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緹
-
特別企畫 Feature
列入非遺後的百家爭「變」
當崑曲成為中國首項入選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後,倏忽廿年,求新求變始終是崑劇改革的主旋律。和內容革新相輔相成的是,崑曲的表演形式也一直在創新,柯軍嘗試書法和崑曲混搭,孔愛萍要讓崑曲和古琴對話,吳雙尋求崑曲吟唱宋詞,張軍自創搖滾電音水磨新調等等;他們都希望在跨界、混搭、碰撞中找到崑曲的核心價值,雖然爭議也愈來愈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師說戲 延續崑曲的傳奇
歷時五年籌畫與製作,崑曲史上首度大規模的「崑曲百種.大師說戲」保存計畫,終於大功告成。收錄當代崑曲界廿九位表演藝術家口述的一百零九齣經典折子戲,將於今年秋天以影音光碟及書籍兩種形式,在兩岸三地正式發行。 參與「說戲」製作工程的執行總編輯朱為總、崑曲表演藝術家岳美緹,六月由中國來台舉辦「說戲.當代崑曲三人談」講座,由台大戲劇系特聘教授王安祈擔任引言人,與台灣崑迷分享幕後製作過程甘苦,也暢談崑曲六百年來由盛到衰,再由衰轉盛所面臨的傳承危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岳美緹、華文漪 傳承絕活精藝再現
受到「崑曲永遠的義工」白先勇熱情感召,知名崑生岳美緹與名旦角華文漪,把兩人當年的經典之作《玉簪記》,口授心傳給青年崑劇演員俞玖林、沈豐英。《玉簪記》須在內斂蘊蓄中呈現濃烈愛戀之情,許多表演細節的設計,都讓角色跳脫程式更顯鮮活。從未在台灣同台演出的岳、華二人,如今台灣戲迷可以透過新版《玉簪記》,藉著徒兒的對戲,想像兩人的昔日丰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白先勇 讓崑曲重綻姹紫嫣紅
五年前,白先勇手持牡丹花語重心長說:「過去,我們只推開前窗看到別人種的花,其實,自己的後院也有最美的花。」今年,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變成了蓮花,在青春版《玉簪記》來台巡演宣告記者會上喜孜孜說,牡丹已花開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還要再接再厲,樂觀主義的他,「不信青春喚不回」。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美意嫻情」搬演全本《占花魁》《玉簪記》
岳美緹領銜 細琢巾生多樣情
在台灣有眾多粉絲的中國第一巾生岳美緹,這次訪台將與旦角張靜嫻、武丑張銘榮演出全本《玉簪記》、《占花魁》與經典折子戲。近年難得登台的岳美緹,為了此次演出,忍著頸椎及膝蓋舊傷,花了多月排練,她說,《占花魁》雖是一齣文戲,但有不少舞蹈場面,劇中的賣油郎年輕體壯,她要求自己在舞台上連個喘氣也不能有,要觀眾務必忘記她的年齡。
-
藝@書 楊汗如為崑曲第一小生岳美緹撰書
《臨風度曲.岳美緹》
楊汗如為崑曲第一小生岳美緹撰書 《臨風度曲.岳美緹》 口述:岳美緹 編撰:楊汗如 石頭出版 傳統戲曲表演向來「口傳心授」,如何透過文字記錄傳承?台灣新生代崑曲小生楊汗如跟隨崑曲巾生第一人岳美緹習藝十多年,深感老師爐火純青,已臻化境的表演技藝,於是約定將岳美緹說戲、演戲的內心感悟化為文字,為無緣親睹大師說戲、教學的崑劇愛好者,留下珍貴的記錄。推廣崑曲不遺餘力的文學家白先勇說,上個世紀崑生第一把交椅非俞振飛莫屬,而嫡傳弟子岳美緹盡得俞派藝術真傳,孕育而出的儒雅台風,詮釋各種角色「隨心所欲而不踰矩」,造就她日後在崑曲界的崇高地位。《臨風度曲.岳美緹》一書以《玉簪記》中的「琴挑」、「問病」、「偷詩」、「秋江」、《占花魁》的「湖樓」、「受吐」以及《牡丹亭》的「驚夢」、「拾叫」等折子為例,帶出柳夢梅、司馬相如、潘必正、秦鍾、陳季常等角色,提點岳美緹的表演精髓,回顧她的舞台世界。(廖俊逞) 結合理論與實務 揭示攝影的本質 《另一種影像敘事》 作者:約翰.伯格、尚.摩爾 三言社出版 以《觀看的方式》名聞天下的英國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攝影家尚.摩爾,首度以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個部分的真實。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處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彼此矛盾的關注點。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是記錄,更是呈現,其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
-
戲曲 國寶藝人岳美緹領軍 新生代名角上陣
上海崑劇團 傳統創新一把罩
位處文化匯流重地的上海崑劇團,對創新實驗包容度特別大,經常排出新戲,而且風格各異,這次由國寶級藝術家岳美緹領軍來台,一連五天除搬演新編大戲《司馬相如》外,也演經典折子戲,同時展現現代與傳統的審美面向。
-
上海
現代小品,傳達濃濃「崑」味
這段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解放與自由戀愛的過程,通過戲曲樣式得到再現與昇華,原小說中非具象的人物關係,借用崑劇的舞台手段,也得到具象的塑造,魯迅對悲劇的定義「把美好的事物撕毀給人看」,在崑劇裡得到了準確的詮釋和演繹。
-
環球舞台
沉吟大師的身影
岳美緹以《獅吼記.跪池》一齣折子戲,表現江南士子陳季常的灑脫與小知識分子的情態,以神帶形、以形寫神的表演風範,幾乎使俞振飛的神韻音容風貌,重現舞台。反之,蔡正仁以新編歷史劇《桃花扇》的侯朝宗一角,儘以俞振飛晚期的發聲與龍鍾老態為本,雖得其形而忘其神;因此人物的表演,不僅做作而且呆板。
-
跨海演出
多情應笑我
岳美緹回憶,有年她在北京演出,一位老師指點她:「含蓄要鮮明」,讓她茅塞頓開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由〈蘆林〉說到崑劇的全本與折子
上個世紀末已然式微的劇種,在本世紀末居然還能有一定的市場,不能不說是個神話!但是不過度神化此現象,而有效地發揮崑劇以展現當代人的情思,卻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
大陸劇場
求新、求變,或是「舊瓶新酒」? 九五年春天:上海劇壇的斷簡殘片
經年保持有「海派傳統」的上海戲劇活動,一直有求新、求變的氣度和習慣。今年上半年的上海劇界,不管是傳統戲曲、抑或是小劇場節目都有可觀之處。
-
戲曲
仙氣下凡,雅俗共賞 觀賞上海崑劇團訪台演出
崑劇的題材雖然都屬歷史古裝戲,與現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上崑」的演出,仍然能夠提供十足的娛樂與藝術感受。
-
戲曲
梳理蕪和菁 從上崑演出看崑劇整本戲的改編
愈能借重折子戲的,就愈能保存崑劇的特色,使人看到崑劇的精華所在;完全沒有折子戲依據的,離崑劇的風格就遠了。這裡說的「借重」,不但借重其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表演上、舞台美學上的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