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状王》北京演出海报。(截自网路)
北京

港制音乐剧《大状王》受肯定 映照出中国音乐剧发展困境

由香港西九文化区委托,香港话剧团创作、制作及演出的原创粤语音乐剧《大状王》7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11场,座无虚席,赞美之声漫天而来,甚至众口同声地认为这是华语音乐剧的天花板之作。《大状王》藉清朝判官的原型,讲述著现代人对人生的梦想与挑战,以及对于善恶的价值观。自2015年开始构思,2019年试演,经过多方修改,2022年正式公演之后又做了不少调整,2023年的版本演出之后,大获成功,短短数年间不但拿了超过20个舞台剧的奖项,也获得绝大多数观众的喜爱,甚至被誉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好的音乐剧。

然而,一部由话剧演员演唱的音乐剧竟然会被认为是中国音乐剧发展了数十年之后的极致之作?这对目前繁荣的中国音乐剧市场与当红的音乐剧明星来说,情何以堪?

在对《大状王》的一片赞扬声中,剧评人北小京倒是看到了一部分的真相:「香港话剧团所做的铁杵磨针般的努力,不过是严谨的专业精神,也是艺术工作者本应该具有的品质,被这样拿出来大加赞赏,只能更加说明我们的戏剧行业里有多少急功近利、被粗糙炮制的作品在占据舞台。」「急功近利」、「粗糙炮制」确实是目前中国音乐剧发展困境的症结所在。

如果问DeepSeek目前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困境,它会从剧本、音乐、人才、产业生态与市场机制等方面系统性地展示中国目前的情况,然而,如果DeepSeek所根据的是目前中国音乐剧发展至今所有论述与批评文献的大数据,这种结论只能说明中国内地音乐剧圈的自省与自觉完全不著边际,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繁荣却并不健康的音乐剧市场的现象描述,问题的源头还是得回溯到根本的思维。

音乐剧是唯一一种能够完全由市场机制生存下来的表演艺术品类,所凭借的是它特殊的产出机制与商业模式,这在伦敦西区和百老汇被证明是有效的。然而在中国,中国特色的「国情不同」这个借口的背后扎实地站著做生意─投资,只关注短期收益的思维,当剧本缺乏戏剧逻辑、音乐与表演不匹配、导演调度不合理、演员忘词这些情况一再发生,日复一日,只能以明星效应和商业手段(如同时扮演著被操弄与反噬角色的粉丝经济)凌驾于专业,最终让人怀疑几度浪淘沙之后到底能留下多少值得再看的作品,当观众由期待转向失望甚至绝望后,市场的泡沫化也就可以预期了。

人才、资源(资金与设备完善的剧院)与市场规模都是中国发展音乐剧的优势,但缺乏「永续」的概念,短视的投资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察觉不到真正的长远利益;专业的从业者纠缠于现实生活,做完一个又一个「项目」,到头来却不知为何而战。中国音乐剧市场繁荣的表面下是内耗的生态。《大状王》长达8年的创作打磨经历,最终以它的细腻与精致,以及对于中国音乐剧独有样式的创新,在剧本、音乐、舞台与表演上都得到极大的肯定,但它是不是被公认华语音乐剧的天花板并不重要,反而是它对中国音乐剧的现况与未来发展提出的警示:在市场上能够成功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良好的产出机制,善用人才与资源,才能使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走上健康之路。

再现剧团-落人之家广告图片
《罗恩格林》首现台湾舞台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9/06 ~ 2025/12/06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