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巴黎

相關文章 29 篇
  • 獲頒2022莫里哀獎的公立劇院紙箱歌舞秀《肥男會溜冰》海報。
    巴黎

    「莫里哀之夜」暌違兩年舉辦卻遭業界非議

    受疫情影響2年未公開舉辦的「莫里哀之夜」(Nuit des Molires)於5月30日盛大舉行頒獎典禮。無論是公立劇院的紙箱歌舞秀《肥男會溜冰》(Les Gros patinent bien)或私立劇院製作《皆大歡喜》(Comme il vous plaira),今年由風趣詼諧的喜劇大獲全勝,彷彿法國戲劇界試圖一掃疫情陰霾,用輕盈又詼諧的氛圍,證明劇場感動人心的力量。 2018至2019年,法國劇院觀眾人數原本持續攀升,進入退休生活的嬰兒潮世代有更充裕的時間上劇場享受娛樂。但2020年疫情爆發,不但讓老年觀眾害怕群聚感染的風險,更讓捉襟見肘的小型劇場面臨歇業危機。2年來,封城、宵禁、因演職員染疫而臨時取消演出、烏克蘭戰爭導致的物價飆漲這些因素更讓多數觀眾減少上劇院的興致。相較於2019年第一季,今年私立劇院的觀眾人數至少下降44%。無論公、私立劇院,大家都希望藉由這場頒獎盛會再現劇場人的活力,吸引更多觀眾回籠。 然而,典禮舉辦前,「莫里哀之夜」卻遭到業界人士的非議。主辦單位規劃獎項以文本與表演為主,卻把所有設計概括成「視覺與聲音創作」,引起技術公會的批評。此外,許多得獎製作早已結束演出檔期,很難及時為票房帶來連鎖效應。融合公、私立劇院演出的頒獎盛會儘管象徵法國劇場界團結一致,卻造成典禮冗長的問題,許多評審甚至根本沒有看過全部的入圍演出。 本屆典禮也引爆禁言風波,女性團體#metoothtre抗議籌辦單位禁止她們在頒獎台上控訴劇場界男女不平等的現狀,以及屢見不顯的性騷擾案件。「莫里哀獎」儘管是法國劇場界的最高殊榮,但也透露了整體產業無法掩蓋的衝突與危機。

    文字|王世偉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推動跨界創作的教母阿利耶到晚年仍求新求變。
    巴黎

    推動跨界創作的教母阿利耶與世長辭

    巴黎「玻璃動物園」(La Mnagerie de Verre)創辦人與總監阿利耶(Marie-Thrse Allier)於3月26日以91高齡辭世。近40年來,她以獨到觀點鼓勵並陪伴年輕創作者,開創出法國當代表演藝術界的嶄新風景。

    文字|王世偉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巴黎秋季藝術節今年「大師肖像」主題之一為行為藝術家拉.希波,圖為其演出作品Laughing Hole。
    巴黎

    巴黎秋季藝術節承先啟後 首邀台灣戲劇演出

    向來著重於呈現文化多元性的「巴黎秋季藝術節」,今年從九月至十二月,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多種不同形式的創作,讓劇場大師與新銳創作者匯聚一堂,展現當代表演的多樣繽紛。今年的「大師肖像」單元呈現已逝現代舞大師康寧漢與當代行為藝術先鋒拉.希波的經典,此外更首度邀請台灣劇場作品參演,王嘉明的《親愛的人生》跨越了文化和語言的隔閡,成功打入歐洲市場。

    文字|王世偉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洪水》在舞台上建造了一座公寓,在八個相異的空間中,七名角色的動作同步進行。
    巴黎

    波默拉首部原創歌劇 漫溢的情感《洪水》

    波默拉(Jol Pommerat)導演與編寫的《洪水》LInondation九月底於喜歌劇院(Opra Comique)首演。儘管他並非首次跨足音樂界,但這齣製作卻是他第一部原創歌劇(註1)。在歌劇院總監蒙岱(Olivier Mantei)的努力推動之下,這位叱咤法國劇壇的說故事大師與義大利當代音樂作曲家費利岱(Francesco Filidei)率領十多名歌者與樂手,共同完成這部深邃又迷人的現代家庭寓言。

    文字|王世偉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自去年十月擔任文化部長以來,李斯特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各大公立劇院的人事任命案。
    巴黎

    表演藝術界人事大洗牌 突顯世代交接的展望與難題

    歐陸文化機構於今年夏天陸續更換總監。這場大規模的人事波動不但顯現法國表演藝術界新生代的崛起,也突顯文化部、市政府和藝術家三足鼎立的衝突危機。掌管劇院體系的創作者是否意味著擁有足夠資源,能開創全新的藝術風景,還是被迫淪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

    文字|王世偉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席瓦迪耶《人民公敵》運用混雜元素,拼湊出一個超越時代的奇幻空間。
    巴黎

