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上个剧季盈收破纪录 年轻族群与本地客比例创新高
从整体层面来看,百老汇是前所未有的繁荣,二○一六╱一七季度观众人数不减,而总盈收仍然增加5.5%。根据百老汇业界的宣传游说机构「百老汇联盟」针对观众的最新一次调查,本季度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年轻观众与纽约本地观众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认为这与音乐剧《汉弥顿》有关,这出戏不仅被视为百老汇史上划时代之作,也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以致连纽约人也不能逃避这个热潮。
从整体层面来看,百老汇是前所未有的繁荣,二○一六╱一七季度观众人数不减,而总盈收仍然增加5.5%。根据百老汇业界的宣传游说机构「百老汇联盟」针对观众的最新一次调查,本季度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年轻观众与纽约本地观众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认为这与音乐剧《汉弥顿》有关,这出戏不仅被视为百老汇史上划时代之作,也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以致连纽约人也不能逃避这个热潮。
如何改进纽约爱乐固定使用的音乐厅的音响效果,是个纠缠过去廿年领导阶层的难题,之前二○一五年提出的规划是由娱乐大亨葛芬捐款资助整修音乐厅,但新任纽爱总裁黛博拉.博达一回锅就出招,宣布全新计划,将保留原本林肯中心音乐厅的外观,但里面全部重建。
《公共场域》是林肯中心「莫札特再现」音乐节今年庆祝五十周年特别策划的节目,该曲是作曲家郎大卫的千人无伴奏合唱作品,邀请了来自纽约市五区(曼哈顿、布鲁克林、皇后、布朗士、史泰登岛)的自愿参加者,在纽约今年最湿热的这天,共襄盛举一同演出,现场更吸引了近两千人聆赏,气氛热烈。
美国的艺术团体主要靠私人赞助,所以善于募款并能监督财务的董事会,是一个团体能否长期营运的关键。但最近纽约发生的两个事件:卡内基厅董事会主席与总监的冲突,还有哥谭小歌剧团的被迫解散,让人体会到艺术的发展与团体的长治久安之间,要拿捏适宜的分寸真的不容易。
最近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作了一项调查,以了解美国人欣赏艺术的习惯与态度,以便在艺术参与度低迷的现下,找到解决困境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社交」仍是重要的参与原因,而不参与的原因除了票价贵、地点远,另有「找不到伴」这个理由。说不定以后可企画让观众透过约会公司或社群网站「揪伴」看表演,以提升观众进场意愿?!
在廿世纪前曾一度是全美第三大城市的布鲁克林,在归划入大纽约市后,光采就被曼哈顿给盖过,没想到在进入廿一世纪后又再度蓬勃,而其过程走的也是纽约市地产由衰而盛的老路:因为住不起高级地段而来的艺术家,给当地带来艺术的光环,引来追求时髦的人,重新开发起原来穷哈哈的地段。
这个夏天纽约歌剧圈不平静,因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歌剧院爆发劳资争议,院方打算减薪,工会当然不从,于是隔空透过媒体互批放话,看不出沟通诚意。眼看新乐季即将来临,乐迷也深恐重演一九八○年因劳资争议停止演出的尴尬状况。所幸双方意识到这样下去不利于解决问题,终于达成协议,解除了歌剧院开天窗的危机。
纽约有不少地区都是让艺术家带旺的,SOHO苏荷艺术圈就是显例。但也因此房地产价格高涨,当初进驻的穷艺术家只好另迁他地。少有两全其美的是「四街艺术区」,这是以知名的辣妈妈(LA MAMA)实验剧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当初也是剧团进驻破旧空楼,后来再向政府租房,接著大小艺文团体循例进驻,也改变了东村的风貌。过了四十年,才成立了「四街艺术区」,集众人之力争取自身权益,以一块钱向政府买下自己的「家」。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