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
巴黎
共體時艱或捨本逐末? 法國表演藝術界面臨撙節窘境
2月底,法國政府投下震撼彈,宣布年度總預算必須縮減共100億歐元,以彌補經濟負成長帶來的虧損。儘管文化部只占刪節總額的2.4%(註1),卻造成表演藝術界前所未有的壓力。 中央的撙節勒令 對剛走馬上任的文化部長哈希妲.達狄(Rachida Dati)來說,這波大幅度的撙節政策無疑是重大挫敗。原本大家期望她透過良好的政商關係,為文化產業爭取更多資金,但沒想到卻得面對開源節流的難題。削減預算案似乎只是總統、行政首長與經濟部長的決議,這突顯了政府權力的集中化,部會首長根本沒有協商空間。更令人擔心的是,這次修正預算似乎只是首波海嘯,6月內閣還得面臨另一次財政整頓。 此波衝擊下,受創最深的莫過於2個承先啟後的文化產業古蹟維護和創作補助(註2)。達狄聲明,她會動用文化部的預備金補償三分之二的虧空,並運用轉移法令,挪用其他計畫的補助費用。她也表示不會刪減地方場館補助,以維護她推動的鄉村文化平權政策。然而,由國家直接資助、監督的藝術機構卻面臨空前的財務危機。
-
巴黎
文化事業淪為政治酬庸?法國新任文化部長引爆爭議
1月初,馬克宏政府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民調,進行內閣改組,宣布由右派政治明星哈希妲.達狄(Rachida Dati)入主文化部。此舉不但震撼法國政治界,也引爆文化圈的一片撻伐。 現任巴黎第7區區長的達狄曾是法國首位北非裔的司法部部長。窈窕美豔的外表、野心勃勃的行事態度、敢戰敢言的政治風格,使她成為法國政壇的話題性人物。而且,她從政後引爆的爭議也從未停歇,無論是感情緋聞、生下私生女、煽動言論、涉嫌挪用公款等等。 上任首日,達狄表明文化部並非她決定入閣的首選,她更想要深入權力核心,隨即又宣布將投入2026年巴黎市長的選舉。此番引人非議的言論彷彿證實馬克宏政府將文化部視為政治酬庸,掀起媒體界一片譁然。但總統強調,選擇達狄擔任文化部部長,是因為她的媒體聲量和政治行動力足以突破藝文界的菁英思維。儘管如此,記者仍臆測這是馬克宏在政治角力下的一步險棋。他想利用達狄頑強的戰鬥力拉攏右派選民,並擾亂長期由左派勢力支配的藝文圈。 無論推行巴黎奧運的文化活動、聖母院重啟、古蹟修繕、龐畢度中心整修引爆的罷工運動、國家媒體續存所有人都期盼在時尚圈比在文化界有名的達狄該優先處理哪個問題。然而,她上任後宣布全力投入鄉村文化平權,卻沒有提出任何配套措施。 以藝文產業為榮的法國似乎也落入選舉角力的陷阱,讓文化部成為政客邁向權力的跳板。全媒體時代下,藝文事業有沒有可能跳脫邊緣化的社會地位、明星化的趨勢、意識形態和政治盤算的干預,成為一種全民共識?這個問題值得眾人深思。
-
巴黎
不想坐好看戲?請上台解放身體!
