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香港艺术发展局(简称艺发局)「年度资助」的申请期在每年年底就开始,但今年却迟迟未闻消息,直至2025年1月中,艺发局才在官方网站发新闻稿,宣布修订「年度资助」制度,主要包括取消「三年资助」及让受年度资助团队可参与争逐一般资助计划。
自1990年代末,称艺发局推出支援艺术团队发展稳定艺术行政能力的「年度资助」,多年来凝聚成一幅中小型团队多元发展的百花齐放景象,亦是本地创作的重要能量。年度资助在当时政府较全盘的、同时在不同阶段与业界沟通后所制定的文化政策下发展,让在香港演艺学院的毕业生及各式文化组织,各有较长远对艺术发展的想像。
诚然「年度资助」多年来都出现不少变化和讨论,如业界对资助「吃不饱但饿不死」的额度一直认为有调高的需要,但艺发局除了本身资源是来自政府、每年都面对不同挑战,多年来年度资助的饼都大不了多少,虽然在其他如文化交流、个别主题(如针对行政人才训练或海外演艺市集)等项目上有增加额度以对应不同界别的需要,但获资助团队「上车下车」的流动性不多,多年来资深团队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却欠缺再往上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新进团队加入的比例却不高。即使艺发局一直强调要强化团队寻找其他资助的能力,让团队有更多元的开源空间,不过这些年来,客观的文化环境却不利于团队发展,如长期演出空间的开拓、增加排练空间等,都只能牛步前进。
事实上在疫情过后,国际的表演艺术环境尚未完全复原,亦有待迈进下一阶段的范式转移,如永续表演的探索等,艺术团队对资助的期待亦可理解,因此当这次2025-2026「年度资助」相关资讯迟迟未公布,申请资助团队的焦虑可想而知。
有趣的是这次消息的流通,是从非官方的发布展开:《明报》在艺发局官方宣布修订资助制度的前几天,以大篇幅「预测」改动,而局方在正式宣布后,也没有设咨询会与业界交流,有别于以往会保持与界别的沟通。这次改动主要在于取消10多年前加设、让有经验团队能有较长远发展、减低行政负担的「三年资助」,现在只设一年和两年资助,虽然资助额上限与去年相近(如两年资助申请每年上限最高预算是港币200万),局方亦强调这次修订有助加强团队获资助的流动性,不过团队的长远计划肯定会受限,行政负担亦会增加。
另一方面,以往获年度资助团队不能申请一般计划资助,而是另设额外资助计划,让更小型的团队、业余团队和个别艺术家,有机会在一般计划资助内得到更多的关注。但新制是获年度资助团队可申请竞争一般计划资助(额外资助计划取消),虽然局方提高一般计划资助的额度,但更小型的团队、业余团队和个别艺术家在行政力度上的限制,这是否更不利于他们未来获资助的机会?这方面还真的欠缺讨论,但团队是否还有时间反应与讨论呢,或是更实际地,要赶快在6周内预备未来一年或两年的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