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岳美緹

相關文章 14 篇
  • 張軍在園林實景演出的《夢回.牡丹亭》。
    特別企畫 Feature

    列入非遺後的百家爭「變」

    當崑曲成為中國首項入選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後,倏忽廿年,求新求變始終是崑劇改革的主旋律。和內容革新相輔相成的是,崑曲的表演形式也一直在創新,柯軍嘗試書法和崑曲混搭,孔愛萍要讓崑曲和古琴對話,吳雙尋求崑曲吟唱宋詞,張軍自創搖滾電音水磨新調等等;他們都希望在跨界、混搭、碰撞中找到崑曲的核心價值,雖然爭議也愈來愈大

    文字|李翠芝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說戲.當代崑曲三人談」講座現場,左起:王安祈、岳美緹、朱為總。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師說戲 延續崑曲的傳奇

    歷時五年籌畫與製作,崑曲史上首度大規模的「崑曲百種.大師說戲」保存計畫,終於大功告成。收錄當代崑曲界廿九位表演藝術家口述的一百零九齣經典折子戲,將於今年秋天以影音光碟及書籍兩種形式,在兩岸三地正式發行。 參與「說戲」製作工程的執行總編輯朱為總、崑曲表演藝術家岳美緹,六月由中國來台舉辦「說戲.當代崑曲三人談」講座,由台大戲劇系特聘教授王安祈擔任引言人,與台灣崑迷分享幕後製作過程甘苦,也暢談崑曲六百年來由盛到衰,再由衰轉盛所面臨的傳承危機。

    文字|李玉玲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岳美緹(中)、張靜嫻(右)與張銘榮(左)將演出全本《占花魁》
    即將上場 Preview 「美意嫻情」搬演全本《占花魁》《玉簪記》

    岳美緹領銜 細琢巾生多樣情

    在台灣有眾多粉絲的中國第一巾生岳美緹,這次訪台將與旦角張靜嫻、武丑張銘榮演出全本《玉簪記》、《占花魁》與經典折子戲。近年難得登台的岳美緹,為了此次演出,忍著頸椎及膝蓋舊傷,花了多月排練,她說,《占花魁》雖是一齣文戲,但有不少舞蹈場面,劇中的賣油郎年輕體壯,她要求自己在舞台上連個喘氣也不能有,要觀眾務必忘記她的年齡。

    文字|廖俊逞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 二〇〇二年初秋上海戲曲界為俞振飛舉行了一連串隆重的紀念演出活動,但重新梳理大師的演出成就與歷史定位,比儀式化的紀念活動更重要。
    環球舞台

    沉吟大師的身影

    岳美緹以《獅吼記.跪池》一齣折子戲,表現江南士子陳季常的灑脫與小知識分子的情態,以神帶形、以形寫神的表演風範,幾乎使俞振飛的神韻音容風貌,重現舞台。反之,蔡正仁以新編歷史劇《桃花扇》的侯朝宗一角,儘以俞振飛晚期的發聲與龍鍾老態為本,雖得其形而忘其神;因此人物的表演,不僅做作而且呆板。

    文字|李翠芝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玉簪記》去年十月在蘇州首演,謝幕時白先勇滿懷欣喜上台接受觀眾的歡呼。
    特別企畫 Feature

    白先勇 讓崑曲重綻姹紫嫣紅

    五年前,白先勇手持牡丹花語重心長說:「過去,我們只推開前窗看到別人種的花,其實,自己的後院也有最美的花。」今年,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變成了蓮花,在青春版《玉簪記》來台巡演宣告記者會上喜孜孜說,牡丹已花開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還要再接再厲,樂觀主義的他,「不信青春喚不回」。

    文字|李玉玲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武旦武生兼擅的谷好好(下),是青年演員中第一個被評為一級演員的。圖為她與江志雄演出的〈擋馬〉。
    戲曲 國寶藝人岳美緹領軍 新生代名角上陣

    上海崑劇團 傳統創新一把罩

    位處文化匯流重地的上海崑劇團,對創新實驗包容度特別大,經常排出新戲,而且風格各異,這次由國寶級藝術家岳美緹領軍來台,一連五天除搬演新編大戲《司馬相如》外,也演經典折子戲,同時展現現代與傳統的審美面向。

    文字|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上海

    現代小品,傳達濃濃「崑」味

    這段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解放與自由戀愛的過程,通過戲曲樣式得到再現與昇華,原小說中非具象的人物關係,借用崑劇的舞台手段,也得到具象的塑造,魯迅對悲劇的定義「把美好的事物撕毀給人看」,在崑劇裡得到了準確的詮釋和演繹。