    法國名導席瓦迪耶 將《人民公敵》化為當代警世寓言

    法國鬼才導演席瓦迪耶近期將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搬上舞台,原作透過兄弟之爭描繪了科學真理與政治運作的衝突與矛盾,席瓦迪耶透過層次分明的舞台裝置和節奏明快的場面調度,試圖將這場兄弟鬥爭,發展成事實真相與現實利益的衝突。他運用混雜的元素,拼湊出一個超越時代的奇幻空間,更在演出中融合了即興橋段,讓台上台下直接交流,度過一段激發想像和思考的嘉年華。

    文字|王世偉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抗議人士舉著「不做愛,就沒獨舞」(Pas de sexe, pas de solo)的布條,控訴法布爾的非道德行徑。
    巴黎

    楊.法布爾身陷#metoo風暴 藝術界暗藏的父權陰影

    比利時跨界藝術家楊.法布爾去年遭到其舞團Troubleyn的人員,以公開信譴責法布爾逾越道德底線的工作方式,近期他的兩齣新作到巴黎演出,也引來抗議人士拉布條發傳單,控訴創作者的非道德行徑。事實上,「法布爾事件」只是歐洲表演藝術界的冰山一角,藝術圈中的階級與父權陰影籠罩,#metoo運動揭露文化圈不為人知的潛規則,以及濫用藝術之名的權力遊戲。

    文字|王世偉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道》從未曝光的影像讓它成為電影圈的傳說。
    巴黎

    擺了獵奇觀眾一《道》 令人失望的懷舊真人秀

    原本預計在去年十月於柏林首演的《道》,終於在去年底在巴黎上演,這齣源於俄國電影導演赫爾札諾夫斯基拍片計畫的演出,在兩週內吸引了上萬觀眾進入展演場域體驗。觀眾在布置成蘇聯共黨時期研究機構中的空間遊走,除了欣賞影片與裝置,也觀賞現場表演,但整個內容卻招來惡評,《道》就像是場譁眾取寵的大型真人秀,充滿了矯揉造作的擬真假象,只映照出觀者貪婪的獵奇心。

    文字|王世偉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透過原著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巴黎

    剎那就是永恆 貝洛赫尼重探普魯斯特經典

    未滿四十歲的貝洛赫尼是備受矚目的法國青年導演,熱愛搬演文學巨作的他,透過生動有趣的表演、節奏輕盈的音樂與視覺強烈的舞台美學,打破了經典給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去年年底推出的《剎那》重探普魯斯特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貝洛赫尼擷取三個主題:童年、哀悼與回憶的湧現。透過原著的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文字|王世偉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繼承父親彼得.布魯克導演衣缽的伊莉娜.布魯克也決定在任期屆滿兩年之前,離開國立尼斯劇院。
    巴黎

    政治角力無所不在 表演藝術界掀起茶壺風暴

    法國近兩個月掀起「黃背心運動」,突顯了法國政府長久以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位者只重視數字與成效,愈來愈輕視公共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法國的場館經營與文化政策上。近期表演藝術界的紛擾頻傳,除了多位文化機構的藝術總監請辭,還有場館內的勞資爭議,重要劇場資料庫網站因預算縮減可能被迫停擺等等,政治角力、資源分配種種問題,也無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文字|王世偉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歐斯特麥耶首度與法蘭西戲劇院合作,就以狂歡版的《第十二夜》撼動保守觀眾心中的高牆。
    巴黎

    與法蘭西戲劇院合作 歐斯特麥耶《第十二夜》狂歡搬演

    受到近年來保守勢力在歐洲崛起所影響,德國知名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現莎翁怎麼透過風趣的筆觸,突顯超越性別框架的慾望。這三年來,他在巴西、羅馬和柏林的導演工作坊中與大學生一起探索此劇情節,近期並與法蘭西戲劇院新生代演員合作搬演,透過符號的拼貼與錯置,不僅突顯劇中的扮裝橋段,也顛覆了大家對於性別和身分的既定認知。

    文字|王世偉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日本導演宮城聰在珂嶺劇院發表的新作《揭示》。
    巴黎

    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年 巴黎秋天颳起哈日旋風

    為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周年、以及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日法政府聯手,今年初秋至明年春在巴黎舉辦系列日本節目,名為「2018日本主義」,企圖透過東西文化交流,打造全新美學風景。參與演出的除了日本傳統藝能界國寶級明星演出的歌舞伎與狂言,還有當紅影視明星參演、重量級日本導演執導的舞台作品,強力和式文化旋風,讓花都巴黎為之風靡。

    文字|王世偉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重新開幕的拉.斯卡拉劇院。
    巴黎

    民間力量 開創巴黎私立劇院的全新風景

    修復古蹟、創立劇院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的職責,若民間出現了主動投注藝術產業、培育創作者的有志之士,文化事業才能夠在社會中健全地發展。九月十一日,「拉.斯卡拉」(La Scala)這間擁有近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劇院,在一對企業家伴侶的努力之下,在巴黎第十區重新開幕。他們企圖打破法國劇院長久以來「公私分明」的現象,盡可能地給予藝術家豐富的資源,讓他們自由展開創作。

    文字|王世偉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勒帕吉與陽光劇團演員在彈藥庫劇場排練Kanata。
    巴黎

    勒帕吉又一新作被迫取消 政治正確犧牲創作自由?

