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终究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今年初,台湾立法院在野党提案删除中央政府总预算,掀起哀鸿遍野的文化浩劫。从去年开始,法国内阁与地方政府也力行撙节政策,造成艺文界的生存危机。文化预算的删减并非是开源节流的最佳对策,反而突显政客对艺文产业的冷漠无知及惯性霸凌。
新自由主义下的艺文劫难
去年10月中,法国西部罗亚尔河大区区议会(Conseil regional des Pays de la Loire)因应中央政府撙节需求,决议大幅删减地方补助。不过,除了政府要求的4千万欧元之外,区议会议长Christelle Morançais更自主加码6千万欧元,让预算删除总额高达1亿欧元(注1),仿佛用釜底抽薪的压力逼迫地方产业转型。
大刀阔斧的补助删减重挫地方公共事业,影响范围无远弗届,包括了性别平权、体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公民教育等。(注2)其中文化总预算更比前年减少了73%,让艺文场馆、表演团体、艺术节、公共传媒都面临岌岌可危的生存危机。许多单位2025年开春就得歇业,其他则必须删减一半以上的活动业务。(注3)
从11月开始,上千名艺文界人士每周上街抗议,但仍无法阻止执政联盟的决议。同时,Christelle Morançais更在社群媒体上谴责文化暴力,指称抗议充满假讯息,完全是左派人士策划的政治斗争。她强调财政划分导致地方政府入不敷出,总预算的撙节是挽救私人企业的必要抉择,更是拒绝债留子孙的道德责任。
然而,文化界却认为这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的犬儒对策。艺文产业工会(Syndeac)前理事长Nicolas Dubourg更警告,这已不是单一现象,而是法国政客试著让文化产业脱离公家补助系统,彻底摧毁它为人民服务的功能:「当代文化人必须与新自由主义信徒斗争。他们假设每个人都要自食其力,市场必然会解决所有问题,无须再透过分配创造生存空间。但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弱势团体就得面临淘汰的命运,民众也无法获得解放自己的精神粮食。」(注4)
相爱相杀的恶性循环
的确,大多数人都认为艺文界仰赖公家补助,却忽略政治也需要文化的软实力。从1960年代开始,法国地方文化平权政策并非单纯为了艺文传播,它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连结,如街头艺术的发展消弭了城乡差距。此外,文化机构也提升观光和文创产业的经济效力,更间接促进地方区域重整,像是在南特废弃工业区兴起的「机械岛城」(Les Machines de l'Île)。而且地方政府兴办的文化节庆,不只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也推广了不同议题,深具教育意义。可是政客却仰仗著补助分配,要胁艺文团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生计,艺术家必须满足各项政治需求。久而久之,他们离群众愈来愈远,反而又成为政客指责的标的。
政治和文化彼此依赖却相互侵越的现象至今仍然无解,而且随著政党恶斗和经济危机愈演愈烈。除了台、法之外,德国政府也宣布2025年削减1亿3千万欧元的文化预算(注5),导致剧院和艺文工作者顿失所依。总之,每位选民和观众应该提问的是:何时政界真正关心过文化发展?何时候选人的政策会提及文化预算的公平分配?何时政治人物会愿意进剧场,安静好好享受演出?
注:
- 约等于34亿新台币。
- 相较于2024年总预算,今年的性别平权政策预算削减了93%、体育则少了75%。
- 包括了南特的实验剧场Le Grand T、昂热的青创艺术节(Le festival Premiers plans à Angers)、罗亚尔河大区交响乐团等。
- Nicolas Dubourg, « Baisse drastique du budget culturel des Pays de la Loire : "Un désengagement politique à tous les niveaux", dénonce le Syndeac » in France Info, le 26 novembre 2024.
- 约等于44亿新台币。许多国立剧院都必须勒紧裤带,像是柏林人剧院(Berliner Ensemble)的总预算共被删除175万欧元(约6千万新台币)、德意志剧院(Deutsches Theater)则是少了300万欧元公家补助(约1亿180万新台币)、人民剧院(Volksbühne)也必须撙节200万欧元的支出(约6千800万新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