疫情過後,歐陸表演藝術界一掃社交距離的陰霾,邀請民眾與表演者共享舞台體驗。今年秋天在巴黎演出的3部作品以不同方式,讓觀眾選擇被動觀看或主動參與,營造出多元且豐富的觀演關係。 法國新銳導演戈瑟蘭(Julien Gosselin)的新作《滅絕》(Exitinction),一開場就讓人覺得誤闖夜店。舞台中央的DJ播放著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側台也供應免費啤酒,觀眾可以自由穿梭台上、台下,像是遊走於舞池與包廂之間.經歷了長達半小時的銳舞派對,觀眾才從碩大的螢幕上看到表演者躋身於熱舞群眾之中,揭開這場末日寓言的序幕。戈瑟蘭巧妙地把參與觀眾化為背景,形塑作品要傳達的墮落感與電影美學。 德國女導演蘇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則邀請觀眾一同挑戰半世紀前的經典歌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不同於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融合復古風格與超現實意象,導演與視覺藝術家Markus Selg營造出橫越遠古社會和未來文明的儀式.長達3個半小時的演出中,觀眾可以任意登上旋轉舞台,近距離欣賞歌隊表演和投影裝置,沉浸在真實與虛擬交融的宇宙。導演透過人工化的美學創造出炫目又迷幻的感官效果,帶領大家邁入人類世的不確定感。 以《優雅的印度諸國》(Les Indes galantes)聞名的街舞編舞家Bintou Dembl在《G.R.O.O.V.E.》中帶領觀眾遊走於龐畢度美術館,透過吟唱、電影、裝置、街舞的多元交融,體現跨文化的魅力。劇末,舞者請觀眾一起上台、重複相同的姿態與律動。演出不僅瞬間成為嘻哈派對,更宛如一場集體的街頭運動.Bintou Dembl透過鼓動的節奏勾勒出群體狂歡的氣氛,建構出集體行動的壯觀場面與震撼能量。
-
巴黎
巴黎秋天藝術節9月啟動,2檔限地演出為奧運暖身
巴黎秋天藝術節於9月初正式啟動.去年甫上任的總監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特別策劃2檔免費的限地演出,成功結合表演藝術與城市空間,邀請民眾為明年的奧運盛會提前暖身。 來自巴賽隆納的雙人團體El Conde de Torrefiel於露天公園呈現《超虛構計畫一號》(Ultraficcin nr. 1),在夕陽與夜幕交替之際,觀眾透過12 X 6米碩大銀幕上的文字投影及撼動音效,深入時空交錯的故事情節:巴黎恐攻、難民渡海、墜機事故、公園內女子狂歡失足的意外。儘管整體演出讓人有置身蚊子電影院的錯覺,但現場不時出現呼應敘事內容的行動與場面:引領羊群穿越群眾、搖晃樹叢、揚長而去的車輛。El Conde de Torrefiel營造出徘徊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劇場感,以理性閱讀及感官接收,擴延觀者的想像與感知。 義大利編舞家Alessandro Sciarroni則在20世紀初興建的公共泳池,為巴黎奧運揭開序幕。《IRIS》融合游泳競賽和阿卡貝拉合唱,讓編舞從身體擴延至聲音與空間。對編舞家來說,這座泳池宛若一種特殊儀式的場域,它讓市民放鬆、重生、挑戰體能極限,而且建築結構可以產生如大教堂的回音,使人暫時放下城市煩囂,徜徉在超越時空的神聖氛圍。《IRIS》的表演者除了12位演唱中世紀宗教音樂的合唱者,還包含7位青壯年泳者,其中4名還是殘疾人士。這並非Alessandro Sciarroni首次與身障者合作,2015年的《曙光》(Aurora),他已彰顯「盲人門球」的舞動魅力.他從幼年起就被唐氏症阿姨照料,體會身障者即使能力或體力有所限制,但他們比一般人更想要超越自我。透過競賽和演唱,Alessandro Sciarroni呈現出奮鬥不懈的體育精神,體現奧運的榮耀價值。