    文字|李翠芝、楊汗如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玉簪記》去年在蘇州首演後,岳美緹(左二)與華文漪(右二),牽著徒兒俞玖林(左一)與沈豐英(右一)的手一起謝幕。
    特別企畫 Feature

    岳美緹、華文漪 傳承絕活精藝再現

    受到「崑曲永遠的義工」白先勇熱情感召,知名崑生岳美緹與名旦角華文漪,把兩人當年的經典之作《玉簪記》,口授心傳給青年崑劇演員俞玖林、沈豐英。《玉簪記》須在內斂蘊蓄中呈現濃烈愛戀之情,許多表演細節的設計,都讓角色跳脫程式更顯鮮活。從未在台灣同台演出的岳、華二人,如今台灣戲迷可以透過新版《玉簪記》,藉著徒兒的對戲,想像兩人的昔日丰采!

    文字|施如芳、楊汗如、廖俊逞、岳美緹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岳美緹重新塑造了《玉簪記》中書生潘必正的形象。
    跨海演出

    多情應笑我

    岳美緹回憶,有年她在北京演出,一位老師指點她:「含蓄要鮮明」,讓她茅塞頓開

    文字|韓昌雲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所謂「全本」,實際上是將能演的「折子」挑出來演,構成大概的故事串聯。
    回想與回響 Echo

    由〈蘆林〉說到崑劇的全本與折子

    上個世紀末已然式微的劇種,在本世紀末居然還能有一定的市場,不能不說是個神話!但是不過度神化此現象,而有效地發揮崑劇以展現當代人的情思,卻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文字|王安祈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 藝@書 楊汗如為崑曲第一小生岳美緹撰書

    《臨風度曲.岳美緹》

    楊汗如為崑曲第一小生岳美緹撰書 《臨風度曲.岳美緹》 口述:岳美緹 編撰:楊汗如 石頭出版 傳統戲曲表演向來「口傳心授」,如何透過文字記錄傳承?台灣新生代崑曲小生楊汗如跟隨崑曲巾生第一人岳美緹習藝十多年,深感老師爐火純青,已臻化境的表演技藝,於是約定將岳美緹說戲、演戲的內心感悟化為文字,為無緣親睹大師說戲、教學的崑劇愛好者,留下珍貴的記錄。推廣崑曲不遺餘力的文學家白先勇說,上個世紀崑生第一把交椅非俞振飛莫屬,而嫡傳弟子岳美緹盡得俞派藝術真傳,孕育而出的儒雅台風,詮釋各種角色「隨心所欲而不踰矩」,造就她日後在崑曲界的崇高地位。《臨風度曲.岳美緹》一書以《玉簪記》中的「琴挑」、「問病」、「偷詩」、「秋江」、《占花魁》的「湖樓」、「受吐」以及《牡丹亭》的「驚夢」、「拾叫」等折子為例,帶出柳夢梅、司馬相如、潘必正、秦鍾、陳季常等角色,提點岳美緹的表演精髓,回顧她的舞台世界。(廖俊逞) 結合理論與實務 揭示攝影的本質 《另一種影像敘事》 作者:約翰.伯格、尚.摩爾 三言社出版 以《觀看的方式》名聞天下的英國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攝影家尚.摩爾,首度以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個部分的真實。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處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彼此矛盾的關注點。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是記錄,更是呈現,其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 上崑排出的武戲每場都打得熱鬧,圖爲譽爲武旦皇后的王芝泉領軍演出〈雷峰塔.盜庫銀〉。
    戲曲

    仙氣下凡,雅俗共賞 觀賞上海崑劇團訪台演出

    崑劇的題材雖然都屬歷史古裝戲,與現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上崑」的演出,仍然能夠提供十足的娛樂與藝術感受。

    文字|鄭培凱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潘金蓮》以計鎭華飾武松,不合其戲路和氣質。
    戲曲

    梳理蕪和菁 從上崑演出看崑劇整本戲的改編

    愈能借重折子戲的,就愈能保存崑劇的特色,使人看到崑劇的精華所在;完全沒有折子戲依據的,離崑劇的風格就遠了。這裡說的「借重」,不但借重其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表演上、舞台美學上的承傳。

    文字|古兆申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上崑的《司馬相如》由岳美緹(圖中)主演。
    大陸劇場

    求新、求變,或是「舊瓶新酒」? 九五年春天:上海劇壇的斷簡殘片

    經年保持有「海派傳統」的上海戲劇活動,一直有求新、求變的氣度和習慣。今年上半年的上海劇界,不管是傳統戲曲、抑或是小劇場節目都有可觀之處。

    文字|孫瑞淸
    第34期 / 1995年08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FOCASA馬戲藝術節 建立台灣全新品牌

  • 檳城

    地下音樂基地變身黑盒子,展演得獎製作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