    藝術創作是否應該合乎社會正義,還是超越一切世俗爭議?在社群媒體的輿論壓力下,加拿大導演勒帕吉七月底宣布取消定於十二月首演、與法國陽光劇團合作的新作Kanata,令各界措手不及。的確,一股聲援弱勢族群的運動近年來席捲世界,也影響了表演藝術界的生態。儘管伸張正義的行動揭露了業界的陳規陋習,但「政治正確」的訴求是否扼殺了創作自由、扭曲了藝術作品的無上價值?

    文字|王世偉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演出朗貝爾《女伶》的Marina Hands奪下今年莫里哀獎女主角獎。
    巴黎

    第卅屆莫里哀戲劇獎 展現百花齊放也毀譽參半

    法國劇壇盛事「莫里哀戲劇獎」頒獎典禮於五月底舉辦,今年的大贏家對台灣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如陽光劇團、波默拉、朗貝爾等。莫里哀獎的種類多元繁複,充分顯現法國劇場界百花齊放的面貌,但本屆得主絕大部分並非是本年度的全新創作,而莫里哀獎的評選與提名機制更充滿爭議,獎項能給予劇場從業人員錦上添花的鼓勵,但是否能改變大眾對藝術的看法,令人存疑。

    文字|王世偉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瑞士藝術家夏普薩兄弟的雕塑裝置《峰林村莊》。
    巴黎

    六八懷舊風暴 席捲巴黎劇院

    法國一九六八年的五月學運對法國社會影響深遠,到今年剛好屆滿五十年,劇場界當年也發生了「占領奧德翁事件」,引發後來「文化平權」的浪潮。為了紀念此重要事件,今年奧德翁劇院特別舉辦了《五月精神》演出,以不同觀點突顯六八風暴對後世的啟發,南特爾.亞蒙迪劇院的「世界無限可能藝術節」則以當代創作回顧六○年代一系列的抗爭運動,追尋創建烏托邦的可能。

    文字|王世偉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柏油跑道劇院官網首頁貼出號召民眾連署請願拒絕合併的訊息。
    巴黎

    兩公立劇院被宣告合併 文化部引爆民眾劇場危機

    法國文化部於一月發出新聞稿,宣布明年開始將合併「柏油跑道劇院」與「開放劇院」的人力與資源,儘管兩間劇院都以法語當代創作為主,但兩者性質仍有差異。這項政策引發藝文界的質疑聲浪,認為馬克宏政府為了樽節支出,不惜放棄打造民眾劇場的遠景,以及保障多元文化的理想。

    文字|王世偉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西貢》以賺人熱淚的情節、含蓄且真誠的表演、寫實鮮明的舞台風格成功征服了法國觀眾。
    巴黎

    劇場創作以亞洲移民為題 認識亞裔族群的契機

    今年,巴黎兩間國立劇院分別搬演了以亞洲移民為題材的作品新銳女導演恩桔妍的《西貢》,透過單一廚房場景,流轉於兩個時代與城市之間,重塑越南移民的辛酸史;曾來台創作的法國導演迪麥可《華人在奧貝維利耶》則用充滿感官性的舞台效果跨越了文化藩籬,讓法國觀眾突破成見,認識華人的現實處境。透過劇場,讓法國觀眾有機會認識亞裔族群,讓劇場藝術體現跨種族的人性價值。

    文字|王世偉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我是國家》劇中呈現的民主危機讓人想起了國際的紛亂政局。
    巴黎

    當紅導演凡森.麥坎尼 用極端表現挑動當代社會敏感神經

    縱橫劇場也跨足銀幕,編導演全才的凡森.麥坎尼可說是法國倍受矚目的青年導演。他以經典改編驚豔劇場觀眾進而崛起,認為劇場演出重點並非情節合理性,而是揭露現世矛盾的力量。去年巴黎秋天藝術節他推出三齣自編自導作品:揭露政治現實的《我是國家》、沉浸式的《這就是我永遠不會告訴你的》與批判文化產業的《缺乏》,透過極端的表現方式,麥坎尼將演出化為一場震撼人心的體驗。

    文字|王世偉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眾鳥》首先以一段羅密歐與茱麗葉般的愛情故事作為開場。
    巴黎

    穆阿瓦德新作《眾鳥》 探詢人類自我認同的矛盾

    法國國立坷嶺劇院近期推出總監穆阿瓦德的新作《眾鳥》,黎巴嫩裔的他,刻意背離民族情感,選擇以猶太人為主角,因為他認為劇場的功用正是讓人走出封閉的認知,用同理心去了解敵方。《眾鳥》以多元文化背景為基礎,強調出先天血緣與後天環境的差異,透過多元語言與引人入勝的情節,呈現現代人身分的流動性與探詢人類自我認同的矛盾。

    文字|王世偉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