-
巴黎
巴黎市立劇院與夏特雷劇院迎來新氣象
位於塞納河畔的巴黎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Paris)與夏特雷劇院(Thtre du Chatelet)擁有160年的悠久歷史。今年春天,這兩間劇院分別將修繕完成與確認新任總監。它們的重振旗鼓不僅為巴黎帶來嶄新的文化風氣,也透過表演藝術的光芒,提前點燃明年的奧運聖火。 2016年,市立劇院閉館整修。距離上次修繕已長達半世紀,市立劇院亟需處理建築結構的鉛污染。但原本預計為期3年的工程延宕至7年,讓遷址卡登藝術空間(Espace Pierre Cardin)的行政團隊不得不與其他場館共享大型演出。工程拖延的原因除了因應技術工會要求、將手動燈桿更換成電動懸吊系統,2019年在工地演出的沉浸式劇場《Dau》也嚴重破壞劇院牆面與地板,必須修復;加上疫情影響,市政府又追加劇院外觀拉皮工程,整修總金額比原先預算增長1.4倍(註)。今年9月劇院終將重新開幕,並更名為「莎拉.伯恩哈特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 Sarah-Bernhardt),以紀念這位逝世百年的傳奇女演員。 以輕歌劇為主的夏特雷劇院在2019年整修後,由麥肯錫(Ruth Mackenzie)擔任總監,但她專斷獨行的作風引爆管理危機,又陸續推動大型製作,導致劇院虧損連連。隔年麥肯錫被迫辭職,劇院陷入無主窘境。儘管去年劇院賣座率高達95%,但節目取向青黃不接,遭致批評。2月初,前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正式入主夏特雷劇院,巴黎市政府希望借助他歌劇導演的專長和經營場館的經驗,扭轉劇院頹勢,開拓全新前景。 趁著兩間劇院的汰舊換新,巴黎市政府也預計將分隔它們的廣場打造成無車的人行步道,讓表演藝術的能量注入巴黎市中心,向前來欣賞奧運的世界觀眾展現法國的文化風範。 註:整修預算從2,600萬增加至3,600萬歐元,約是新台幣11億7,000萬元。
-
巴黎
菲利浦.肯恩接任「玻璃動物園」藝術總監
《龍之憂鬱》(La Mlancolie des dragons)導演肯恩(Philippe Quesne)7月起接任巴黎跨領域創作推動重鎮的「玻璃動物園」(La Mnagerie de Verre)藝術總監,承接創辦人阿利耶(Marie-Thrse Allier)推廣跨領域創作、挖掘後起新秀的未竟之業。 2019年,肯恩因市政府干預而不再續任楠泰爾劇院(Thtre de Nanterre-Amandiers)總監。決心脫離公務體系、專心發展獨立創作的他為何回心轉意,接管巴黎最前衛的表演中心?「玻璃動物園」其實是肯恩的發跡之地,20年前若沒有阿利耶的賞識,他根本無法踏上導演之路,大膽嘗試融合視覺裝置、行為表演、戲劇敘事的作品。這樣的知遇之恩讓他決定傳承伯樂的使命,持續拓展全新的劇場美學風格。 1年多前,阿利耶就曾與肯恩商討,趁「玻璃動物園」成立40周年之際,交接總監職位。但阿利耶的突然辭世讓兩人無法公開交棒,肯恩的續任必須交由負責管理阿利耶遺產的基金會審議,並由5位專業人士遴選適當人選,經營這間公家補助高達78萬歐元(註)的文化機構。肯恩的雀屏中選,不只在於他與阿利耶的私交,也因為他的親民風格及長期鼓勵跨領域獨立創作的努力。這兩點完全符合阿利耶當初成立「玻璃動物園」的宗旨。 肯恩表示,革新劇場美學不只得鑽研於創作,更要認識來自不同領域的其他藝術家,並持續探索彼此異同。未來,他企圖打破藝術形式的藩籬、年紀或資歷的差異、和公務體制的局限,讓「玻璃動物園」變成一個更具有彈性的跨領域文化實驗場,提供空間與資源給予持續研究的老少創作者,開拓讓他們相互交流的可能。 註:「玻璃動物園」由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島大區及巴黎市政府資助,文化補助約為2,418萬新台幣。
