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国际偶戏艺术节(La Biennal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 la marionnette)自市中心扩展至巴黎近郊,邀请观众探索融合工艺、身体、情感的当代偶戏。从2001年创办以来,法国国家偶戏中心(Le Mouffetard – Centre national de la Marionnette)透过这场艺术盛会推广迸发想像的创作形式,并鼓励跨领域合作,突显偶戏艺术在材质与叙事上的多元可能。2025年的第12届国际偶戏艺术节于5月13日至28日举行,邀请欧美各国创作者以独特的美学语言,探讨生命与死亡、理智与疯狂、历史与未来的边界,让偶戏超越美学疆界,介入当代现状。
出死入生的美学书写
美国艺术家Lone Wolf(又名Kevin Augustine)以奇幻又诡谲的视觉语汇,营造出一场徘徊在尘世与幽冥之间的旅程。受舞踏启发的他运用双手、双脚操控以泡棉与橡胶制成、肌理细腻的人形雕塑——宛如被解剖的残破尸骸,却带有一种温润又细致的手工质感。《肉身演奏会》(Body Concert)透过躯壳与灵魂的互动,突显生死之间的辩证,提出浮生如寄的存在哲思。
从个人回忆批判历史和体制
比利时两位女性艺术家则透过偶戏形式追溯个人记忆与父女关系。长年经营物件剧场的利柏斯(Agnès Limbos)在《我父亲的信》(Les Lettres de mon père)中,运用人偶互动营造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73岁的她重返8岁的童年回忆,阅读长年在刚果工作父亲的来信,揭露成长时期家长缺席的创伤、担忧父母身陷战乱的阴影、及天主教教育的压力。透过幽默、自嘲的口吻,利柏斯以个人生命经验批判殖民主义,充满丰沛的情感与深刻的省思。擅长操控半身偶的贝洛华(Natacha Belova)改编果戈里《一个疯子的日记》,以身兼导演与演员的父亲为蓝本呈现《疯癫》(Loco),突显疯狂执念的创造力,透过精采的双人操偶,描绘小人物如何挣脱理智枷锁,运用想像颠覆常规,展开一场超现实的冒险,寻找另一种存在的可能。

探索「后人类世」的寓言
本届艺术节节目的另一项特色,则是未知世界的生态探索。Infra剧团作品《尘埃》(Poussière)透过变化万千的视觉效果,引领观众进入末日废墟,在透明的微型装置里,袅袅炊烟化成尘土风暴,人偶诞生于灰烬之中,尽管身处崩解的环境,但仍未放弃找寻生命的希望,令人想起现世的战争或生态危机,也彰显出人类绝处逢生的毅力。Matiloun剧团的《地下》(Sous Terre)则融合古老传说与田野调查,揭露谜样地底世界的各种面貌;表演者巧妙地运用物件和沙画的意象,开启无边的想像世界,并透过轻盈的音乐铺陈寓意丰富的叙事,从日常出发,邀请观众变化视角,深入一场穿越时空的地层探险。
物质与人文的诗意交融
以冰偶闻名的交界剧团(Théâtre de l’Entrouvert)则带来令人惊艳的户外演出《水》(MIZU,日语),由导演兼操偶师维涅朗(Elise Vigneron)和日裔舞者Satchie Noro共同合作,在巴黎郊区的运河上展开一场肉身与物质的对话。冰偶从水中浮现,随著悬丝操控开始与人共舞,但又随著室外温度而慢慢融解。这场演出展现偶戏独特的肢体表演性,并以物质变化暗喻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充满了感官的效果及诗意的想像。重要的是,这场融合城市景观与自然元素的演出触及平日鲜少进剧场的民众,让偶戏的奇幻美学扩延至公共空间,展现其老少咸宜的魅力。
从身体性探索到生态寓言,从个人记忆到政治隐喻,本届国际偶戏艺术节展现了这门艺术超越传统叙事的多元面貌。它既是物质与形体的实验场,也是透过想像力回应现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