇》、大合唱《东方之珠礼赞》、音乐朗诵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舞剧《九天玄女》。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口述历史及资料保存计划」有关于陈能济的访谈,在郑学仁博士的努力下在今年上架,让乐界朋友可以在透过网站了解他的创作历程。
香港著名填词人、有「词圣」美称的卢国沾则在日前于睡梦中辞世,他的作品包括《小李飞刀》、《天蚕变》、《人在旅途洒泪时》、《陆小凤》等,都是香港电视剧一代观众的集体回忆。而曾经参与「香港舞蹈口述历史(1950至70年代)」计划的梁漱华女士,是中国和加拿大著名舞蹈编导家和教育家,也是加拿大舞蹈教师协会首位承认的中国舞教师,亦曾在香港留下足迹,主要是在电影电视方面。前人的路如何走来,如果能有系统地留下记录,对后来者会是珍贵的文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