-
巴黎
「莫里哀之夜」暌違兩年舉辦卻遭業界非議
受疫情影響2年未公開舉辦的「莫里哀之夜」(Nuit des Molires)於5月30日盛大舉行頒獎典禮。無論是公立劇院的紙箱歌舞秀《肥男會溜冰》(Les Gros patinent bien)或私立劇院製作《皆大歡喜》(Comme il vous plaira),今年由風趣詼諧的喜劇大獲全勝,彷彿法國戲劇界試圖一掃疫情陰霾,用輕盈又詼諧的氛圍,證明劇場感動人心的力量。 2018至2019年,法國劇院觀眾人數原本持續攀升,進入退休生活的嬰兒潮世代有更充裕的時間上劇場享受娛樂。但2020年疫情爆發,不但讓老年觀眾害怕群聚感染的風險,更讓捉襟見肘的小型劇場面臨歇業危機。2年來,封城、宵禁、因演職員染疫而臨時取消演出、烏克蘭戰爭導致的物價飆漲這些因素更讓多數觀眾減少上劇院的興致。相較於2019年第一季,今年私立劇院的觀眾人數至少下降44%。無論公、私立劇院,大家都希望藉由這場頒獎盛會再現劇場人的活力,吸引更多觀眾回籠。 然而,典禮舉辦前,「莫里哀之夜」卻遭到業界人士的非議。主辦單位規劃獎項以文本與表演為主,卻把所有設計概括成「視覺與聲音創作」,引起技術公會的批評。此外,許多得獎製作早已結束演出檔期,很難及時為票房帶來連鎖效應。融合公、私立劇院演出的頒獎盛會儘管象徵法國劇場界團結一致,卻造成典禮冗長的問題,許多評審甚至根本沒有看過全部的入圍演出。 本屆典禮也引爆禁言風波,女性團體#metoothtre抗議籌辦單位禁止她們在頒獎台上控訴劇場界男女不平等的現狀,以及屢見不顯的性騷擾案件。「莫里哀獎」儘管是法國劇場界的最高殊榮,但也透露了整體產業無法掩蓋的衝突與危機。
-
巴黎
推動跨界創作的教母阿利耶與世長辭
巴黎「玻璃動物園」(La Mnagerie de Verre)創辦人與總監阿利耶(Marie-Thrse Allier)於3月26日以91高齡辭世。近40年來,她以獨到觀點鼓勵並陪伴年輕創作者,開創出法國當代表演藝術界的嶄新風景。
-
巴黎
凡.霍夫攜手法蘭西劇院重現莫里哀失傳經典
從1月中起,法國以不同形式慶祝莫里哀誕辰400周年。無論演出、展覽、座談或出版,一系列藝文活動嘗試揭開法國戲劇文豪的神秘面紗。
-
巴黎
安銀美舞作《龍》讓亞洲各國舞者「同台」
韓國編舞家安銀美在巴黎市立劇院呈現新作《龍》,構想源於2018年,巴黎市立劇院邀約安銀美以千禧世代為主題創作。安銀美很快地就想找亞洲不同國家的年輕人,以各自的傳統舞蹈出發,發展創新肢體表演,呈現亞洲新世代的活力與自由。
-
巴黎
巴黎歌劇院推出《緞子鞋》慶祝藝文場館重啟
《緞子鞋》的故事背景是西班牙黃金時代,主軸為男女主角的苦戀,因個人及國際政治因素牽絆,至死無法廝守。克羅岱爾於1919至1924年在亞洲擔任外交官期間寫成此劇,原劇本長達12小時,歌劇版則縮減為6小時。
-
巴黎
劇院占領運動延燒全法
近50位劇場工作者占領巴黎奧德翁劇院,抗議政府自去年10月底關閉劇院,並要求加強對藝文工作者的疫情補助。
-
巴黎
巴黎市立劇院持續與觀眾密切互動
疫情緊繃,法國藝文場所仍維持關閉,巴黎市立劇院把節目改成現場演出、透過社群媒體直播,加上一系列公益藝文服務,是法國極少數仍與觀眾保持密切互動的劇院。
-
巴黎
透過詩意的話語 劇場抵抗再封城的頹靡
入秋之際,新冠病毒開始迅速蔓延,讓法國再度陷入危機,並重創文化產業。十月開始,失控的疫情不但讓劇院面臨嚴峻的經營考驗,也帶走了許多優秀的藝術家。資深導演范桑(Jean-Pierre Vincent)(註1)不幸於十一月初離世,使戲劇圈喪失了一位致力培育新秀和挖掘經典文本精髓的創作者。第二波疫情讓法國表演藝術界壟罩在一蹶不振的低迷氛圍之中,喪失了越挫越勇的鬥志與毅力
-
巴黎
作家親自登台微觀自我 歐斯特麥耶新作逼視社會矛盾
