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痴迷流派,时常固执地活在「如果梅兰芳还活著就好了」的非现实臆想中;后学崇拜创派大家,容易堕入简单概括、浅显模拟的泥沼。未曾经历艺术面团被揉搓、被发酵、被蒸腾的完整经历,一味只想直接吃蒸熟的艺术馒头,「拿来主义」给自己戴上紧箍咒,束缚了艺术驰骋的臂膀。我觉得在传承的根基上,自体自量、自思自表的创意历程才是最美丽的艺术旅程。
师父林懋荣先生曾跟我讲,自从戏校毕业即被梅兰芳大师选入梅兰芳京剧团工作以来,跟随梅大师身旁数载,从未见梅大师作派言谈间自诩为「梅派」。流派这种讲法,应该是景仰怹,学习怹,追随怹,研究怹的人为怹戴上的冠冕。站在后学的角度看流派,为之总结出各个方面的风格与特色,从而方便捕捉其特有的艺术风尚,模拟学习之。凡流派产生的年代,必是艺术家标新立异,各显其能的年代,流派纷呈是艺术市场繁荣的表征。创派艺术家长期舞台实践,艺术硕果得到观众的认可与认证。每当拿到新剧本时,总会以锐利独到的视角探究人性的善恶美丑,以独有的绝活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其中创造力是流派形成的最核心价值。
艺人分四等
我认识一位台湾传奇式人物朱顺官先生,他跟我说艺人分四等:演员、著名演员、艺术家、著名艺术家。我替他分析一下吧,演员:普通从业者;著名演员:唱的还不错,有点成绩的从业者;艺术家:有创作作品的优秀从业者;著名艺术家:以创作作品成名成家的从业者。朱先生说,没有创作作品就称不上艺术家,只能叫演员。虽说当时听来未免稍显绝对化,但细忖之,他时刻提醒我们艺术的前行贵在创作。这句话我至今牢记,时时拿来鞭策自己要做一个善于创作、勇于思辨的艺术家。
后人痴迷流派,时常固执地活在「如果梅兰芳还活著就好了」的非现实臆想中;后学崇拜创派大家,容易堕入简单概括、浅显模拟的泥沼。未曾经历艺术面团被揉搓、被发酵、被蒸腾的完整经历,一味只想直接吃蒸熟的艺术馒头,「拿来主义」给自己戴上紧箍咒,束缚了艺术驰骋的臂膀。我觉得在传承的根基上,自体自量、自思自表的创意历程才是最美丽的艺术旅程。
学习流派,也要艺术淬炼
京剧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真性情地流露道,为他本人早期录音音配像的过程中,青年学生没听过也没见过,需要先教再配,依然无法达到预想中的水准,急得老先生说重话:「还他妈不如我自己上去演呢!」老师会的你不见得会,老师不会的你肯定不会。学习流派本意是学最好的艺术,结果演变成圈禁自己且你看不见的画地为牢。年轻学生以学传统打根基,同时宗流派学特色化表演,最需要的是深刻理解创派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开始,完整领略创派艺术家是如何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形成自我风格的。在学习流派的过程中,避免表象化、碎片化地解释流派,运用流派特色结合自己的自身条件,阐发出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为流派的发展注入新的艺术语言。流派应该是一渠活水,流派发展不应就此止步,固然,形成个人风格需要历经长期的艺术淬炼,这正是艺术追求道路上的孤绝之美,缺失这段淬炼,落得个拾人牙慧,那就至为可惜了。
(本文出自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