法國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開,每個劇院都戰戰競競。許多劇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馬上中止演出(註1)。觀眾看戲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儘管諸多限制,但觀眾依舊熱情不減,讓多部製作一票難求。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與法國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誰殺了我父親》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開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
巴黎
展開對抗疫情前哨戰 巴黎秋天藝術節如期舉行
隨著九月返工與復學潮,法國各表演場所也準備在閉館長達半年後,重新迎接久違的觀眾。但公衛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確診人數卻埋下變數。劇院不確定觀眾會否冒風險預購一整年節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賞演出?怎麼配合各國出入境細則安排國外藝術家來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註1)下維持票房與成本的平衡?隨時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會否讓表演藝術界再陷深淵?
-
巴黎
面對營業額下滑72% 劇場界如何備戰後疫情時代?
飽受藝文界批評的馬克宏政府於七月六日改組,任命曾數度入閣的芭切洛為文化部長。出身媒體界的她上任後勤跑基層,試圖以行動了解文化產業受到的影響。儘管如此各大劇院對如何規劃未來的節目方向仍一籌莫展。暑假期間許多劇院決定舉辦特殊性藝文活動,一來彌補長達四個月的演出空窗期,讓觀眾重拾看戲樂趣;二來也測試水溫,因應公衛政策改變劇院營運模式。
-
巴黎
米榭.皮柯里告別舞台人生 表演身影永留人心
法國國寶級演員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五月十二日辭世,享年九十四歲。大部分的台灣觀眾可能都是透過歐陸電影認識這位傳奇男星,卻不知道他視劇場表演為畢生職志,曾與許多知名導演合作,演繹過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在耄耋之年,他仍登台演出,試圖以千錘百鍊的生命歷練,激盪出稍縱即逝的藝術火花。
-
巴黎
在疫情中被「遺忘」? 法國藝文界抗議發聲
在政府下達禁足令後,解封遙遙無期讓文化機構承受重大經營壓力,被迫失業的藝文工作者也陷入生活困境。四月起藝文界人士紛紛公開陳情,批評政府文化紓困方案過於空泛籠統,不滿法國總理四月中針對各行業的解封措施說明中獨漏文化產業,忽略了被迫失業藝文工作者的生存權益。他們並在四月底連署一封公開信刊登於《世界報》,向馬克宏總統提出抗議與呼籲。
-
巴黎
病毒來臨前已有危機 法國表演藝術界陷入存亡之秋
法國政府於三月八日宣布禁止千人以上集會,歌劇院、夏佑國家劇院、巴黎愛樂廳、夏帖列劇院等被迫限制觀眾人數或取消演出。隔天文化部長李斯特宣布確診,引起譁然。繼禁令升格至百人聚會後,政府乾脆於隔日宣布關閉餐廳、咖啡、電影院、博物館、劇院等,迫使中斷所有藝文活動。然在病毒肆虐前,某些劇院已出現營運危機,突顯出藝文產業受政府與市場牽制的雙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